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3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3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6 14:2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3课时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
学习并运用朗读技巧,以恰当的节奏和语调读诗。
能够识别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故园”和“菊花”,以及它们在表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展现的深切的家国情怀,感受诗人对家园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特别是对“故园”和“菊花”这两个关键词的意象理解。
分析情感表达: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诗句中分析并感受到诗人对家园的深切思念及对战争的厌恶。
朗读技巧:通过诵读练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诗歌朗读技巧,包括语调、节奏等,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意象与情感的深层联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故园”和“菊花”等意象如何具体表达诗人对家国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反感。
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学生可能不熟悉唐代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如隐喻、比喻等文学手法的理解和鉴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大家知道岑参是谁吗?
学生1: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教师:对,岑参的诗多描绘边疆风光和军旅生活。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长安故园的思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
教师:请同学们跟随录音,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跟读诗歌)
(三)理解诗意
教师: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2:“故园”这个词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它让我想到诗人的家乡。
教师:很好,“故园”象征着诗人的家乡和过去的生活。那么,“菊花”这个意象又给你什么感觉呢?
学生3:“菊花”让我觉得孤独而坚强,就像诗人在边疆的感受。
(四)情感体验
教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4:诗人感到很孤独,很想念他的家乡和亲人。
教师:没错,这种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战争的厌恶。
课堂小结
诗歌内容理解:我们学习了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了解了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诗人在军旅中对长安故园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意象分析:我们探讨了“故园”和“菊花”这两个意象如何帮助诗人表达他的情感。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深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情感体验: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到了诗中蕴含的深切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了诗人对家园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请同学们背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情感日记:想象自己是岑参,在军旅中度过中秋节,写一篇日记,表达你的情感和思考。注意使用课堂上学到的意象来丰富你的日记内容。
文学鉴赏:选择诗中的一个意象,如“菊花”,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分析,解释这个意象如何帮助表达诗人的情感。
板书设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 诗歌背景
创作背景:介绍诗人岑参的生平,以及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
节日背景:解释重阳节的意义,以及在古代的庆祝方式。
2. 主题与情感
主题:思乡之情与战乱之苦的交织。
情感: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3. 意象分析
菊花与战乱:菊花象征着重阳节,与战场的残酷形成对比。
长安与故园:长安代表繁华的过去,与战后荒凉的景象形成对比。
行军与思归:行军的艰辛与对家乡的怀念形成对比。
4. 写作技巧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展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象征与隐喻:菊花、长安、故园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5. 语言特点
韵律与节奏:分析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节奏感。
用词与修辞:探讨诗人用词的精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