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谥号“忠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且李清照也为山东济南人,所以辛弃疾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在军队里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不久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坚决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但一直得不到重用,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其作品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有“词中之龙”之称。他善用比、兴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主要作品:词集《稼轩长短句》。
作者介绍
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
永遇乐——词牌名
文体常识
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素来
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作有关古迹的诗题。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追念古事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怀古伤己、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词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结构特点: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咏史怀古诗
京口,是镇江旧称。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北临长江。镇江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地势险要,处于抗金前线,一旦让金军占领镇江,就等同于将都城送入虎口。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把持南宋朝政大权,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辛弃疾曾多次向朝廷和韩侂胄提出战守之策,但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秋登临镇江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创作背景
朗读诗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读诗歌
上阙 觅:寻找
孙仲谋:三国时的孙权,字仲谋。
处:地方。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宾语前置句。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楼台。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风流:英雄业绩。
风流总被:被,表被动。
金戈铁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
戈:古代兵器,长柄横刃,可横击勾杀。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了。演出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而去。
夕阳照着那长满杂草树木的普通街巷,人们说寄奴曾在这里居住过。想当年,北伐队伍威武雄壮,像猛虎一样气势非凡。
译读诗歌
下阙赢得:落得,剩得。
仓皇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作者借宋文帝北
伐失败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
(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治今安徽宿州东北)兵
败事。北,名词作状语,向北。顾:回头看。
犹:还,仍然。
路:宋代行政区划名。
可堪:哪堪,怎堪。堪,经得起,忍受。
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代指国家。
凭:靠。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要建立)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结果只落得个败逃中回头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结局)。四十三年(过去了),(在)遥望中(我)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过去的事情)哪堪回首,(如今)佛狸祠前,(争食祭品的)乌鸦的噪声和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响成一片。靠谁来问:(你像)廉颇那样老了,饭量还好吗?
词类活用
赢得仓皇北顾:
名词作状语,向北。
尚能饭否:
名词作动词,吃饭。
风流总被:
“被”,表被动。
特殊句式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即“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宾语前置句。
气吞万里如虎:
即“如虎气吞万里”,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一词多义
顾:
①回头看,回头(元方入门不顾/仓皇北顾)
②拜访,探望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堪:
①经得起,忍受 (可堪回首)
②可以,能够 (如今有谁堪摘)
古今异义
风流:
古义——英雄业绩
今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
英俊杰出的
整体感知
词的上片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上片——吟咏英雄人物的业绩
下片——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
诗人登上北固亭,看到了什么景?
上片研读
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舞榭”“风流”“雨打”三句,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表达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随着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的惋惜。
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衬托英雄去后的的凄凉,也含有蓬门陋巷、出身低徽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之意。
上片研读
面对眼前之景,词人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孙仲谋(孙权的字)
寄奴(刘裕的小名)
词人借这两位历史人物,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资料补充】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当时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写了一首《题临安邸》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已经国破家亡了,他们竟不思复国还乡,仍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灯红酒绿,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
上片研读
词人借这两位历史人物,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辛弃疾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与追慕,暗示南宋朝廷没有如孙权、刘裕一般的英雄可御外侮,同时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以及对南宋朝廷统治者的不满。
上片研读
无觅
没有找到,这是结果,由结果反推过程——寻找过。因心仰慕,所以寻找。
称呼对方为仲谋,仲谋为孙权之字,古人称他人以字是对对方的尊重。
直接称呼对方为英雄。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仲谋
英雄
哪些词能够体现出对孙权、刘裕的崇敬与仰慕之情?
上片研读
上片研读
寄奴
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在这里称帝王的小名,一是蕴含亲切之感,同时表明他虽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乃北伐如虎之气势。辛弃疾仰慕刘裕能够兴师北伐,收复失地。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可见是精锐之师。
气吞万里如虎
金戈铁马
哪些词能够体现出对孙权、刘裕的崇敬与仰慕之情?
刘义隆
【资料补充】
辛弃疾被调任为镇江知府时,本以为到镇江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练兵备战,积蓄力量准备北伐。但他发现韩侂胄只是为了邀功,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在军事上准备并不充分,只想草率出兵,他对此忧心忡忡。
以史为鉴,表现出词人对韩侂胄等当权者轻敌冒进的担忧,告诫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
下片追述了哪些历史事件?有何用意?
下片研读
下片研读
拓跋焘
运用这个典故,告诫统治者如不迅速谋求收复中原,沦陷已久的江北各地百姓就会安于金朝统治,忘记自己是宋朝臣民。
下片追述了哪些历史事件?有何用意?
这两种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人们已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词人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种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下片研读
不是。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三句是作者运用典故,以廉颇自比,委婉含蓄表达了自己想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与壮志难酬的抑郁不平。
词人仅仅是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以及对时政的劝诫和担忧吗?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下片研读
请你总结本词的典故,提炼诗人情感。
表现手法
【用典】
引用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一般来说,用典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借用历史故事,曲折委婉抒情,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不仅使文字精减,还能避免直说,有“正用”和“反用”两种。
(2)化用前人诗句,营造美妙意境,也叫“用句”。可以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也可以在原句基础上作改动或尺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恰当地运用典故可以: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文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含蓄道
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词语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
表现手法
课外古诗词中如何辨别“用典”?
1.不言自己之事,而言前人之言之事。
2.关注诗词注释。
注释中关于其他人物、诗句的介绍,大多是用典。
3.多积累。
课内典故、课外典故。
4.多练习,掌握方法。
稼轩纸上书,将士阵前行,他是那段历史的缩影。他起义抗金,深入敌营直取敌首,率万兵押解张安国横渡淮水长江,让天子为之三叹。虽时运多艰让他无法尽展,报国在岁月中蹉跎,他仍心有复国愿。他位卑不忘忧国,在朝直言君王天下事,在地方恤民抚百姓,把生民国家熔炼成髓,置于此生至上!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