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01 10: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数声钟鼓报黄昏,瞻仰神工千古存。玉 ( http: / / www.21cnjy.com )垒照看川岁月,金堤抱负蜀乾坤。重书禹贡追先圣,长遗尧封泽后昆。约束岷江东逝水,休惊岸左二王魂。”诗中描写的是
A.隋朝大运河 B.汉代六辅渠 C.战国都江堰 D.宋代高转筒车
【答案】C
【解析】由“川”“蜀”“岷江”等可以得出诗中描写的是都江堰。
http:/(/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2.“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 ( http: / / www.21cnjy.com )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就有勤劳的美德 B.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C.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 D.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并透过现象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质的能力。史料中“强必饱,不强必饥”等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抓紧劳作。

3.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
A.扩大耕地面积 B.一年多熟制 C.增加从业人口 D.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扩大耕地面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排除;一年多熟制只符合荀子的观点,不符合李悝的主张,B项排除;增加从业人口在材料中也未体现,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勤谨”、“数盆”可知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答案为D项。

4.《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答案】B
【解析】东汉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并得到推广普及。A、C、D三项虽均有一定作用,但并非“最主要”,答案为B项。
http://www.wln100.co$m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5.“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以下各说法中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 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C.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生命力 D.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农经济。根据材料的描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的确是相对简陋的,但“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说明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再生能力。所以答案选C。

6.下图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http://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_)【答案】C
【解析】从图一中可以看出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使用的犁为藕犁,而图二中的耕犁为曲辕犁,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所以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我国古代耕犁技术的成熟。

7.下图中,标志中国古代耕田农具已相当完善并为后世所沿用的是
A. ( http: / / www.21cnjy.com ) B. ( http: / / www.21cnjy.com )
C. ( http: / / www.21cnjy.com ) D. ( http: / / www.21cnjy.com )
【答案】A
【解析】B是播种用的耧车,C是灌溉用的工具,D是一种耕作方式。A是曲辕犁,代表了我国一种成熟的耕田工具。

8.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判断,这个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9.元代《农桑辑要》说:“古农法,犁一棍(用于碎土的农具)六。今人只知犁深为功,不知棍细为全功。棍功不到,土粗不实。”材料中的“农法”
A.不利于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 B.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粗放式耕作
C.有利于促进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发展 D.体现了精耕细作的古代农耕特点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深耕细锄”强调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特征,选D。
【备注】【易错点拨】此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易错选A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适用于小块土地的耕作,此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不利于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

10.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答案】C
【解析】一定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结晶,另外作为传统文化,它又是我国传统经济形态的反映,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剪纸的内容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和家庭手工业,故选C。

11.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农民分为自耕农和佃农。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有
①自耕农承担田租、兵役、徭役等 ②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等 ③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 ④都有小生产者意识,都是落后阶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农民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一个阶级,易于产生满足感,具有小生产者意识,但不能说农民阶级是落后阶级。本题选A项。
http://www.wln100.co$m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http://_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_12.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 “俗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答案】C
【解析】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础,它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以家庭为单位反映的是其封闭性、分散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说明的是其落后性。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小农经济的弱点,而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受到外界冲击吋脆弱的一面。

13.http://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 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
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 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述商前期屡次迁都,但是定都殷之后没有再迁都的原因,侧重点是定都殷之后没迁都的原因。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泛滥,黄河多次改道,再加上商朝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都殷之后,盘庚采取开明的统治政策,人民安居乐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朝人民逐渐由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生活,商朝的政权也在不断地巩固,A符合题意。B、C、D材料没体现。

14.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上看,作者揭示了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工具与兴修水利工程的关系。铁器的大力推广是在战国、秦汉时期,联系战国时期郑国渠的修建、秦朝灵渠的开通和汉朝西北地区坎儿井的开凿,可知答案为B。

15.“公元1—1839年……中国以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术成就农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姚余栋《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这里的“‘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是指中国古代农业
A.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B.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是高技术下的低效率生产 D.是简单协作的循环再生产
【答案】C
http:/)/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技术,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题干材料看,作者认为公元1—1839年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水平较高,但又处于不利的境地,只有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强调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达状况,D项说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简陋性,均不符合题意。

16.下列图片,反映出中华民族在与“旱”“涝”斗争中形成的智慧成果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①② B.①③ ht tp://www.wln10%@0.com_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牛耕,主要是用来耕地,是农业耕作方式之一,不符合题意;图②是曹魏时的翻车,主要是用于灌溉,符合题意;图③是耧车,是农业播种工具,不符合题意;图④是坎儿井,适用于西北地区,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与蒸发,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D项。

http://www.wln1%00.c(om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17.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曰:“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这充分说明了小农经济
A.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先天的落后性 B.成为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在抵御天灾人祸方面具有脆弱性 D.遭受着封建政府的沉重剥削与压迫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由题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中的“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知,小农经济面临着自然灾害的袭击和封建地主的残酷压榨。由“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可知,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故C符合题意。A、B两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D概括不全面。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己》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火耕而水耨,果隋①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②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眥窳③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①果隋:据《集解》,即果蓏(音裸),指瓜果。②埶:同“势”。③眥窳:苟且)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材料一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什么?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
(2)材料二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什么?西汉时期楚越之地仍然保持这种耕作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
(2)刀耕火种。原因: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由此产生的惰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
http://w# 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1)材料一第一段材料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冶铁业,第二段介绍了牛耕技术。因而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它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农业发达地区。
(2)材料中提到“火耕而水耨”,可见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该是刀耕火种。根据材料信息“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地埶②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眥窳③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知,此地自然条件优越,不需要辛苦劳作,自可衣食无忧,所以养成了人的惰性,致使耕作技术变革缓慢。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juan: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 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因素:封建剥削重(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
(2)开仓救济;发放贷款;减免赋税;免征徭役。
(3)表态:不能。理由;小农经济的落后性、脆弱性;统治阶级剥削本质没有改变;农耕文明下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经济的脆弱因素及应对措施。
!http://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1)回答“因素”对材料一“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尚复被水旱之灾”、“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等信息归纳即可。
(2)回答“措施”对材料二信息用白话文归纳即可。
(3)第一问先回答观点,第二问“理由”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统治阶级的剥削、生产力水平低下等方面来回答。

2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以前农业耕作,惟恃木器、石器、蚌 ( http: / / www.21cnjy.com )器、人力。……在牛犁耕作未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江南地区人稠地狭的情况,在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时期已十分严重。……而在这一过程中,牛耕也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在传统中国,人是最可贵的,养人是不计成本,相比之下,养牛却要计算成本。《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农业中“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农业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
【答案】(1)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牛的运用,节省了人力。它们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①原因: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养牛成本高。②影响: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解析】第(1)问从耕犁和耕牛两个方面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证牛耕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归纳原因,第二小问回答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落脚点在“发展”二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