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美术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课本的第三单元《 美术的风格和创新 》第13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本课从20世纪初的中国画的两大主要流派入手,通过和古代的中国画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对比,体会中国美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变革,使学生了解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美术的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流派的继承和创新的特点。
二、教学要求:
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力求多样和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现代绘画中的两个大的发展取向——传统型、融合型、区别不同取向的特点及其代表画家、作品。
2、技能目标:通过鉴赏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其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能根据所学知识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析。
3、 人文目标: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不同流派的美术其发展变革的特点的探知欲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画在师古人、立足传统而秉时代精神的革新的发展。西画的写生、写实技法对中国传统美术具有怎样的变革作用。
2、教学难点:中西方美术的审美的区别,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观,与中国传统美术的重笔墨、重神韵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术观的冲撞,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让美术领域走向了变革的潮流中,怎样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怎样将西方的元素和中国画的融合,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方法:
教法:激发学生兴趣、作品赏析
学法:学生欣赏探究
六、教学用具:课件PPT、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中展示中国画古代作品和近现代作品上课 让学生对比欣赏同一题材的中国画不同的表现手法 创设中国画的不同风格的情境
创设情景 1、在作品的赏析对比中,对于同一个题材,展现的画面效果和带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题
出示课题 幻灯片出示本科课题《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20世纪中国美术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思考 思考、交流并总结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知识拓展 概述部分:背景:在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在中西文化冲撞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学习西方美术以改造中国传统美术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和历史必然的现象。二、变革的潮流大致有两种:一)是借古开今。就是立足传统而秉时代精神的革新。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南黄北齐)、潘天寿等。 二)是中西融合。其中包括徐悲鸿为代表的以写实改造中国画和林风眠为代表的以构图和色彩改造中国画; 三、第一部分:借古开今型一)齐白石---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传统与创新之处:1、追求神似,深厚的笔墨技法,立轴构图,诗书画印一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2、童心和农心的乡土气息,融和文人的写意花鸟画特点---形成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雅俗共赏,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创新之处二)黄宾虹【对中国画传统的“内美”之审美境界的秉持。对笔墨技巧的探索再造。----对传统的继承【针对清代山水画出现气格柔靡软弱的现象,亲历自然,总结了“五笔七墨”的笔墨规律,创出超越传统笔墨程式的“浑厚华滋”的新境界。-----创新之处三)潘天寿构图奇特,山水与花鸟的结合,双勾重彩与写意浓墨的对比,赋予装饰性---创新之处总结借古开今型中国画的总体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发展传统,秉时代精神的变革出新。笔墨当随时代。第二部分:中西融合型先点明其总体特点:融合中国笔墨和西方艺术元素的多元化结合。一)、林风眠------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将西画的色彩、现代构成和中国艺术相结合。汲取民间美术刚健有力的素质,又引入西方近现代绘画强调感性直观与形式创造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二)、徐悲鸿----【提出“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将西画的重体面、明暗、解剖结构的造型手法与传统中国画的意笔 挥洒得融洽完美。【始终将形神兼备作为写实艺术的最高目标。把写实的造型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引入中国画创作中。《奔马》徐悲鸿用中国的水墨技法,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通过块面感的墨色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骏马迎面冲来,给人以空前的震撼。 三)、蒋兆和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流民图》采用中国画的线描结合西画明暗及色彩的因素来完成的大型水墨人物画。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 补充反映时代特色的融合型画家及其作品(不作为本部分的重点,以欣赏了解为主)在四川大后方关山月等,他们紧踏着时代的脚步,使高雅的传统绘画走出逃避人生斗争的象牙之塔。中国画开始普遍描绘现实生活,如石鲁、黄胄、方增先、刘文西等走向街头描绘工农兵、联系现实社会内容,强调思想性与教育意义。《转战陕北》意境开阔、气势逼人。 《绿色长城》《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理解观看聆听、思考一边观看作品,一边体会其风格特点对于出示的问题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跟老师思路进行分析 让学生从时代背景了解中国画的变革现象的必然性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提示、小结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评价,挖掘作品的内涵教师总结出示教师总结出示学生进行作品的评析,教师及时评价总结教师分析为主作品以展示为主,拓宽学生对本环节内容的知识面
总结 这本课我们主要从20世纪初的中国画的两大主要流派入手,“借古开今”和“中西融合”,各自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主要画家展开学习。通过学习了解了中国美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变革,及其主要流派的继承和创新的特点。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绘画的魅力所在,也把握中国美术作为世界艺术的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