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美版美术鉴赏展手卷 品夜宴——鉴赏《韩熙载夜宴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美版美术鉴赏展手卷 品夜宴——鉴赏《韩熙载夜宴图》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07-25 10:5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展手卷 品夜宴——鉴赏《韩熙载夜宴图》
教学目标:
1、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在逐段展阅手卷的基础上,学会《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形象刻画的主要方法,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2、了解《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背景,理解手卷作品的独特风格特征。
3、体验展阅手卷《韩熙载夜宴图》的审美享受。
教学重点、难点:
在逐段展阅手卷的基础上,学会《韩熙载夜宴图》人物形象刻画的主要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卷轴画实物等。
学生:课前自学本课的学习资料,了解与《韩熙载夜宴图》相关的知识。(内容附后)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分组自由观赏卷轴画。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美术鉴赏课,学习如何鉴赏中国画。
1、师生交流:
课前,我们和小组的同学看了一些中国画,内容有花鸟、人物等等。同学们对中国画知道多少?
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字画背面都用麻纸或者布帛一类的丝织品进行装裱,而且卷起来,这种装裱的字画又叫卷轴。
为什么要进行装裱呢?(便于携带、保存)
2000年前的古人发明了这种保存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还体现了什么呢?装裱成卷轴还有什么用途呢?
2、欣赏《竹院品古图》
我在一幅明代仇英画的《竹院品古图》中找到了答案。
同学们,这幅画的名字中“品古”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品赏古董、字画等)
青铜器鼎、尊、觚等等。在人物周围巨大的屏风上装饰着中国画,在装饰有花卉的几案上摆着册页、卷轴。我们还看到一个小童肩上扛着几个卷轴而来,因此我们知道了卷轴装裱方便古人将书画携带到各处。
这幅画的作者是仇英,同学们听说过他吗?
在绘画史上与之齐名的有唐寅、文徵明、沈周等,听到他们的名字一下拉近了与这幅画的距离吧?!同学们,知道吗?古时读书人从开蒙之日起就结缘诗书画,并伴随一生。而中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与一身,品鉴中国画就是对书画艺术的审美追求,也反映文人的艺术品位。因此,在古代上至帝王官宦,下至文人雅士的家中都会收藏许多卷轴,并时常与朋友鉴赏。今天在课前,同学们也像古人一样观赏了卷轴。
卷轴分为两种形式,我们看到竖着观看的叫立轴。而横向观看的又叫横批。
3、展示《韩熙载夜宴图》:
老师也喜欢收藏卷轴字画,最近收藏了一幅字画,带来与同学们一起品鉴一下。也是我们这堂课主要品鉴的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
请一位同学来到前面展开这幅卷轴。另外请两名学生来帮助展开。
这幅传世名画是五代宫廷画家顾闳中所画,画中的内容是韩熙载在家中宴请宾朋的生活场景。画中的韩熙载是一位躲避战乱的北方贵族,他逃到南方被南唐朝廷所留用。这幅画的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看到的是1:1的复制品。
当我第一次观赏这幅画的时候,也是像大家一样慢慢打开,但是一个人手忙脚乱。因为它太长了,335.5厘米。当时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古人观赏此画是不是要这么长的桌子?还是每次都要几个人帮忙?就像今天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悬挂起来,或者铺陈在专门的桌案之上?
我感觉像这样观赏一点也不方便,同学们觉得应该怎样观赏?(把画卷起来看)
卷多少才合适呢?多少长度适合一个人观看?请这两位同学将卷轴从两侧同时卷起,当长度合适是同学们就喊停。
同学们看当卷轴卷到这个长度的时候,刚好适合一个人拿在手上观看。这个长度有一臂长。因此,我们在观看这样很长的卷轴,也就是长卷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展开方式,之后再去品鉴就文雅多了。好,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展手卷、品夜宴》——鉴赏《韩熙载夜宴图》。
二、初品夜宴
1、何为手卷?——了解手卷
仔细的同学会发现在课题中出现了一个词“手卷”,这个词与卷轴有不同。手卷专门指宽度在22——35厘米之间,短不足1米,长可超过9米的卷轴。手卷的形式非常便于拿在手上把玩。观看手卷的正确方式是,一边打开手卷一边松松地卷起。打开一段卷起一段,逐段观赏,一般打开一臂长度。我们已经了解了展开手卷的正确方式,下面就开始品鉴《韩熙载夜宴图》。
2、品鉴方法——初试展卷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把玩一下这幅画?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请同学们用正确的方式展开手卷并欣赏画卷内容。
请同学们一边展开,一边将左手边松松地卷起。首先请展开到第一扇屏风出现的位置。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书法)在中国画中称为“题跋”。在画卷前面为题,后为跋。题跋中有书法与印,既有皇帝(乾隆)也有大臣(年羹尧),既有现代收藏家,也有书画家张大千,这些内容就不在课堂上研究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研究。
同学们找一找,在开始到第一个屏风之间的人物都在做什么?(听琵琶演奏)谁是韩熙载?(坐在床榻之上的、头戴黑帽)
接着再往下看,注意右手边松松地卷起。到下一处床榻,有没有出现韩熙载?他在做什么?(击鼓观舞)
(同时板书“听曲”“观舞”“休息”“清吹”“送别”) 刚刚我们初次展手卷,出现了5个韩熙载,他分别在听曲、观舞、休息、听管乐吹奏和送别宾朋。这样的安排,说明手卷画出的是一个连续不断变化的画面,就像连环画一样。
三、比较鉴赏——再品夜宴
《韩熙载夜宴图》这幅手卷中一共有46个人物,想要分析画家顾闳中是怎样进行布局构图的还真不容易。陆游曾写给儿子一首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想这个学诗的好方法应该也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出《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特点——我们可以在其他的绘画中了解分析构图的方法吧。在鉴赏方法中有一种叫比较鉴赏,我们可以选择相同内容的绘画进行同类题材比较。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以晚宴为题材的画作还有什么?(意大利达芬奇绘画的《最后的晚餐》。)
1、谁能讲一讲《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的情节?(《最后的晚餐》是圣经中的一个故事,画的是当耶稣说出“你们中有人出卖了我”这一句话之后的场景。)
你能找到耶稣所在的位置吗?(位于中间、双手摊开的人是耶稣。)
达芬奇选择的这个场景非常有戏剧性:这幅画中出现了13个人物,正中间的耶稣与他两旁的其他12个门徒,在耶稣说出“你们中有人出卖了我”这一句话之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的人物都定格在一瞬间,犹如一部电影画面的定格。
2、对比分析构图透视的特点:
○《最后的晚餐》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
谁能说一说这幅画中的透视焦点是什么?(耶稣所在的位置)
那么这个场景的焦点是谁呢?(也是耶稣)
达芬奇将透视焦点与场景的焦点巧妙地安排在一起,通过天花板、左右窗与门的透视线等,在二维平面上画出了三位空间,使观看者仿佛身临其境。
○《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特点非常独特。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不强调焦点透视,为了在3米多的画卷中展现整个夜宴中发生的情景,画家在构图时是分别在5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安排人物与家具。因此手卷《韩熙载夜宴图》是5个连续场景,是一部连环画。这一点与《最后的晚餐》的电影画面定格般的构图是截然不同的。
3、对比分析观看方式的特点:
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是壁画《最后的晚餐》绘制在米兰教堂内部墙壁上的情形,这幅巨大的壁画是不可移动的,那么可以移动的是什么呢?(观者、观者的视线。)
而《韩熙载夜宴图》手卷中画出的是一个移动画面,人物随场景和地点不断变换。
总结:通过比较鉴赏壁画《最后的晚餐》和手卷《韩熙载夜宴图》,我们了解了《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特点和品鉴手卷的方法,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细读。
4、探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长卷在平时不观赏的时候是卷起收藏的,只有当它的主人想观赏的时候才会打开。《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宋画院待诏顾闳中奉后主李煜的命令所画的,我们都知道李煜是一位精诗词、善书画的皇帝,他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和书画鉴赏家。那么顾闳中是应用了什么样的神奇绘画手法,让后主李煜对此画赞不绝口,并受到《韩熙载夜宴图》绘画内容的吸引而不断地展阅它的全貌?这不仅是画家顾闳中遇到的难题,也是古代绘制长卷画家们所共同面对的难题。
东晋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是在长有5米多的长卷中画出曹植与洛神相遇,而后又无奈分离的故事。北宋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是在5米多长的长卷中画出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元代黄公望所绘的《富春山居图》,在6米多长的长卷中主要是描绘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山水景色。
如此的长卷在观赏的时候一次只能看到它的一段,这些杰出的画家都做到了开卷有益,让观者被画卷深深吸引并不断地展阅它的全貌。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是怎样吸引观者的视线,让我们的视线随着他的笔下的46个人物穿越一个又一个的场景,而身临其境地观看了整个夜宴呢?我想无论中外的画家他们的手中一定掌握着一个方法,也可以说是有一个解读的密码。美国的畅销小说家丹·布朗曾创作了《达芬奇的密码》,让我们再回到《最后的晚餐》中在达芬奇的画面中寻找到解读《韩熙载夜宴图》的密码。
《最后的晚餐》:在这幅画中,13个人物像座主席台一样一字排开,耶稣居中,左右门徒各6位。又以每3人为一组进行有规律地安排。他们的动作、表情十分不同,但他们每个人都指引着我们的视线朝向画面的中心人物。请同学们分别说一说每组门徒是怎样指引我们的视线的?(手势、面部朝向、身体前倾……)
(板书:动作)正是画面中每个人物的动作指引我们的视线在静止的画面中游走,从而读懂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读出了最后的晚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人性的善与恶!也得到了一个解读《韩熙载夜宴图》的密码:通过解读人物形象动作神态的刻画,可以指引我们感受夜宴图中人物形象出色的刻画。
5、分段解读
同学们,当我们缓缓打开手卷至第一段场景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听曲》。请看这里有两幅《听曲》,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两幅画互为镜像,其中的形象都是相反的。)这一段是描绘韩熙载与宾客聆听琵琶女的演奏,我们观看者透过画面中听众的神情感受到他们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了。
那么,究竟哪一幅是真正的《听曲》呢?我们用刚刚学会的密码来分析一下这一段的画面。这一段出现了12个人物,画中的人物分别是怎样的动作和神态?(学生回答,分析韩熙载、琵琶女、主要宾客的动作、神态)韩熙载与宾客皆朝向左侧琵琶女的方向,有的身体前倾,有的侧耳倾听。只有琵琶女一人朝向右侧演奏。我们会发现画面中有一种指引我们视线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多数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传达出来的:对比两幅《听曲》,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同学们,你们觉得指向哪个方向才是真正的《听曲》?(学生回答:左侧)顾闳中通过韩熙载和宾客的动作,将我们观者的视线不断地牵引到这段场景的焦点——琵琶女,而这个焦点所在的方向与画中人物指引的方向又是与展开手卷的方向完全一致的。这个巧妙的设计,加上画中人物精彩的表演吸引了画外的我们想继续看看下面的场景。
这里有一个表格,根据表格的提示,我们可以把刚刚分析的结果填进相应的选项。
下面还有4段场景,分别是《观舞》《休息》《清吹》《送别》,请每个小组的同学选一段进行鉴赏,围绕表格中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并填写。另外,注意展阅手卷的长度,一次不要过长。
(在音乐声中,分组鉴赏并讨论。)
每组分别交流所鉴赏场景对应表格问题的答案:
《观舞》:(小组代表回答)跳舞的女子是著名的舞蹈家王屋山,她正跳的舞蹈就是“六幺”。这个舞蹈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初为霓裳后六幺”中提到的“六幺”舞。同学们猜测一下,舞者王屋山被画在画面左侧的作用是什么呢?(指引视线向画卷展开方向。)
这里不该出现而出现了的人是谁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和尚、表情尴尬。)从和尚德明这个形象的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顾闳中对人物的内心刻画非常传神。
《休息》:(小组代表回答)韩熙载在这个场景中,为什么朝右而坐呢?(学生回答)这一段的内容为休息,画家也许是想让观者鉴赏到这里跟随着韩熙载休息一下。
出现在地中央的烛灯说明了什么问题?(夜已经深了)这只烛灯紧扣主题“夜宴”的“夜”字,也告诉我们在一个个连续场景的背后有一条时间轴,它载着手卷内外的人物慢慢步入深夜。
《清吹》:(小组代表回答)在这一段中,哪些细节继续指引我们向下一段观看呢?(学生回答)屏风两侧出现了一位男子和一位女子,他们互相交谈的动作和手势引导我们向画面的下一段场景。
《送别》:(小组代表回答)韩熙载为什么是朝右而不是朝左而立呢?(学生回答)对了,画卷到此结束了。
6、总结表格:
同学们,这张填好的表格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手卷中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仿佛韩熙载现在已经是我们一位熟悉的朋友。还让我们深入体会了每个人物形象的动作、神态刻画与手卷的独特展阅方式的关系。
比如,表格这一行“左、左、右、左、右”,这里两个朝“右”的作用不同,第一个是“休息”,第二个却是“结束”。使得画面具有了节奏感,通过两个不同方向的动作得以控制展阅手卷的速度。
另外,还有对照红线标记出韩熙载的表情,和蓝线标记出的画面气氛,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吗?韩熙载的情绪低沉与画面的热烈愉快的气氛截然不同。
为什么韩熙载不似其他人那样开心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的学习资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主李煜想授韩熙载为宰相,而韩熙载却早已发现国家将覆亡,不想当亡国之相,因此通过每日纵情饮酒作乐来掩人耳目。后主李煜十分疑惑,便请画院待诏顾闳中在深夜到韩熙载家,通过目识心记回到家中默画出了《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的内心却被顾闳中用画笔生动地记录下来,表现出了他与环境十分矛盾的内心活动。
四、总结回味
画卷展阅至此结束了,而夜宴还没有结束,让人回味无穷。再回味《送别》,究竟是结束?还是开始呢?当我们卷回画轴之时,韩熙载夜宴结束时的挥手道别似乎也是宴会即将开始时的招呼宾客,右手的鼓槌预告着即将开始的夜宴节目——击鼓观舞。
今天我们跟随韩熙载的脚步,走过了一段短暂的夜宴之旅,学习了正确的展手卷方法,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知识,体会了夜宴图对人物形象的传神刻画。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等待我们的还有许多,最后我以一句诗来结束“葡萄美酒夜光杯,展卷方解其中味”。
附1:表格
第5段 第4段 第3段 第2段 第1段
定 名 《送别》 《清吹》 《休息》 《观舞》 《听曲》
韩熙载 动作 朝右而立,挥手道别 朝左而坐,挥扇打拍 朝右而坐,洗手 朝左而立,击鼓助兴 朝左而坐,听
表情 若有所思 悠闲自得 漫不经心 闷闷不乐 专注深沉
画面气氛 难舍难分 轻松 平静 热烈 陶醉
人 数 7 11 8 8 12
环境布置 椅子 屏风、椅子 屏风、床榻、矮几 椅子、鼓 床榻、矮几、椅子、乐器、
附2:教学简案
教 学环 节 教 学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 前活 动 分组观赏卷轴画。 与小组的同学一起亲手展开卷轴画并共同观赏。 学生体验观赏卷轴画的过程,拉近学生与卷轴画的距离,激发浓厚兴趣。
导入 1、了解什么是卷轴画、手卷,明白装裱的作用。2、课件展示《竹院品古图》、《鉴赏图》《松斋展卷图》,探究古人品鉴字画的方式,了解品鉴书画是古今文人雅士的追求。3、学生观看《韩熙载夜宴图》实物的展开过程,产生疑问,导入课题。 初步思考手卷的品鉴方式。即,如何展开和卷起手卷。 学生通过观看实物手卷的展开过程,感受到与其他卷轴画观看方式的不同,进而产生探究手卷的品鉴方式的愿望。
初品夜宴 初步鉴赏《韩熙载夜宴图》:1、了解横批观赏顺序,学习手卷展、合的方式。2、展示手卷观看题跋。揭示《韩熙载夜宴图》的题跋内容以及诗书画印在中国画中的意义。3、了解《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4、了解《韩熙载夜宴图》各段的画面内容。 1、交流课前学习资料内容,了解《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小组观赏《韩熙载夜宴图》实物,找到主人公韩熙载所在画面位置,了解5段的主要内容。 在了解手卷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初步鉴赏《韩熙载夜宴图》。
再品夜宴 《韩熙载夜宴图》与《最后的晚餐》进行比较鉴赏。1、比较不同构图特点。2、比较不同呈现方式和观看特点。3、分析《最后的晚餐》中人物形象,初步了解人物面部朝向、身体姿势对画面构图的作用。4、分析第1段听乐人物的面部朝向和动作。5、分组分析第2段至第5段的人物动作、手势或面部是如何引导观者视线的。6、联系手卷的背景理解画家对人物形象的内心刻画。 1、分析《最后的晚餐》的构图特点。2、分组讨论《最后的晚餐》中12门徒的动作是如何牵引观者视线的。3、根据提示体会听乐一段的宾客的动作。4、分组观赏、讨论相应场景,并根据表格的提示填写答案。5、根据表格的内容,探讨韩熙载与宾客的不同内心的原因,体会传神的刻画。 通过相近题材的《最后的晚餐》的比较分析、讨论,进一步掌握分析手卷流动观赏的特点。通过表格的提示,学生在小组内深入地讨论和交流,体会人物动作、面部的引导视线的作用。感受手卷中对动作等的刻画反映人物内心。
总结回味 点题,展手卷,品夜宴。 总结本课要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