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5 11:0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第16课《诫子书》导学清单
【知识梳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谥号忠武侯,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被称为“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重点词语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2)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古今异义
(1)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2)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险要)
(3)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
一词多义
(1)学 非学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夫学须静 (学习)
(2 成 遂成枯落(成为,变成) 非志无以成学(学)
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夫学须静也。(“……也” 表判断 )
(2)倒装句:将复何及!(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将复及何”)
名句理解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交流点拨】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交流点拨】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
此题可用定向—分析—归纳法。①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③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4.从全文看,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 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
5.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什么 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 结合生活实际, 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本题运用主观感受题解题法。本题属于感悟主题的,只要抓住主题,结合生活实际,理由充分即可。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变化频仍,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不能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马上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这篇作品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其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二、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参考答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参考答案: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文中强调“志”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即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
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参考答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参考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参考答案: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参考答案: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即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诫子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
B.文中诸葛亮告诉儿子,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C.本文句式整齐,多用对偶,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
D.文中诸葛亮勉励儿子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认为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2.下面对文章《诫子书》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中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3.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的一处是(  )
A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B好的家训是一代又一代人能否健康成长的保证,时过境迁,许多人不禁发问:家训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日前举行的郴州市“家训与文化传承”理论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C家训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家训。为此,D专家呼吁要重建现代家训文化。
A.A B.B
C.C D.D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5.源于《诫子书》中的“宁静致远”为不少有识之士所青睐,他们挥毫泼墨,将之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对下面书法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幅是行书,笔画洒落有致,风格秀逸多姿。
B.第二幅是隶书,结构古雅端整,笔意朴实淳厚。
C.第三幅是篆书,横笔蚕头燕尾,线条匀净修长。
D.第四幅是楷书,形体方正端庄,结构严谨有度。
二、填空题
6.文学常识填空。
(1)《诫子书》选自  。诸葛亮(181-234),字   ,琅砑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   、   。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   。后来任蜀国丞相。代表作有   等。
(2)释题:诫,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   。文题的意思是:   。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综合题
8.下面是我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季羡林为自己书斋所绘的一幅画。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1)请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这幅画画面的主要内容(画中的文字不必介绍)。
(2)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怎样的志趣?
乱中有序
四、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年与时驰   
10.下列句中“之”与“夫君子之行”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1.请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2.下列对这篇文言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与人的志向是相关的。
B.“夫学须静也”的“学”不仅仅指一般的学习,更指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仅仅指单纯的宁静,更指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13.诸葛亮在书信中告诫儿子,一个人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
(选自《韩诗外传》)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又相天子(      )
(2)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
(3)守之以恭者,荣(  )
(4)守之以卑者,贵(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6.选文中,周公以“          ,          ”(用原文填空)来形容自己的勤奋辅君,以此来教育儿子要以谦恭的态度来治国安邦。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1)《诸葛亮集·文集》卷一;孔明;政治家;军事家;“卧龙先生”;《出师表》
(2)告诫、劝勉;书信;写给儿子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7.【答案】(1)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何及!
8.【答案】(1)( 示例)画面中间靠近窗户的地方是一张书桌,桌子上放着书籍、眼镜、台灯等物品。窗台上摆放着花和其他物品。书桌前面是一把椅子。书桌一侧的书架和另一侧的柜子上都放着一些书。
(2)读书治学。
9.增长;懈怠;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
10.B
11.①以宁静心绪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生活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和平安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12.D
13.①第一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②第二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③第三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5.(1)辅佐 (2)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3)肃敬,谦逊有礼 (4)地位显要
15.(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2)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16.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