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第4课时
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汇。
学习并运用朗读技巧,以恰当的节奏和语调读诗。
能够识别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烽火”和“白雪”,以及它们在表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展现的边塞风情,感受诗人对边疆生活的体验和情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特别是对“烽火”和“白雪”这两个关键词的意象理解。
分析情感表达: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诗句中分析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的意象和韵律来表达的。
朗读技巧:通过诵读练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诗歌朗读技巧,包括语调、节奏等,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意象与情感的深层联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烽火”和“白雪”等意象具体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背后的深层含义。
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学生可能不熟悉边塞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如隐喻、比喻等文学手法的理解和鉴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探索一首描绘边塞风情的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大家知道“受降城”是什么地方吗?
学生1:受降城是古代的一个军事重镇。
教师:没错,受降城在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登上受降城,听到远处笛声的情景。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
教师:请同学们跟随录音,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跟读诗歌)
三、理解诗意
教师: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2:“烽火”这个意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它让我觉得战争很残酷。
教师:很好,“烽火”确实象征着战争的紧张和不安。那么,“白雪”这个意象又给你什么感觉呢?
学生3:“白雪”让我觉得寒冷而孤独,就像诗人在边疆的感受。
四、情感体验
教师: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4:诗人感到很孤独,很想念家乡。
教师:没错,这种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战争的厌恶。
课堂小结
诗歌内容理解:我们学习了《夜上受降城闻笛》,了解了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诗人夜晚登上受降城,听到远处笛声的情景,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我们探讨了“烽火”和“白雪”这两个意象如何帮助诗人表达他的情感。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深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状态。
情感体验: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到了诗中蕴含的孤独感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请同学们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情感日记:想象自己是唐代的一名士兵,在边疆过节,写一篇日记,表达你的情感和思考。注意使用课堂上学到的意象来丰富你的日记内容。
文学鉴赏:选择诗中的一个意象,如“烽火”,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分析,解释这个意象如何帮助表达诗人的情感。
板书设计
1.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历史背景:介绍受降城的历史背景,解释受降城的由来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作者李益简介:简述李益的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和写作风格。
2. 诗歌结构与韵律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四行结构,以及每行的字数和句式特点。
韵律与节奏:探讨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节奏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3. 意象与情感
意象解析:解释诗歌中的“夜”、“受降城”、“笛声”、“秋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在夜色中听到笛声时所流露出的孤独、思乡和对和平的渴望等复杂情感。
4.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描绘夜色中的受降城和笛声,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对比与烘托:分析诗中通过夜与日、寂静与笛声的对比,来烘托主题和情感的手法。
5. 文化与历史意义
边塞诗的特色:解释《夜上受降城闻笛》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作,其在唐代边塞诗中的地位和特色。
文化背景:探讨诗歌所反映的唐代边疆文化,以及边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