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学科 三语 课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时 第二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3.体会作者对边疆小学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1)就单元而言: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还安排了《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前面两篇课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校生活,《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墙小学欢快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各民族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感受并主动积累。本单元对这个要素进行了系统安排:既有比较开放的提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有具体的指向——注意文中把事物当做人来写的表达;既有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但重视课内外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运用。 (2)就本课而言: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古老的铜钟,洁白的粉墙,还有摇曳的凤尾竹,是那么美丽。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族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他们上课认真读书,下课心情玩耍,小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课文共4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第一自然段写了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既描写了学生学习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动物的活动进行衬托,展现出校园的静和动。第四自然段以赞美的文字点题,以景物的描写结尾,意味深长。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教室里,穿戴不同的小学生正在读书。教室外,大青树上挂着古老的铜钟,两只调皮的猴子正好奇地听着小学生的朗读。植物、动物、小学生,构成了和谐美丽的画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课文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如“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连续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运用了“从……从……从……”和“向……向……向……”这样的反复句式,读起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第三自然段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注;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较特别。 2.学情分析 (1)有什么: 通过两年的识字学习,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 (2)缺什么:学生缺少边疆小学的认知体验;“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学生尚不能很好把握文章大意,可以教学中以“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的内容”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进行整体思考,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能什么: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了解自然段中心意思的能力;初步能按照要求提取文字信息,回答问题或进行复述;
教 学 过 程
教学板块(内容) 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 (情境) 学生活动方式 (活动) 交流方式 (评价)
活动一: 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受到了这所边疆的小学的民族特点以及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快乐,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一读。 2、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些词语和句子给我们带来了新鲜感。谁愿意与我们分享? 3、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看看那儿的孩子们是如何上课,又是怎样开展课间活动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画一画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很新鲜。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分享。 1.预设:“从……从……从……”“有……有……有……还有……”“向……向……向……”这些都是排比句;像“坪坝”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接触过,像“打扮”“绚丽多彩”这些词语表达上很生动,很有意思。
活动二: 精读课文,品味“新鲜感” (一)上课 1.画面一:“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1)与我们平时的上课铃声有什么不同? (2)听铜钟的声音,把听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 (3)师:拟声词可以带给人新鲜的感觉。 2.画面二:“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1)课堂上,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2)真好听: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读出专注认真。 3.画面三:“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为什么说:最有趣的是跑来两只猴子? (2)两只猴子在想些什么呢? (3)齐读上课的场景。读出学生朗读的认真与动听。 (二)下课 1.(播放铜钟)下课了,你们一般做些什么呢? 2.那里的小朋友们都会做些什么呢?(指名读) 3.同学们活动声,跳舞的音乐,做游戏胜利的欢呼,摔跤有呐喊。看到这种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这种期望一起读一读。 (三)第2、3自然段总结 1.通过二、三自然段的学习,我们感受到这所民族小学里的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快乐。 2.师小结:上课了,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读书;下课了,同学们尽情开怀地活动,大青树下的小学回荡着孩子们满满地欢乐!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一读2、3自然段。 1.交流不同 2.指名朗读 3.指名交流 4.指名读、齐读 1.指名交流 2.指名朗读 3.齐读 1、预设:我们平时上课的铃声是音乐,是电子设备发出的;而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古老的铜钟声。 2.预设:听出了同学们的专注、认真、投入。 3.追问:看,在这间教室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用同一种声音在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啊,这好听的声音不仅有他们的认真,还有他们的团结与和谐。我们也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读一读。 4.出示插图,作者把什么当做山林里的朋友?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林里的朋友“都那样好奇地听”?把动物当做人来写的句子是“拟人句”,这样的句子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能在脑海里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
活动三: 自由表达,尝试运用 在作者吴然的笔下,这就是一所可爱的小学,引读第4小节。 这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你觉得这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3.出示课后习题三: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先与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再尝试写一写。 教室里 操场上 花坛边 图书室里 教学楼前 大树下 1.齐读第四小节。 2.指名交流。 3.先相互交流,再动笔写一写。 1、预设:这是一所团结、美丽、快乐、祥和、可爱的小学。 2、预设:在描写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写出场景特点。
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美丽、快乐、和谐、可爱 上课 安静 下课 热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