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
第4课时 百分数的应用(二)(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2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从已知信息中选择所需信息,合理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解答。
2.正确理解“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找出“求比一个数减少百
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3.通过画图分析题中各量的关系,可借助已有经验做到知识迁
移,从而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难点:“求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边说边出示图片)
农民伯伯要将收获的粮食进行储藏,在储藏前
需要将粮食烘干,但在烘干后粮食的质量产生
了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怎么回事呢?
【板书:百分数的应用(二)(2)】
探究新知
课件呈现信息图。
师:仔细看图,从这个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
2.分析题意,找出单位“1”。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这些信息当中的单位“1”的量是哪
个量?
预设:单位“1”的量是烘干前小麦的质量。
3.提出问题并解答。
师:同学们能从这些信息中选择两个信息,然后提出一个关于百分数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谁愿意分享自己的答案?
学生回答预测:
预设1:我选择了(1)和(2)。提出的问题是:小麦烘干后的质量是多少千克?我借助了线段图进行分析,具体如下图:
信息中“减少了10%”的意思是减少了烘干前质量的10%,因此减少的质量就是1000×10%=100(kg),烘干后的质量就是1000-100=900(kg)。列综合式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000-1000×10%=900(kg)
预设2:老师,针对这个问题我还有另一种方法,先求出烘干后的质量是烘干前质量的百分之几,就是1-10%=90%,然后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烘干后的质量就是求烘干前质量的90%,即1000×90%=900(kg)。21教育网
列综合式为:1000×(1-10%)=900(kg)
预设3:我选择了(1)和(3)。提出的问题是:烘干后小麦的质量减少了百分之几?我也用线段图分析题意:21·cn·jy·com
我用烘干后的质量除以烘干前小麦的质量,结果写成百分数900÷1000=90%,因此烘干后小麦的质量是烘干前的90%。问题中单位“1”是烘干前的质量,即烘干后减少的百分数就是1-90%=10%。列综合式为:1-900÷1000=10%。www.21-cn-jy.com
预设4:老师,针对这个问题我还有另一种方法,先求出烘干后减少了的质量,即:1000-900=100(kg),题中单位“1”是烘干前的质量,烘干后减少的百分数就是减少的量占烘干后的百分之几即:100÷1000=10%。列综合式为:(1000-900)÷1000=10%
师:同学们都能认真思考,能选择自己易懂的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做的非常棒!那么,你同意淘气的发现吗?与同伴说一说。
淘气发现无论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都可以用这个图表示烘干前后的关系。
①同桌间交流。
②反馈汇报:因为烘干后的质量加上减少的质量,就是烘干前的质量,所以这种关系是正确的。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根据任意两个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其实你会发现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找准单位“1”仍然是关键,减少百分之几的意思是减少了单位“1”的百分之几,复杂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2·1·c·n·j·y
三、巩固运用
1.完成课本第92页“练一练”第4题。
(鼓励学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2.完成课本第92页“练一练”第5、6题。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解答,再交流解答方法。)
3.完成课本第92页“练一练”第7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几成”的意思,再让他们独立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新领程》或《学练优》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二)(2)
方法一:1000-1000×10%=900(kg)
方法二:1000×(1-10%)=900(kg)
答:烘干后小麦的质量是900千克。
(1000-900)÷1000=10%
答:烘干后小麦的质量减少了1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在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自主探究解答的方法,自主生成解决“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方法,体会画图帮助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老师只做引导,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总结,这样学生才会印象深刻。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由生活情境“丰收的季节”引入,由生活“小麦的烘干前质量和烘干后质量”实例引入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