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现象与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史实不符的是
A.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商品经济伸向农村
D.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
【答案】D
$http_://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解析】明清之际,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十分缓慢,手工工场并没有采用机器生产。
http://w(ww. 未 来脑教学云平台
2.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到“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的信息可以看出,纸币的发展经历了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故A项正确;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从题干中“与铜钱并行”的信息可知,纸币没有取代金属货币,故D项错误。
3.漆侠《宋代经济史》认为宋代商品流通有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符合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闽粤出产的棉花参与当时的“求心”运动
②“俞大娘航船”参与当时的“辐射”运动
③两种运动形式均促进了汴京商业的繁荣
④商帮是宋代两种运动形式的主导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②是唐朝的情况;④是明清时商业发展的情况,①③符合宋代的商业情况,故选C。
http://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4.“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 持,动辄肩挑车载,民苦转贸重。”这种现象最早得到解决是
A.明清时期广泛使用黄金、白银 B.元代货币制度的变化
C.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白银开始用作货币
【答案】C
【解析】这种现象得到解决是在纸币产生后。
5.http://www. 未来脑教*学 (云平台“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上述城市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 D.明朝苏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材料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映的是某个朝代的都城中市坊界限不复存在,并且店铺多,分布较复杂,商业十分发达。A、B两项的经济功能不强,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所以排除A、B两项。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最早”这个词。故选C项。
6.珠算是中国人发明的以算 ( http: / / www.21cnjy.com )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至今仍盛行不衰。据考证,汉朝史籍中已提到珠算,在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教育的发展 B.商业的繁荣 C.政府的推广 D.人口的增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时应抓住“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理财活动的增多使珠算得到普及和发展,故选B;A、D虽属于原因,但与“根本”不符;C与史实不符。
7.《新唐书·食货志》载:“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卷乃取之,号‘飞钱’。”材料未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唐代出现了专营钱币存取与借贷的金融机构“柜坊”
B.唐都长安出现了诸道进奏院和富商经营的“飞钱”
C.唐代后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
D.社会金融商业信用体系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切入点是中国古代的商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从材料信息“委钱诸道进奏院”“号‘飞钱’”可知A、B可以从材料信息中反映出来,D是A、B的实质性反映。C项“种类繁多”与“信用货币”从材料中无法反映出来,故选C。
8.“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材料中的“市”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 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 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 D.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况,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解读能力。材料中引文的大意为:郑国有个人要买鞋,先量了自己脚的大小,然后把计量脚大小的尺码放在椅子上。他到了集市,才想起忘了带尺码,已经到鞋铺,他说“我忘了带尺码。”于是返回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结束,于是他没有买到鞋。强调了在当时市的开发受时间的限制,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意无关,C项与题意相反。
9.李莽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 ( )
A.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
B.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
C.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
D.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
【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期,盐铁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营,故A有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在市场流通,故B有误。夜市在唐代才出现,故D有误。汉武帝时期,长安城的“市”是专门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故C正确。
http://|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10.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 http://www.wln100_.co_m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
C.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 D.创办彩瓷烧制作坊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明朝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故A、B、C三项符合明朝的史实,与题意不符。彩瓷出现于清朝,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11.明代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说:“市舶之设,始于唐宋,大率夷人入市中国,中国而商于夷,未有今日之多者也。”明代出现这种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坊市界限打破 B.重商主义政策推行 C.商品经济发展 D.“海禁”政策实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明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品经济发展。材料反映的是自唐宋设立专门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以来,大量外国人来中国并与中国人贸易往来,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12.以下是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州县与集市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明清时期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A.地方行政机构相对稳定 B.满清沿袭明制以笼络汉人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之势 D.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断加强
【答案】D
ht tp://w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商品经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表格中从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据此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断加强,D项符合要求。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3.http://www.wln+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A为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周时期“工商食官”,排除;B为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排除B;C体现的是打破空间(坊市)限制,出现了街市,为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C符合题意;D中的会馆是明清时期的,排除D。
14.唐朝元稹《估客乐》:“估客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求珠架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该诗信息说明了唐朝
①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商业繁荣②人们重利轻义,儒家仁义道德遭破坏
③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④长安是全国商业中心,汇集了各地特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表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了大都会如长安等、中原与少数民族及外商贸易频繁、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D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①;②材料没体现,排除。
15.《长安志》是记述唐都长安宫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坊市及属县的专著,北宋宋敏求(1019~1079)撰。书中说“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也有人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
A.城市布局整齐 B.城市功能单一 C.城市规模过大 D.经济功能突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城市发展的相关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经济方面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说明当时的长安城,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仍然存在,主要功能仍然主要为政治色彩,城市功能单一化明显。故选B。
16.《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司马迁认为,对于商业发展问题,最好是不管不问,无为而治;其次是利益引导;再次是教育规劝;然后是政府出面直接管理干预;最不济的是政府直接与他争利。分析四个选项,司马迁的观点为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故本题选C。A、B不符合题意;D材料没有体现。
17.“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http://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政策。材料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故A、B两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时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在自然经济未占主导地位前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http://www. 未 来脑教学云平台#@18.据明代《海澄县志》记载:(漳州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泛指交际应酬)皆夷产”,成为“闽南一大都会”。这反映了当时月港
A.对外贸易频繁 B.民营手工业发达 C.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社会习俗西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商业发展。从材料“农贾杂半”、“皆夷产”等可以看出此时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对外贸易繁荣。所以答案为A项。
http://www. 未来脑教学*云 |平台)
19.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根据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士大夫经商受被斥,直接反映出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减文仲经商受指责,与其地位有关,不能说明儒家反对商业活动,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经商活动日益频繁,也说明新兴商人日益活跃,因此答案为D。
20.一边是物欲横流的商业尘世,一边却是知识分子面对世俗诱惑、独善其身的崇高追求。这一现象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什么时期的社会状况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宋明理学。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给材料看,这一时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商业高度发展,二是在思想方面约束自己不受物质等方面的诱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应当是宋朝。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方面形成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故答案为C。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徽商是明清时最主要的商业集团,资金雄厚,雄踞中国金融界长达三、四百年之久。
材料二徽州山多地少人多,有限的耕地根本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徽人只能“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许承尧《风土》
材料三新安商人的商业经营是以血族、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的结合为核心而进行的。有力的徽商依靠乡族关系,对于围绕自己周围的子弟,贷予资金或配置各地从事商业,在业务上保持密切的联系。
——藤井弘《新安商人的研究》
材料四徽商集团扯起“贾而好儒”、“由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贾”几面大旗,儒贾并行,亦发财亦发身,令天下穷儒羡煞。大儒王阳明早年不谈“利”,后来说“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而且肯定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参见余音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五 (嘉庆年间)长公(程锁)中年客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名),其俗春出母钱(出贷的钱)贷下户,秋倍收子钱(还贷的钱)。长公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急赴长公。癸卯毂(谷)践伤农,诸贾人不入。长公独予平价,囤积之。明年饥,毂价踊贵。长公出毂,市诸下乎,价如往年平,境内德长公,诵义至今不绝。
——《太函集》
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商经营商业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明清时期徽商经营商业的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
【答案】第一层信息:徽州地少人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徽商成为明清时最主要的商团,资金雄厚,雄踞于中国金融界长达几百年之久,徽商以血缘关系和乡党为核心;徽商重视儒家思想;平贷平粜。
第二层信息:由于徽州地少人多,故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泛从商,形成徽商;徽商成为明清时期最主要的商团,资金雄厚,雄踞于中国金融界长达几百年之久;并形成了以血缘关系和乡党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经营理念;平贷平粜,亦儒亦商的双重身份来经营商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帮。材料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映了徽商的地位、徽州人从事商业的原因、徽商依靠乡族关系的特点、经营理念、经营策略。回答时应从材料出发以徽商发展为主线进行阐述。
http:/+/www.wln$100.co$m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三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北宋《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唐)元稹《贾客乐》对唐前期商人贩运商品的描述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 http: / / www.21cnjy.com )……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北宋)《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出现的主要变化。
(2)材料三中商品的属性有何变化?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商业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理念:①人弃我取,人取我与;②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③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或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
(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特点:①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②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
(1)从材料信息“乐观时变” 、“人弃我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取我与” 、“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可知其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2)从材料信息“求珠…采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项马…吐蕃鹦”可知唐朝主要是奢侈品,从材料信息“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可知宋朝发展为日用品;特点是战国时期出现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从材料信息“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可知明清出现了商帮。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城市”是由“城”——城墙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城以盛民也”,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 ……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等级地位。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枢纽城市兴盛起来,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趋势。
【答案】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城市功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的准确认识。解题时既需要学生结合材料“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等级地位”“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等关键信息,同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与归纳,可以从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变化趋势分析归纳即可。
http://www.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