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第15课《梅岭三章》导学清单
【知识梳理】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伏(fú) 丛莽(mǎng) 旋(xuán) 旌(jīng)旗 阎(yán) 罗 国门悬(xuán)
诸(zhū)君 捷(jié)报 血雨腥(xīnɡ)风
旋:不久、随即。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
诸,许多、各位。
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人遭到国民党四十六师残酷围剿,大部损失。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陈毅因为在兴国老营盘战斗中负重伤,未能参加长征,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6年冬,陈毅旧部陈海叛变,引诱陈毅等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二十多天。陈毅为摆脱政府军的围剿搜捕,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中,在斋坑的一处山坳里用毛竹支撑一个窝棚,高仅1米,面积只有2平方米。窝棚用藤蔓覆盖,一条隐蔽山道迂回即可到达。敌人虽近在咫尺,但终未发现,于是恼羞成怒的放火烧山。陈毅自知难免一死,便写下《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以示绝笔。
第一章:诗人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诗人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激励同志们坚持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四海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他乐观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2.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答: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6、“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答:“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 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7、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意蕴。
答:“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作者借用其面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形象,来比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表达了非“斩”其不可的决心。
“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愿景。
“遍种自由花”的情景指打破了反革命势力桎梏和黑暗统治的自由之境,也是人们心灵解放、理想实现的欢乐之境。
8、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答: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旌旗”代指“军士”。
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人间遍种自由花”中的“自由花”比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9、“断头今日意如何”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何表达效果?
答:设问;在全诗中起总领全篇的作用。开头一问,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给整首诗奠定了慷慨悲壮的感情基调。
10、“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答:(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11、这三首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
答:饱含着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梅岭三章》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写作特色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沉着痛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太过书面化;用“打”,与诗意不合。
(2)写实与想象相结合。
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前句写实,后句想象。再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
(3)善用修辞。如借代、借喻等。
【即时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丛莽(mǎng) 旋围解(xián) 虑不得脱(lǜ)
B.旌旗(jīng) 阎罗(yán) 大庾岭(yú)
C.烽烟(fēng) 捷报(jié) 国门悬(xuán)
D.有涯(yá) 当纸钱(dāng) 血雨腥风(xīng)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3.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
A.南国烽烟正十年。(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
B.血雨腥风应有涯。(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镇压)
C.取义成仁今日事。(这里指为了真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D.人间遍种自由花。(虚构的花名,指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4.下列与“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意境相同的诗句是(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三首诗在形式上独立成篇,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
B.这三首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引用阎罗的典故和取义成仁的传说。
C.“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表明心迹: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
D.这三首诗把现实与想象、理想完美地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怀言志
②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③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
④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⑤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人们的灵魂
A.①③④②⑤ B.③④①⑤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②③⑤
7.默写。(7分)
(1)《梅岭三章》中表现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的同志们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是古代仁人志士推崇的一种生死观,这首诗中的“______________”,就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3)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起统领全篇作用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与“烽火连三月”一句内容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断头今日意如何”从全诗看起什么作用
(2)分析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梅岭三章》,完成小题。(19分)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填空。(9分)
(1)诗前小序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一句说明小序是补写的。
(2)这三章诗从体裁来看,属________;从内容来看,是________。这三章诗中押韵的字分别是:第一章,________;第二章,________;第三章,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两句诗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一定召集旧部英魂,继续与反动派战斗到底,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精神。
2.用四字短语概括《梅岭三章》每章诗的内容。(3分)
3.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序和三首诗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艰难环境中一气写成的。
B.“南国烽烟正十年”,“正十年”是指发生在南方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即从1927年到1937年。
C.“斩阎罗”“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D.“血雨腥风应有涯”“南国烽烟正十年”“取义成仁今日事”这三句分别运用了借喻、借代、引用的修辞手法。
(二)阅读陈毅的《岳麓山顶眺望》一诗,完成小题。(6分)
岳麓山顶眺望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
陈毅
岳麓山头任我行,三湘①眼底绝风神。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②固。
战争破坏归陈迹,建设峥嵘定太平。终到山河澄清日,主持华夏是人民。
【注】①三湘:指湘潭、湘阴、湘乡。这里借指湖南。②洞庭:洞庭湖。此两句是岳麓宫的楹联,被作者引用在此诗中。
1.试从诗歌体裁和写作背景的角度比较本诗和《梅岭三章》的异同点。(4分)
2.本诗与《梅岭三章》都有一句表达了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请分别把它们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沃田里的野草
(加拿大)诺尔曼·白求恩
①五月里的一个早晨,保定郊外的一块农田里,一位锄草的老汉把弯了半天的衰老酸痛的腰伸伸直,拄着锄头凝望远方。
②他的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嘴角。他光着脊梁,下身穿一条打了补丁、褪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头上裹一块毛巾,白发从毛巾底下露出来,依然浓密厚实。
③“唉,”老汉叹口气,“日子可真不好过呵。”他煎熬着,饱尝困苦。起先,他犯了咳嗽毛病,好像压根儿就不会好转似的。接着,他的独生子又参加游击队打仗去了,撇下田园无人耕种,只好由他出来干活。随后,日本鬼子穷凶极恶,夺走了他的一半收成,一个子儿也不给。
④他一生所遇到的桩桩不称心的事,对他来说,都成了这种或那种野草。咳嗽毛病——是一种野草;他不得不又到地里去干活——是一种野草;儿子不在身边——是一种野草;日本鬼子——是一种野草,而且是一种个儿最大的野草。
⑤老汉脑子里想的尽是野草,但也浮现出一片广阔葱翠的田野景象。这就是中国。依他看来,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孳生着犹如敌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惮地窒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
⑥太阳越升越高。老汉又埋头锄草。锄到一垄尽头时,他突然愣住了。田边有个奇怪的大窟窿,当中竖起一个顶端削掉的大黑萝卜似的玩意儿。
⑦他一时猜不出那是啥东西。后来,他想起来了。对,没错儿!是颗炮弹!那是日本鬼子用火车从北平运来的。
⑧他和他的街坊常常谈起那些大炮。多可怕的武器啊,敌人有多少尊大炮啊,而咱们的队伍却一尊也没有,真叫人遗憾。
⑨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确实有那么一尊,只有一尊。那是上个月袭击敌人时掳获过来的。他记得有一次他的儿子偷偷回家来跟他提起过它。想起这些,老汉脑筋里慢慢琢磨出一个主意。
⑩他小心翼翼地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
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竹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
他催赶毛驴一里又一里地朝前走。晌午了,天可真叫热。大汗淋漓,在腮帮上往下流成了一条条小溪流。他焦躁地用毛巾擦了又擦,又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傍晚时,他终于找到了游击队。游击队员们欢呼着迎接他。他从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儿子。他对儿子说:“小子,我给你捎来一样东西。”他弯腰把炮弹捧在手里,和蔼地说:“我是在地里找到的。我把它给你们捎回来了,你们可以再用它一次。”
人群一阵沉默,接着阵阵笑声从他们咧开的嘴巴里爆发出来。街头响彻他们爽朗的欢笑声。
老汉不吭声,困惑地瞧着他们,脸上闪现一丝摸不着头脑的神情,正如乌云划过天空一般。他瞧瞧这边,又瞧瞧那边。真是莫名其妙。
他忧郁不快地瞧瞧那些战士,瞧瞧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们谁也说不出话来,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们相互捶捶后背,或者乐不可支,瘫在对方的怀里。老汉拣起缰绳,开始把毛驴牵出那个团团围住他的哄笑的人群。
儿子感到气氛不大对头,首先止住笑。他用手揪住老汉的袖子。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我们都应该感激我爹。他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对,对,”大伙儿喊道,终于领悟到老汉的误解,全都明白应该不让他伤心。“对,您是个好的战士。我们都很感激您。”
老汉又高兴起来。这一天,他根除了一棵硕大的野草。他为了把中国的大地扫得干干净净而尽了点力。
(选自《世界文学》1979年第5期,梅绍武译,有删改)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并简述其表达作用。
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在第②和第⑩段中任选一段加以赏析。
3.结合内容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
4.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再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作者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他在中国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呕心沥血。同时,他还是一位充满温情的革命者。1939年,他在我国晋察冀边区忘我工作的间隙写下了《沃田里的野草》这篇小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他做出了高度评价。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了老汉锄草、发现炮弹,最终将炮弹送到游击队的故事。
B.老汉因为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而突然紧张起来,第段的景物衬托了这种惶恐的心情。
C.游击队员因老汉送来一颗无法使用的哑弹而哄笑,老汉为此闷闷不乐。
D.“野草”是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
---答案与解析---
一、
1.C
2.D
3.A
4.A
5.B
6.D
7.默写。
(1)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2)取义成仁今日事(3)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4)断头今日意如何(5)南国烽烟正十年
8.
(1) 起总领全篇的作用。
(2)“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字表现出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二、
(一)
1.
(1)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旋围解
(2)绝句;抒情诗;“何、多、罗”;“年、悬、钱”;“家、涯、花”
(3)断头今日意如何?;生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
2.视死如归;勉励战友;展望未来
3.作者想像丰富,是借民间说法来比喻,表达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使诗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4.( A)所有:21教育】
(二)
答案:
1.都是现代人写的旧体诗,但《梅岭三章》是七绝,本诗是七律;《梅岭三章》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本诗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本诗:主持华夏是人民;《梅岭三章》:人间遍种自由花。
(三)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整个国家比作农田,把敌人比作农田里的杂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敌人对我们国家的侵略和危害;表现了老汉对敌人的仇恨,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为下文写老汉运送“炮弹”的情节做铺垫。
2.示例一:第②段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老汉的肤色、皱纹和穿着,细腻地刻画出了一个贫穷、勤劳的老农形象。
示例二:第⑩段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准确地再现了老汉安放和运送“炮弹”的过程,描绘出了老汉对“炮弹”的重视和小心谨慎,从而表现出他朴素的爱国情怀。
3.文章的标题有多重含意:既指老汉耕作的“沃田”以及沃田里的野草;也喻指老汉心中桩桩不称心的事;还指代中国土地上的敌人。以此作为文章的标题,形象生动,意蕴丰富:一方面“沃田”是故事发生的场景,“野草”是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另一方面暗含着老汉除去“野草”的决心,表现了老汉的爱国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理解标题含意,要兼顾标题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从字面上来看,文章标题“沃田里的野草”指老汉耕作的“沃田”以及田中的野草。然后结合第④段内容和文章主旨,可知“野草”还指老汉心中“桩桩不称心的事”,也指中国土地上的敌人。以此为标题,既在结构上起到了贯串全文情感线索的作用,也在内容上起到了概括全文、突出老汉的爱国情感的作用。
4.示例:①他是一个医术精湛,对工作兢兢业业的人;②他是一个国际主义战士,对中国革命满腔热忱,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仇恨;③在工作间隙创作小说,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军民,表现出他还是一位充满温情的革命者。
5.(B)
【解析】第段中的景物描写是烘托老汉去找游击队时轻松愉悦的心情的。文章最后一段“老汉又高兴起来”,可以看出他是以高兴的心情去找儿子的,并没有紧张和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