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与现实设立了特区,与图中所示设立的两个特区最主要区别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社会制度 B.文化传承 C.经济模式 D.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开放之后设计了经济特区,这种“特”指的是经济上的“特”,而香港特别行政区指的是行政上的特,他们两个的区别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制度上的不同,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另一个是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2.1987年5月10日母亲节,一些台湾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 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国共内战中部分“老兵”被迫离乡
B.台胞期盼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曾经长期对峙,处于隔绝状态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现,1987年5月时,港澳尚未回归,所以也就不存在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的问题,其他三个选项均是正确的描述,所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只能是D。
3.1982年12月,全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发展完善
B.“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
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D.各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所行制度
【答案】B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难发现,材料中的规定是和一国两制有关的,而和本题的其他的三个选项是无关的,并且这一规定也的确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4.在2012年6月举行的第四届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业繁荣
【答案】B
【解析】
主要考查海峡两岸的关系。和过去充满硝烟的史实比较,台湾在内地购房和拥有人民币账号的居民增多,反映了交流增强。所以应选B。
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 )
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
【答案】B
【解析】
1949年以后,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在海峡两岸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成对峙,这意味着国共两党的内战并没有结束,海峡两岸仍然是一个中国,因此对“相持局面”的结论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选B,其它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6.2012年10月4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湾民进党常委、台湾行政当局前负责人谢长廷以个人身份访问祖籍地漳州,受到村民热烈欢迎;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对这两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台湾各政党均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B.民进党改变立场放弃了“台独”主张
C.“台独”遭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抵制
D.坚持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提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一个材料是强调“以个人身份访问祖籍”,第二个材料是强调只要不主张‘台独’,实际上两个材料的本质的共同点在于坚持一个中国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7.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 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1987年",是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B、C和D选项历史事件的时间分别是1979年,1992年和2008年,都与1987年不符。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8.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体现了美国要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材料“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体现了台湾当局反对美国的政策,坚持“一个中国”。所以答案选C。
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
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这一和平统一方针的正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方针,它最早是在1979年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四个选项中,①②④是对以上内容的正确理解,③项却不包含在这段材料中,故不符合题干之意,为不正确表述。 所以答案选C。
10.“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幅对联主题的是( )
A.开国大典 B.“文革”结束
C.改革开放 D.香港回归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成立后相关历史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词“喜迎回归举”及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领土的回归,所以D符合题意。而A仅仅是新中国的成立,B,C与领土回归无关。综上,本题选D.
11.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 )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大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A
【解析】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中的“两制”是指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A项正确。大陆与港澳台现在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所以Bc两项错误。D项是错误项,港澳台不是民族自治区。
12.“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C.1992年“汪辜会谈”达成的“九二共识”
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纪要
【答案】A
【解析】
依据“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中的时间可知本文应该出自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其他三项在时间上不相符合,所以答案选择A项。
13.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祖国统一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B明显错误,因为至今我党只说尽量避免使用武力。C出现于1992年,D错误,因为该方针正式形成与20世纪80年代,所以A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A.
14.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国家统一样本 B.经济发展标本
C.社会制度示范 D.文明交流枢纽
【答案】C
【解析】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近代历史的一种特殊现象,这种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主体,所以它不可能起到社会制度示范的作用。一国两制的这种方式是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回归后的香港经济发展快速,所以C项正确。
15.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新中国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这一主张( )
一纲 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有军政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遣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
A.明确了“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通过停止炮击金门得到了实现
D.直接促使“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表格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从材料“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中可以看出,这一主张明确了“一个中国”的基本立场。所以答案选A。
16.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写下了著名诗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此诗最有可能创作于(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B.1987年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时
C.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举行会谈时
D.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海峡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岸关系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海峡两岸之间仍未有往来,因此A符合题意。因为1987年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时,所以不可能出现这种思想情绪,B错误。C,D明显错误,此时海峡两岸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A符合题意。
17.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答案】A
【解析】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取代过去“解放台湾”的说法,海峡两岸开始由对立走向对话。故选A。B项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C项的共识达成于1992年,D项提出于1993年,均与题目时间不符。
18.观察下面的漫画,其反映的突出主题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一国两制”获得成功应用
B.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台独”
C.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
D.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片中得出信息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从漫画图片中,可以看出,台独势力试图分离台湾,但是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所以漫画是在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故选C。ABD从图片中反映不出来。
19.台湾地区与大陆的联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后于香港地区。在1949年后的30年里,双方曾拒绝承认彼此的存在和合法性,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往来,而且处于实际的战争状态,这表现在双方不时向沿海岛屿开炮。这种局面的转变始于(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关于统一问题的九条方针政策”的提出
D.“九二共识”的达成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在1949年后的30年里”、“这种局面的转变始于”等,解读题干可知,30年后,即1979年。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1979年发表,符合史实和题意。其余BCD三项,均在1979年以后,不能够体现题干“这种局面的转变始于”要求,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20.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正确,排除ABC。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都接受”绝对,不符合史实,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21.2009年全国人大为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文:“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良好势头”主要包括
①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④两地“三通”的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所指“良好势头”应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好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②③④符合所学。故选B. “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只是单方面的建议,没有涉及两岸关系,排除。
19.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报告
材料三:1976年11月,蒋经国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是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6分)
(2)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4分)
(4)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2分)
【答案】
(1)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
双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立场不同。(6分)
(2)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2分)
(3)平等会谈,“一国两制”。(4分)
(4)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2分)
【解析】
(1)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材料一“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 可知国民党败退台湾初期蒋介石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可知周恩来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
(2)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是依据材料做题,材料一中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材料三中“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可知国民党当局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
(3)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中“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一国两制”政策。
(4)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结合材料“邓小平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是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可得出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20.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近代日本窃取钓鱼诸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材料二 1943年12月中、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
材料三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儿女的共同心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近代日本是如何窃取中国钓鱼岛的?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国际法依据有?(4分)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和维护国家安全,建立起哪些基本政治制度?(3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哪些(5分)
(4)当前,影响祖国完全统一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解决的主要阻力是什么?为此中国政府在法律层面做了怎样的准备?(4分)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4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3)重大成就:香港、澳门回归。(1分)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保障;人民群众的支持;中美建交,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4分)
(4)最大问题:台湾问题。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制定《反分裂国家法》。(4分)
【解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代日本窃取钓鱼诸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可知钓鱼岛是近代被日本窃取的,根据所学知识又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根据中日《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给日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内容可得出答案。
(2)本小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现、识记、调动、运用能力。答案来自于所学知识,考查了内容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成就。结合相关史实,建国初期,建立的基本民主政治制度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本小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再现、识记、调动、运用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以来,我国在祖国统一方面的主要成就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二小问主要考查了该成就取得的原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从经济、政策、群众基础、外交等方面去归纳。
(4)本小题以当前的热点问题台湾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为主题,考查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阻力和法律保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识记、调动、运用的能力和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结合相关史实可知: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的阻力是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法律保障是《反分裂国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