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5 16: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学科 语文 班级 人数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时 第1课时 教师 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材解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全文共十七个自然段,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地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三件事情在叙述上都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要素,相对完整。 课文层次巧妙、过渡自然。课文没有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这三件事,而是采用了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的写法:一开头就向读者展现了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一节修身课上,魏校长和同学们围绕着“为什么而读书”展开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的读书目的,有的是为家父、有的是为明理、为光耀门楣,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位男同学与众不同的回答让大家震惊,他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这位同学是谁呢 为什么小小年纪会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呢 顺应读者的疑感,课文揭示人物的身份,阐明立志的缘由。原来是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不振”,他不愿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这样的欺凌。课文从生动的情境描写开始,制造悬念,步步释疑,引人人胜。自然的过渡又使事情之间衔接流畅。第10自然段是过渡段,既承接上文,回答这个与众不同的男孩是谁,同时引出下文对周恩来的介绍和立志缘由的叙述,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和积累,班里学生在领会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并学会了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人物及事件与孩子们今天的生活世界相距甚远。今天的孩子,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孩子,怎么会体会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中,有了天大的冤屈却无处说理的社会现状 怎么会理解少年周恩来从悲愤难平到理性思考直至立下雄心壮志的心理路程﹖况且,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抱负。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既耽误时间,也是索然无味的。但经过一番细细的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使少年周恩来立下宏伟志向。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
教 学 过 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一、谈话导入 1、师:举板贴,请你读,崛起读得很正确。你读,你知道崛起是什么意思吗?。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2、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了解他吗? 3、周恩来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又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找答案 指名回答 齐读课题。 交流周恩来生平 预设:崛起,原指山峰的凸起,这里指兴起
二、初读课文,归纳课文内容 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几件事?概括事件时,可以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进行归纳。 3、第一件事对应课文1-10小节,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再现这堂修身课。 4、这部分出现几个新词你知道意思吗? 5、指导“晰”字。 6、这部分到底讲了什么事呢? 7、我们不仅读了课文,学了字词,还抓住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概括了第一件事,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的11-17小节,用我们刚才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另外两件事的主要内容。 8、师:我们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这三件事概括清楚了,那这三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借助关联词把三件事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自由读 生交流 生分角色朗读 生评价 指名说 描红 生交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说得更简洁 指名回答 预设:三件事 出示:光耀门楣,为之一振,当效此生,清晰,抱负等词交流意思。 预设:从易错点,结构上来提醒的,我们一起来书写这个字。 预设: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来归纳。 立志“振兴中华” 预设: 周恩来第一次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这就是“耳闻”中华不振 预设:如果刚才周恩来仅仅是耳闻中华不振,那现在呢? “目睹”中华不振
三、感受“中华不振” 1、因为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周恩来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就让我们回到1910年,伯父告诉周恩来中华不振的场景。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想一想该用什么语气读,待会请一对同桌来分角色读。 师:伯父您带着什么心情告诉周恩来“中华不振”的? 2、是啊,周恩来当时疑惑不解,读——为什么中国人的地方会被外国人占据? 3、如果伯父告诉他的中华不振只是给他留下初步印象,那接下来他目睹的这件事则带给他深深的触动。读15-16小节,读完自己练一练用周恩来的口吻向我们转述周恩来所看到的,待会请同学来读一读,说一说。 同桌分角色朗读 指名交流。 生阅读资料图片,谈感受r 生自读课文,练说转述 预设:悲伤,无奈,愤怒…… 预设:这就是中华不振啊!……这样的生活就源于中华不振啊…… 预设:转述清楚,如果能关注到周恩来当时的心情,该用什么语气说?再试试。
四、升华主题,提出疑问 1、引读: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心中。至于他19岁远赴日本留学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师读: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我想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恩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了。而魏校长为什么会如此欣赏周恩来,为什么结尾要放到开头来写?这个故事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生齐读诗句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