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掌握如何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体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学生需要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包括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掌握诗歌结构:了解《峨眉山月歌》的诗歌形式,包括它的节奏、韵律以及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意象赏析:学习如何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意象)来感知和分析诗人的情感,如通过“峨眉山月”、“秋夜清”等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意象与情感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尤其是如何从诗中的自然意象中读出对友情的珍惜和思念。
诗歌鉴赏技巧:学生可能初次接触古典诗歌的鉴赏,理解并运用如对仗、押韵、象征、隐喻等文学手法来进行诗歌鉴赏可能具有一定难度。
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学生可能对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峨眉山的地理文化特色不够熟悉,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或者听说过峨眉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就与峨眉山有关。峨眉山不仅是风景名胜区,还是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来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峨眉山月歌》。
(二)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跟随录音,一起朗诵这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跟读诗歌)
教师: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它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1: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学生2:它表达了诗人对峨眉山月夜美景的喜爱。
(三)深入探究
教师:诗歌中提到了“峨眉山月”、“平羌江水”和“清溪”,你们觉得这些意象背后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学生1:“峨眉山月”可能象征着一种高洁的精神或美好的理想。
学生2:“平羌江水”和“清溪”可能代表了诗人平静的心态和清澈的心灵。
教师:很好,这些自然意象确实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结构。你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学生3:诗歌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
教师:对,这种结构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韵味。最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诗人的情感。你们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4:诗人不仅喜爱峨眉山的美景,还把这种喜爱融入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中。
课堂小结
诗歌内容理解:我们通过分析《峨眉山月歌》,理解了诗人李白在夜晚峨眉山上观月的情景,以及他通过月亮寄托的对友人的思念。
艺术手法分析:我们学习了诗中的意象运用,如“峨眉山月”、“清溪”等自然景观,以及这些意象如何帮助表达诗人的情感。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诗中对比与象征手法的使用。
情感体验:通过诵读和讨论,同学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分离朋友的不舍和眷恋。
作业布置
背诵与默写:请同学们背诵《峨眉山月歌》,并在作业本上默写这首诗,注意字形、标点和格式。
意象分析练习:选择诗中的一个意象(如“峨眉山月”或“清溪”),结合诗句解释该意象如何帮助展现诗人的情感。字数要求不少于150字。
创作性写作:以“月夜”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一段诗歌,表达你对某个夜晚景色的感受,尝试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来加深描述的效果。
板书设计
诗歌原文展示区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解析区
意象解析
峨眉山月:象征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
半轮秋:描绘了秋天月相的美丽,暗示离别和思乡之情。
平羌江水流:流动的江水,寓意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漫长。
情感解读
夜发清溪向三峡:表现了诗人离家远行的背景,暗含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故乡的依恋。
思君不见下渝州: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渝州是旅途的终点,也是思念的起点,体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念。
艺术手法区
借景抒情:通过峨眉山月、平羌江水等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象征与隐喻:峨眉山月象征着家乡和亲人,平羌江水则象征着离别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