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八角楼上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5 八角楼上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5 14:0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课题 15 《八角楼上》
教时 1 日期
教学目标(在怎样的情境中,围绕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活动,达成什么结果) 1.认识“楼、争、代、临”等10个生字,会写“楼、披、轻、利”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夜幕降临”的意思。 3.初步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楼、争、代、临”等10个生字,会写“楼、披、轻、利”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夜幕降临”的意思。 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1)就单元而言: 本单元围绕“伟人”的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展现了伟人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单元“借助图片,了解课文的内容”和三单元“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基础上的发展提高。从“借助图片”到“借助词句”,从“讲述课文内容”到“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本单元教学建议以读为主线,并引导学生课前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帮助下搜集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就本课而言: 《八角楼上》是讲述了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夜操劳、紧张工作的事迹,表现了他为领导中国革命忘我工作的精神。 2.学情分析(有什么、缺什么、能什么) 《八角楼上》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5课,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看图学文。由于革命时代的故事距离学生生活十分遥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是学生的一个阅读难点。在教学时,可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的构建画面。其次,统编教材提倡培养学生复述的能力,教师可借助插图,图文结合,提取关键词句为学生复述做铺垫的方法,由扶到放,同桌合作练习复述故事。这是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教 学 过 程
教学板块(内容) 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 (情境) 学生活动方式 (活动) 交流方式 (评价)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在1927年的时候,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毛主席就住在茅坪村的一座小楼里,因为那座楼的屋顶是八角形的,所以就叫八角楼。每到夜晚,毛主席就在八角楼上忘我工作,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角楼上》,(板书:八角楼上)大家一起读一读课题。 2.了解主人公。 (1)介绍毛主席: 观看课本插图,教师过渡:看,这就是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毛主席。你们了解他吗? 3.学习“楼”字。 我们先来看题目中的“楼”字,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它吗? 学生齐读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毛主席的资料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讲解:“楼”是一个形声字,意思是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出示自读要求 2.重点句子朗读。 3.认读生字。 ①结合语境识字。 出示夜晚的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②结合字源识字。 出示“腊”字的演变示意图,学生理解“腊”是一个形声字,意思是年终祭祀。 4.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观看课本插图,说说毛主席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结合语境识记“临”字。组词:降临、来临、光临。 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观看课本插图,说说毛主席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 请学生重点朗读这几个句子,教师指导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预设:课文写了在井冈山艰苦斗的年代,在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在茅坪村的八角楼上写文章的事情。
三、精读课文,深度感知 学习第1自然段。 1.读一读第1自然段,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讲解“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3.提问:“夜幕降临”是什么意思?4.出示句子,学生对比朗读,体会“每当”一词的精妙。 5.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自主交流 学生自由谈谈。 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说一说。 学生对比朗读,体会“每当”一词的精妙。 “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指为了和敌人作斗争,毛主席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期。当时井冈山的条件非常艰苦,所以课文说“艰苦斗争的年代”。
四、指导书写 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观察,根据结构给生字分类。 教师范写,指导要点。 1.学生观察,根据结构给生字分类。 2.描红、临写生字词
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深度学习时刻生成”教学设计方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15 《八角楼上》
教时 2 日期
教学目标(在怎样的情境中,围绕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活动,达成什么结果) 1.会写“年、夜”2个字。 2.理解“寒冬腊月、凝视”等词语的意思,进一步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二、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1)就单元而言: 本单元围绕“伟人”的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展现了伟人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单元“借助图片,了解课文的内容”和三单元“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基础上的发展提高。从“借助图片”到“借助词句”,从“讲述课文内容”到“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本单元教学建议以读为主线,并引导学生课前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帮助下搜集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就本课而言: 《八角楼上》是讲述了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夜操劳、紧张工作的事迹,表现了他为领导中国革命忘我工作的精神。 2.学情分析(有什么、缺什么、能什么) 《八角楼上》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5课,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看图学文。由于革命时代的故事距离学生生活十分遥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是学生的一个阅读难点。在教学时,可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的构建画面。其次,统编教材提倡培养学生复述的能力,教师可借助插图,图文结合,提取关键词句为学生复述做铺垫的方法,由扶到放,同桌合作练习复述故事。这是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教 学 过 程
教学板块(内容) 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 (情境) 学生活动方式 (活动) 交流方式 (评价)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词语你还认识吗? 齐读词语复习。
二、精读课文,深度感知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八角楼上》,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 1.出示“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1)指名读,理解“寒冬腊月”的意思。 (2)提问:“单军衣”“薄毯子”“竹椅”,说明了什么? (3)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依然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依然这样忘我的工作,这是多么值得我们敬佩啊! 2.出示“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 (1)指名读。 3.出示“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察觉到。” (1)理解词语。 (2)圈画该句中的“凝视、沉思、察觉”等词语,提问:从画出的这三处词语,你能感觉到毛主席此时的____?(专注) (3)提问:星星之火是什么意思? (4)联系上下文思考,毛主席凝视着星星之火,他在沉思什么? 4.出示“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1)提问:光辉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是光辉的著作?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自读课文 思考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 指名读,理解“寒冬腊月”的意思。 同桌交流 学生读文感悟 边读边圈画词语 小组交流 “腊月”指的是每年最寒冷的农历十二月。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的字面意思: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用油灯照明,油灯发出类似蜡烛的微光,毛主席将灯芯拨一下,火焰能更亮一些。 教师讲解:星星之火在这里既指清油灯的微小灯光,也指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就如星星之火,有旺盛的生命力,终将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要点:语速要不紧不慢,体现出对毛主席的尊敬。
三、指导书写 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观察,根据结构给生字分类。 范写指导,学生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 3.书写展示,集中点评。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互评
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毛主席的小故事和同学分享。 (2)完成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八角楼上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