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5 14:13:31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卷
一、阅读(共55分)
(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小题。
45°人生
①“45°人生”,指的是一种介于“内卷”和“躺平”之间的生活状态,最初是很多年轻网友拿来自我调侃的话。他们把人生比作一个90度的直角,向上是奋力一击的追求,拼命内卷;向下是颓废懒散后的妥协,躺平摆烂。而“45°”则是卡在中间最让人感到尴尬的位置,网友吐槽说:“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
②“45°人生”表达了年轻人的感受,描述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感受自己“被各种可能性包围却不能确定自己人生方向”的状态。同时,“45°人生”代表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他们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卷”(努力工作)和“躺”(舒适悠闲),而是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既不累得“卷不动”,也不满足于“躺不平”,希望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到一个自己的平衡点。
③2022年4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布会上,答复记者有关“内卷”“躺平”的提问时说,“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绝大部分青年对于未来是乐观的”。很多时候,“45°人生”,更多是年轻人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
④“45°人生”成为网络热词,其背后的成因值得深思。
⑤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夏柱智曾说,“45°人生”的不确定状态,上不来,下不去,恰好居中,让他想到了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中间阶层”概念。他解释,国内的“中间阶层”主要指的是在城市工作的白领人员。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刚一进入白领这个群体,通常会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买房买车,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欲望调动太快,机会不是均匀分布的。”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人的精神很容易陷入疲惫,出现“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心理状态。
⑥“45°人生”成为热议话题,很大程度上折射了某种社会心态。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不确定性强,学业就业、结婚生子、老人赡养等诸多现实压力客观存在,“卷不动”是力有不逮,“躺不平”属心有不甘。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加重视个人价值,面对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难免陷入自我怀疑。这种语境下,“45度”的姿态其实保留了几分锐意向上的热情与积极。不过,在“卷”与“躺”的互博之下,大多数人很难面面俱到“既要……又要”,往往是“既不能……也不能”。久而久之,也难免成为一种心理内耗,反而更让人疲惫犹疑。
⑦“躺”和“卷”,其实哪一个都不是人生的答案。没有人可以如一台精密的仪器般时时刻刻高效运行,也没有人能够永远无忧无虑地安逸享乐。“解铃还须系铃人”,尽管身处“卷”和“躺”的互搏之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问题仍需自己解决。“45°人生”是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慨叹,同时也是我们调整心态的“中转站”。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以良好的心态走出“45°人生”的困局。
⑧现实世界里忽上忽下,精神世界中患得患失,如何自洽与不内耗,一直困扰着人们。从混沌的“45°人生”转向前行的“45°人生”,或许只需要一个稳住自己的锚。这个锚,我们觉得是“热爱”。以“热爱”为锚,在失望中找到希望,在沉浮中找到平衡,在困顿中获得力量。
1.下列对于“45°人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45°人生”最初是年轻网友对自己尴尬处境的调侃。
B.“45°人生”描述的是年轻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迷茫。
C.“45°人生”表达了年轻人想要舒适悠闲地获得成功。
D.“45°人生”是年轻人缓释压力以及调节情绪的表达。
2.下列关于“45°人生”产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间阶层”在机会不均的社会现实下,压力过大,精神疲惫。
B.客观存在的现实压力,让人们产生卷不动又躺不平的矛盾心态。
C.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让年轻人在自我怀疑中仍有几分热情和积极。
D.人们既想面面俱到又很难实现,长期犹豫不决产生了心理内耗。
3.基于“45°人生”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C
2.C
3.①以良好的心态,主动打破人生的困局;②用热爱抵御精神世界的内耗。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1.A:“45°人生”最初是年轻网友对自己尴尬处境的调侃。正确,由第1段句子:“45°人生”,指的是一种介于“内卷”和“躺平”之间的生活状态,最初是很多年轻网友拿来自我调侃的话。而“45°”则是卡在中间最让人感到尴尬的位置——可知;B:“45°人生”描述的是年轻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迷茫。正确,由第2段句子:“45°人生”表达了年轻人的感受,描述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感受自己“被各种可能性包围却不能确定自己人生方向”的状态。可知;C:错误,第2段句子:他们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卷”(努力工作)和“躺”(舒适悠闲),而是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既不累得“卷不动”,也不满足于“躺不平”,希望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到一个自己的平衡点。可知;
D:“45°人生”是年轻人缓释压力以及调节情绪的表达。正确,由第6段句子: 很大程度上折射了某种社会心态 ,第7段句子:“45°人生”是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慨叹,同时也是我们调整心态的“中转站”可知。故答案为:C
2.A:“中间阶层”在机会不均的社会现实下,压力过大,精神疲惫,符合文意,由第5段句子: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刚一进入白领这个群体,通常会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买房买车,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欲望调动太快,机会不是均匀分布的。”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人的精神很容易陷入疲惫可知;
B:客观存在的现实压力,让人们产生卷不动又躺不平的矛盾心态,符合文意,由第5段句子: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人的精神很容易陷入疲惫,出现“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心理状态。可知;
C:不符合文意,第6段句子:面对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难免陷入自我怀疑。这种语境下,“45度”的姿态其实保留了几分锐意向上的热情与积极。这是表现,而不是原因;
D:人们既想面面俱到又很难实现,长期犹豫不决产生了心理内耗。符合文意,由第6段句子:在“卷”与“躺”的互博之下,大多数人很难面面俱到“既要……又要”,往往是“既不能……也不能”。久而久之,也难免成为一种心理内耗,反而更让人疲惫犹疑。可知;故答案为:C
3.第7段句子:“45°人生”是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慨叹,同时也是我们调整心态的“中转站”。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以良好的心态走出“45°人生”的困局。由这里我们得出的措施是:以良好心态,主动出击
第8段句子:。从混沌的“45°人生”转向前行的“45°人生”,或许只需要一个稳住自己的锚。这个锚,我们觉得是“热爱”。以“热爱”为锚,在失望中找到希望,在沉浮中找到平衡,在困顿中获得力量。由这里我们得出措施:用热爱抵御内耗。
故答案为: ①以良好的心态,主动打破人生的困局;②用热爱抵御精神世界的内耗。
(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不费力的教育
汤馨敏
①初春某日,我坐在那个倒立着的花盆上面,看着阳台上的一棵月季。两年前,它还是一棵二十多厘米高的牙签苗,现在却长成了一个两米多高的大家伙。
②这棵牙签苗是买其他几株品牌月季苗时店家送的,品种未知,我当时有分别心,把几颗品牌月季分别栽在好看的盆子里,用的土也是昂贵的月季专用土,这棵赠品苗就随手往沟里一栽,浇了几次水,就把它忘记了。过了几个月,那几棵品牌苗都被我养死了,而这棵赠品苗却见风长见雨长,一直长成一个巨无霸,春天的时候,它开了一片花海。
③阳台上这番景象,让我纳闷了很久。
④此时,距离最初管理这个园子,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这四年里,我养死过很多植物,目前生长旺盛的,都是低维护植物。它们见土就长。我花在这些植物上面的精力非常少。那一棵特别旺盛的月季,就属于月季里的低维护品种。
⑤我渐渐发现:好的园子,都养得不费力。其实,育儿也是这样的吧。
⑥一位妈妈跟我吐槽,她每天管儿子,管到想吐的地步。她是怎么管的呢 每天早上六点起来做早餐,七点把他喊起床,然后把要穿的衣服放到旁边,放好洗脸水,挤好牙膏,擦脸霜的盖子帮忙拧开……就这么一个早晨,你大约可以推导出她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那是满打满算围着儿子转的一天,儿子做作业她坐旁边陪着,儿子上奥数课她就在后面听,儿子学打羽毛球她就陪着练……更要命的是,这样的付出,却没有换来儿子的感激。进入青春期的儿子非常反感她的控制和干涉。儿子感觉做什么都被盯着,在学校不自由,在家里也不自由,事事跟她对着干。
⑦这就是太费力的养育。这个妈妈在不知不觉里,把儿子变成了一棵高维护植物。如果按照这个模式进行下去,她的余生都会非常辛苦。她的儿子也会因为一直被她逼迫着学习,没有目标和主观能动性,成为一个的被照顾的对象,永远依赖她给予的高维护才能存活。
⑧我给她支招,如果你想过过痛快的日子,如果你想给儿子一个改变的机会,那就从明天开始降维,制定新的家规:早起自己设闹钟,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前一天晚上放在床头,作业自己完成,不懂得自己搞懂,打羽毛球自己约同学……
⑨她打断我:“让他自己起床只怕会迟到!我担心他被老师惩罚的!他自己做作业只怕会磨到十二点!我有担心他睡不好长不高呀!”
⑩我说:“迟到就迟到,惩罚会他就长记性了。睡晚了痛苦的是他自己,他得自己承担后果。”
她又说:“他还小啊,小孩子能承担什么后果 我们做爹妈的难道不应该帮着提点他吗 ”
我说:“你得学着放手,让他明白,那是他的作业,他的人生,不是你的。”
……
这位妈妈后来怎么样了,不得而知。也许,我这套逻辑对她来说太残酷了。绝大部分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家长提供了一个高维护环境,孩子就会长成一棵高维护植物。
我推崇不费力的养育。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你要帮助他养护好生长的根系:他的目标,他的习惯,他的性格。等他懂事,你要将他唤醒,让他萌生强烈的想要生长的欲望。你要给予他充分地靠自己生长的快感。等到他长大一些,你要学会放手,让他独自在一路的摸爬滚打中变得皮实。当有一天他完全不依赖你的指导和照顾,就能活得很好,这养育,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成功的。
好的养育,这是这样,是不费力的。就像好的园丁,也是不费力的。
4.阳台上让我“纳闷”的景象是什么 结合第①②段的内容简要回答。
5.读第⑥⑦段,分别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概括“太费力的养育”的表现和后果。
6.读第⑧~ 段,简要概括养育费力的原因。
7.纵观全文,说说作者认为父母怎样才能做到“不费力养育”。
【答案】4.精心养护的月季被“我”养死了,不被照顾的月季反而活得很好。
5.①表现:家长的过度付出(细腻周到的照顾),事事控制干涉;孩子没有自由,想反抗(叛逆)。
②后果:家长辛苦,儿子无法独立(没有能力,依赖性强)。
答案另一种表述形式:
①家长角度:
表现:家长的过度付出(细腻周到的照顾),事事控制干涉;
后果:家长辛苦。
②孩子角度:
表现:孩子没有自由,想反抗(叛逆)。
后果:儿子无法独立(没有能力,依赖性强)。
6.过于担忧;不愿放手。
7.①帮助孩子打好人生成长的基础。
②唤醒孩子成长的欲望,让孩子有成长的快感。
③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4.第1-2段叙述两年前买的品牌月季苗我用好看的盆子、昂贵的月季专用土,精心侍弄却死了,而那棵赠品牙签苗没怎么管它反而活得好。
故答案为:精心养护的月季被“我”养死了,不被照顾的月季反而活得很好。
5.第6段写一位妈妈得吐槽:她周到细致地照顾儿子,儿子到了青春期 事事跟她对着干 , 反感她的控制和干涉 ;第7段作者分析,这样的太费力的养育家长辛苦,儿子没有主观能动性,依赖性强。
故答案为: ①表现:家长的过度付出(细腻周到的照顾),事事控制干涉;孩子没有自由,想反抗(叛逆)。
②后果:家长辛苦,儿子无法独立(没有能力,依赖性强)。
答案另一种表述形式:
①家长角度:
表现:家长的过度付出(细腻周到的照顾),事事控制干涉;
后果:家长辛苦。
②孩子角度:
表现:孩子没有自由,想反抗(叛逆)。
后果:儿子无法独立(没有能力,依赖性强)。
6.第8段我跟她支招,让她叫儿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第9段,她不放心,第10段,让孩子明白错误要自己承担后果,第11段她说孩子小,不愿放手,第12段,学着放手,第13段:总结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故答案为: 过于担忧;不愿放手。
7.第15段句子: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 ,要帮助他养护好生长的根系,——帮助孩子打好人生的基础;第15段句子: 等他懂事,你要将他唤醒,让他萌生强烈的想要生长的欲望 ,——唤醒孩子成长欲望,有成长的快感;第15段句子: 等到他长大一些,你要学会放手,让他独自在一路的摸爬滚打中变得皮实 ,——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
故答案为: ①帮助孩子打好人生成长的基础。
②唤醒孩子成长的欲望,让孩子有成长的快感。
③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
(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完成小题。
他把骆驼拉了起来。对待骆驼的方法,他不大晓得,可是他不怕它们,因为来自乡间,他敢挨近牲口们。骆驼们很慢很慢的立起来,他顾不得细调查它们是不是都在一块儿拴着,觉到可以拉着走了,他便迈开了步,不管是拉起来一个,还是全“把儿”。
一迈步,他后悔了。骆驼在口内负重惯了的,是走不快的。不但是得慢走,还须极小心的慢走,骆驼怕滑;一汪儿水,一片儿泥,都可以教它们劈了腿,或折扭了膝。骆驼的价值全在四条腿上:腿一完,全完!而祥子是想逃命呀!
可是,他不肯再放下它们。一切都交给天了,白得来的骆驼是不能放手的!因拉惯了车,祥子很有些辨别方向的能力。虽然如此,他现在心中可有点乱。当他找到骆驼们的时候,他的心似乎全放在它们身上了;及至把它们拉起来,他弄不清哪儿是哪儿了,天是那么黑,心中是那么急,即使他会看看星,调一调方向,他也不敢从容的去这么办;星星们在他眼中好似比他还着急,你碰我,我碰你的在黑空中乱动。祥子不敢再看天上。他低着头,心里急而脚步不敢放快的往前走。他想起了这个:既是拉着骆驼,便须顺着大道走,不能再沿着山坡儿。由磨石口——假如这是磨石口到黄村,是条直路。
这既是走骆驼的大路,而且一点不绕远儿。“不绕远儿”在一个洋车夫心里有很大的价值。
不过,这条路上没有遮掩!万一再遇上兵呢 即使遇不上大兵,他自己那身破军衣,脸上的泥,与那一脑袋的长头发,能使人相信他是个拉骆驼的吗 不像,绝不像个拉骆驼的!倒很像个逃兵!逃兵,被官中拿去还倒是小事;教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想到这儿,他哆嗦起来,背后骆驼蹄子噗噗轻响猛然吓了他一跳。他要打算逃命,还是得放弃这几个累赘。可是到底不肯撒手骆驼鼻子上的那条绳子。走吧,走,走到哪里算哪里,遇见什么说什么;活了呢,赚几条牲口;死了呢,认命!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9.从选文内容可以概括出祥子的哪些性格特点
【答案】8.祥子带着骆驼选大道出逃。
9.心思细腻;考虑周全;倔强;固执;执拗;坚定;执着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骆驼祥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2)本题考査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8.第1段写祥子把骆驼拉起来,第2段,骆驼走得慢,祥子着急,第3段,可祥子又不愿意放下骆驼,他想走大道,第4段,祥子决定走大道,第5段走大道祥子又担心,但最终还是走大道。
故答案为:祥子带着骆驼选大道出逃。
9.因拉惯了车,祥子很有些辨别方向的能力 ——可见他心思细腻, 他想起了这个:既是拉着骆驼,便须顺着大道走,不能再沿着山坡儿。由磨石口——假如这是磨石口到黄村,是条直路——可见他考虑周全, 走吧,走,走到哪里算哪里,遇见什么说什么;活了呢,赚几条牲口;死了呢,认命! ——可见他的固执坚定
故答案为: 心思细腻;考虑周全;倔强;固执;执拗;坚定;执着
10.(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 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①亏复圆。秋风生渭水②,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③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释]①蟾蜍:指代月亮。②渭水:诗人与友人的分别之地。③兰桡:以木兰树作的船桨,这里代指船。
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月亮的盈缺写朋友去闽地时间之久,表现诗人的牵挂。
B.颔联写当初分别之地已生秋风,落叶满城,让诗人又想起友人。
C.颈联写今晚与朋友在此地相聚,却正值雷雨交加让人寒意顿生。
D.尾联写朋友的船还未回,难以得知消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A:首联:意思:,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已经是几度月缺又月圆。 通过月亮的盈缺写朋友去闽地时间之久,表现诗人的牵挂 ,理解正确;
B:颔联意思:分别时秋风吹拂着渭水,落叶飘飞洒满都城长安, 写当初分别之地已生秋风,落叶满城,让诗人又想起友人 ,理解正确;
C:颈联意思:记得在送别宴会的夜晚,雷雨交加天气让人生寒,这情景还历历在目,故理解不正确;
D:尾联意思:你乘坐的船还没有返回,你的消息还远在海云边, 联写朋友的船还未回,难以得知消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诗歌内容首先邀通读全文,读懂意思,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然后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第三,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最后,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完成小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也。少孤贫,举进士,以母丧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终丧,起知海陵、江原二县。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号“铁面御史”。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乞归越州。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为世所称道。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肆为不法 肆:放肆 B.狱以屡空 狱:案件
C.抃以身帅之 帅:率领 D.人不见其喜愠 愠:恼怒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A.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B.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C.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D.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抃出身贫寒,为人忠孝,做御史时他敢于直言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B.赵抃亲自造了很多船只,让在外做官没有旅费无法回乡的人能够回家。
C.吴越之地发生大饥荒,死了很多人,赵抃竭心尽力地去救助照顾百姓。
D.赵抃为人恭谨宽厚,清正有修养,心中怀有敬畏,不做违背天良的事。
1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为世所称道。
【答案】11.B
12.B
13.B
14.他处理政事,善于依据(根据)当地的风气(风俗)来实施,严厉或宽容各不相同,被当时的人称赞。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首先邀通读全文,读懂意思,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然后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第三,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最后,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赵抃,是衢州府西安县人。小时候死了父亲,家庭贫穷,考上进士,因为母亲去世在母亲墓旁,盖了间茅庐(守孝)三年,不住在家里。服丧结束,开始到海陵、江原两个县做知县。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令人敬畏。京师号称:“铁面御史”。
(赵抃)担任益州知州。蜀地偏远,百姓势弱,官吏肆意违法。赵抃以身作则,使得当地的风气为之改变。益州治下偏远的小城,有的百姓一生也没有见过知州。赵抃巡视属县无处不到,当地百姓高兴地互相告慰,贪官污吏惊恐慑伏。
调任虔州知州,虔州素来难以治理,赵抃召见各县县令告诫他们,让他们自主治理。县令们都很高兴,争相尽力,监狱里常常没有关押的囚犯。在岭南做官的官员死了,大多无法归葬故乡,赵抃打造了上百艘船,发公文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在任上去世不能归葬故乡的,都由我来帮助办理。”于是求助者络绎不绝,赵抃都给他们一艘船,并提供他们旅途的费用。
赵抃请求回越州。吴越盛行饥荒瘟疫,死的人超过了一半。赵抃竭尽救荒的办法,治疗有病的掩埋死去的,而活着的人得以保全。下令修筑城墙,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赵抃恭谨宽厚,清正有修养。别人从未看到他高兴或愤怒。他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夜里必定穿戴好衣冠告知上天,如是不可明告上天的事情,他就一定不敢去做。他处理政事,善于依据(根据)当地的风气(风俗)来实施,严厉或宽容各不相同,被当时的人称赞。
11.A:意思:官吏肆意干违法的事,肆:肆意、放肆,正确;
B:意思:监狱里因此常常没有关押的囚犯,狱:监狱,故解释不在正确;
C:意思:赵抃以身作则,帅:引导、带领,正确;
D:意思:别人从未看到他高兴或愤怒,愠:恼怒,正确。
故答案为:B
12.这句话的意思是:益州治下偏远的小城,有的百姓一生也没有见过知州。赵抃巡视属县无处不到,当地百姓高兴地互相告慰,贪官污吏惊恐慑伏。
故答案为:B
13.A:由第1段句子: 少孤贫,举进士,以母丧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 ( 家庭贫穷,考上进士,因为母亲去世在母亲墓旁,盖了间茅庐(守孝)三年,不住在家里)可知他 出身贫寒,为人忠孝 ;由句子: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令人敬畏),可知他敢于直言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故理解正确;
B:由第3段句子: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在岭南做官的官员死了,大多无法归葬故乡,赵抃打造了上百艘船,发公文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在任上去世不能归葬故乡的,都由我来帮助办理。”于是求助者络绎不绝,赵抃都给他们一艘船,并提供他们旅途的费用。)可知理解不正确;
C:由第4段句子: 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吴越盛行饥荒瘟疫,死的人超过了一半。赵抃竭尽救荒的办法,治疗有病的掩埋死去的,而活着的人得以保全)可知, 吴越之地发生大饥荒,死了很多人,赵抃竭心尽力地去救助照顾百姓 ,理解正确;
D:由第4段句子: 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赵抃恭谨宽厚,清正有修养。别人从未看到他高兴或愤怒。他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夜里必定穿戴好衣冠告知上天,如是不可明告上天的事情,他就一定不敢去做。)可见他 为人恭谨宽厚,清正有修养,心中怀有敬畏,不做违背天良的事 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B
14.其:他;为政:处理政事;善:擅长;因:根据;俗:风俗;施设:施行;猛:严厉;宽:宽容;为:被;世:当时;称道:称赞。
故答案为: 他处理政事,善于依据(根据)当地的风气(风俗)来实施,严厉或宽容各不相同,被当时的人称赞。
二、表达(65分)
(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 完成小题。
总有一些瞬间,令人真诚感动。小学操场上,一名学生冒雨奔向教室,听到国歌声便柱立在风雨中,面向国旗敬礼;世界女排大奖赛场地中,国歌声骤然响起,正在赛前热身的中国队队员自觉停下来,昂首挺胸,注视国旗。爱国,竟是如此具体而动人。
环顾寰宇[A]人不分肤色[B]都称呼祖国为母亲[C]国无论大小[D]都理直气壮地把爱国教育作为必要的公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启示我们:爱国主义是教育必须提供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因为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的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现实中,一些人对“爱国”二字▲,认为倡导爱国主义是刻板、迂腐,甚至对他人的爱国情愫▲。这些,既▲出对爱国缺乏尊重与敬畏,也▲着教育的不足。正因此,怎样增强针对性,创新方式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也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
无声的典范说服力强,身边的榜样感染人心。①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首先出场的老兵方阵让无数人浸润眼眶,敞篷车上的浮雕就是生动的爱国画卷。②面对重大险情,中船重工第七六○所黄群等3名同志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③每一位爱国的行动者,都可谓无形的教科书。④倡导向他们学习,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把对国家之爱融入日常、付诸行动,正是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15.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瞬间 B.柱立 C.骤然 D.注视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现实中,一些人对“爱国”二字____,认为倡导爱国主义是刻板、迂腐,甚至对他人的爱国情愫____。这些,既_出对爱国缺乏尊重与敬畏,也____着教育的不足。
A.嗤之以鼻 麻木不仁 映照 反映
B.嗤之以鼻 麻木不仁 反映 映照
C.麻木不仁 嗤之以鼻 映照 反映
D.麻木不仁 嗤之以鼻 反映 映照
17.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环顾寰宇[A]人不分肤色[B]都称呼祖国为母亲[C]国无论大小[D]都理直气壮地把爱国教育作为必要的公民教育。
A., B., C., D.,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因为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的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A.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B.因为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C.如果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D.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19.将“其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不一定局限于学校教育”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5.B
16.D
17.C
18.C
19.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近义词;顿号;分号;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特别是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就不容易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2)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辨析近义词可以从不同的语素入手区分;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角度辨析;还可以从意义的侧重点不同来辨析;可以从词义范围的大小来辨析,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角度辨析;还可以从适用对象的不同来比较。但不管是哪一种辨析,都要和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分析。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逗号和分号的正确使用。逗号表示小于分号大于顿号的停顿,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分号是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用法: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使用,以及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
(4)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 解答时,要注意先区分病句的类型。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5)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15.A:瞬间,正确;
B:应写作:伫立,这里是长时间站立的意思,而不是像柱子一样立着,故不正确;
C:骤然,正确;
D:注视,正确
故答案为:B
16.嗤之以鼻:指用鼻子轻蔑地吭气,表示轻蔑。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映照:呼应;照射解释光线照射。
反映:把情况或意见等向上级转达、报告,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
第1空,重在强调一些人对爱国的冷漠,所以应选:麻木不仁;第2空,是对他人爱国情愫的轻视,所以选:嗤之以鼻;第3空,这里重在突出现象体现本质,故选:反映;第4空,这里体现现象与教育不足的关系,用映照。
故答案为:D
17.A:句中停顿,用逗号,正确;
B:句中停顿,用逗号,正确;
C:这里是“环顾寰宇,人不分肤色,都称呼祖国为母亲” 和“ 国无论大小,都理直气壮地把爱国教育作为必要的公民教育”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停顿应该用分号,故不正确;
D:句中停顿,用逗号,正确。
故答案为:C
18.这个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这个句子是假设关系,应该用:如果......就,这里用的:因为......就,故错;第二,语序不当,“ 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 ”正确语序应为: 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搭配不当,“ 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应为: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故答案为:C
19.这里共5句话,第1句先总说,第2句第3句是榜样的个例,第4句对第2-3句总结,第5句概括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的有效途径。后面四句话衔接很紧密,将“其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不一定局限于学校教育”插入到①的位置,可以作为一个过渡句,引出下文关于老兵方阵和浮雕的例子,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同时,这句话也呼应了前文提到的“无声的典范说服力强,身边的榜样感染人心”,进一步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故答案为:A
20.(2024·东西湖模拟)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让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从教室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
第一个是捧着书走过去的,第二个是唱着歌走过去的,第三个是笑着走过去的,然后越来越五花八门:跳着走的、侧着走的、斜着走的、摔跤了爬起来走的……
最后,每位同学都愉快地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奖赏。
其实,走过去就是一种经历。以自己的方式走过去,就会有别样的收获。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范文示例】
经历是一种收获
夏日,往往多雨。出外玩了一下午的我,回家路上便逢了场雨,一片好心情都淋湿了。
一溜儿小跑到了他人屋檐下,抖了抖附着的雨滴,把高兴劲都抖没了。“这雨真是讨厌,”我不由得这样想,“艳阳高照多好,人心大快又省却这次落汤鸡经历。”
一个人闷闷地等雨停,思绪却悄然拉至眼前的雨景。远处的山一片迷蒙,好像趁人不注意时悄悄躲藏起来,再近点的却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雨还是那么大,哗啦啦的响声隔绝了我耳旁的些许嘈杂,世界渐渐不再那么复杂,有点澄澈,有点透明。
渐渐地,雨声小了起来,雨幕中的景物也变得清晰了点。天色光亮了些,不再像刚刚那么阴沉,想必是阳光快穿透乌云了吧!那些坠落不断的雨珠仿佛将天与地连接起来,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天地恐怕从混沌初开开始便无“往来”吧!它们成为使者,沟通了天与地,那么,人们心与心的连接与沟通呢 这雨越下越小,终于是停了。
走到路上,感受到的是与雨前不同的清新空气,仿佛人内心都被净化了;街道被冲刷得干净,那些被炙烤多日的水泥此刻也清凉了起来:树叶儿用“青翠欲滴”形容最好不过,除去往昔尘埃,换上原有青绿的着装。身上的雨水早被体温蒸发了不少,现在每吸一口空气,便是一丝愉悦。回望身后的彩虹,多彩的它驱散了我的灰暗,心情竟比雨前更畅快了!
经历一场雨,却给我带来了精神食粮。
经历过失去,便学会珍惜:经历过错误,便吸取教训:经历过严寒,方知暖春弥足珍贵:经历过荒凉才解绿洲为何珍惜。经历或许使我们失去,但我们收获更多,因此,经历就是一种收获。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先看材料:第1-3段是创设的一个情景这个情境里强调的是“走过去”;第4段:点明“走过去”就是“经历”,经历了就会有收获,不管是成功的经历还是失败的经历,为什么?成功收获的是喜悦,是成功的意义,失败收获的是经验,是失败的意义。怎样理解这里的“收获”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也就是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本次作文就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人生体验及经验、深刻的教训等。
选材构思:
写记叙文,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学习骑自行车的经历,参加演讲比赛惨遭淘汰的经历,学习书法的艰苦过程等等。可采用先叙后议的写法,主体部分叙事,未段以议论收束全文,点明自己从这一次的经历当中获得的启示与感悟,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写出对“经历与收获”的认识。
写议论文,我们的论点可以是:经历是一种收获;经历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经历苦难才能成功;经历是人生的财富等,先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列举事例论证,结尾再次强调重申。
因为所写的内容很多,所以,在选材上力求新颖、独特。要想使材料新颖独特,一定要在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中,比较选取。在你记忆的长河里,例如精彩的瞬间、动人的镜头、感人的场面等深深震撼过你,这些东西留在你的记忆之中,并不时叩击你的心扉,使你的思想得到飞跃,成为你人生的宝贵财富。
可以这样写,题目:
第一段:月考失败,周练又受打击,我痛不欲生,万念俱灰
第二段:爸爸很着急,约我出去走走
第三段:望着满目的柳絮,我毫无兴致
第四段:转角的一株大柳树吸引了我
第五段:爸爸说这巨柳的身上有许多伤痕
第六段:它是不是经历了被折磨,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呢?
第七段:我的心豁然开朗,我想,我应该和柳树一样,历经磨难,成为真正的强者
也可以这样写,题目:经历是一笔财富
第一段:从经历成功和失败的意义说起,提出中心论点:经历是一笔财富
第二段:引用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经历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第三段:陶渊明辞官隐居,经历恬淡悠然的生活,因为他向往没有纷乱嘈杂的世外桃源
第四段:保尔经历人生的磨难,炼成钢铁般的战士
第五段:自己的经历:学琴的苦,学习其他功课的苦,但于我是人生的财富。
第六段:人生需要经历,经历过才无悔,经历是一笔财富。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作文的写作,我们要先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 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如果是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第二步选择恰当角度立意构思,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第三具体作文时,要恰当巧妙使用材料。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 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卷
一、阅读(共55分)
(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小题。
45°人生
①“45°人生”,指的是一种介于“内卷”和“躺平”之间的生活状态,最初是很多年轻网友拿来自我调侃的话。他们把人生比作一个90度的直角,向上是奋力一击的追求,拼命内卷;向下是颓废懒散后的妥协,躺平摆烂。而“45°”则是卡在中间最让人感到尴尬的位置,网友吐槽说:“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
②“45°人生”表达了年轻人的感受,描述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感受自己“被各种可能性包围却不能确定自己人生方向”的状态。同时,“45°人生”代表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他们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卷”(努力工作)和“躺”(舒适悠闲),而是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既不累得“卷不动”,也不满足于“躺不平”,希望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到一个自己的平衡点。
③2022年4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布会上,答复记者有关“内卷”“躺平”的提问时说,“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绝大部分青年对于未来是乐观的”。很多时候,“45°人生”,更多是年轻人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
④“45°人生”成为网络热词,其背后的成因值得深思。
⑤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夏柱智曾说,“45°人生”的不确定状态,上不来,下不去,恰好居中,让他想到了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中间阶层”概念。他解释,国内的“中间阶层”主要指的是在城市工作的白领人员。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刚一进入白领这个群体,通常会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买房买车,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欲望调动太快,机会不是均匀分布的。”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人的精神很容易陷入疲惫,出现“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心理状态。
⑥“45°人生”成为热议话题,很大程度上折射了某种社会心态。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不确定性强,学业就业、结婚生子、老人赡养等诸多现实压力客观存在,“卷不动”是力有不逮,“躺不平”属心有不甘。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加重视个人价值,面对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难免陷入自我怀疑。这种语境下,“45度”的姿态其实保留了几分锐意向上的热情与积极。不过,在“卷”与“躺”的互博之下,大多数人很难面面俱到“既要……又要”,往往是“既不能……也不能”。久而久之,也难免成为一种心理内耗,反而更让人疲惫犹疑。
⑦“躺”和“卷”,其实哪一个都不是人生的答案。没有人可以如一台精密的仪器般时时刻刻高效运行,也没有人能够永远无忧无虑地安逸享乐。“解铃还须系铃人”,尽管身处“卷”和“躺”的互搏之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问题仍需自己解决。“45°人生”是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慨叹,同时也是我们调整心态的“中转站”。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以良好的心态走出“45°人生”的困局。
⑧现实世界里忽上忽下,精神世界中患得患失,如何自洽与不内耗,一直困扰着人们。从混沌的“45°人生”转向前行的“45°人生”,或许只需要一个稳住自己的锚。这个锚,我们觉得是“热爱”。以“热爱”为锚,在失望中找到希望,在沉浮中找到平衡,在困顿中获得力量。
1.下列对于“45°人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45°人生”最初是年轻网友对自己尴尬处境的调侃。
B.“45°人生”描述的是年轻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迷茫。
C.“45°人生”表达了年轻人想要舒适悠闲地获得成功。
D.“45°人生”是年轻人缓释压力以及调节情绪的表达。
2.下列关于“45°人生”产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间阶层”在机会不均的社会现实下,压力过大,精神疲惫。
B.客观存在的现实压力,让人们产生卷不动又躺不平的矛盾心态。
C.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让年轻人在自我怀疑中仍有几分热情和积极。
D.人们既想面面俱到又很难实现,长期犹豫不决产生了心理内耗。
3.基于“45°人生”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人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不费力的教育
汤馨敏
①初春某日,我坐在那个倒立着的花盆上面,看着阳台上的一棵月季。两年前,它还是一棵二十多厘米高的牙签苗,现在却长成了一个两米多高的大家伙。
②这棵牙签苗是买其他几株品牌月季苗时店家送的,品种未知,我当时有分别心,把几颗品牌月季分别栽在好看的盆子里,用的土也是昂贵的月季专用土,这棵赠品苗就随手往沟里一栽,浇了几次水,就把它忘记了。过了几个月,那几棵品牌苗都被我养死了,而这棵赠品苗却见风长见雨长,一直长成一个巨无霸,春天的时候,它开了一片花海。
③阳台上这番景象,让我纳闷了很久。
④此时,距离最初管理这个园子,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这四年里,我养死过很多植物,目前生长旺盛的,都是低维护植物。它们见土就长。我花在这些植物上面的精力非常少。那一棵特别旺盛的月季,就属于月季里的低维护品种。
⑤我渐渐发现:好的园子,都养得不费力。其实,育儿也是这样的吧。
⑥一位妈妈跟我吐槽,她每天管儿子,管到想吐的地步。她是怎么管的呢 每天早上六点起来做早餐,七点把他喊起床,然后把要穿的衣服放到旁边,放好洗脸水,挤好牙膏,擦脸霜的盖子帮忙拧开……就这么一个早晨,你大约可以推导出她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那是满打满算围着儿子转的一天,儿子做作业她坐旁边陪着,儿子上奥数课她就在后面听,儿子学打羽毛球她就陪着练……更要命的是,这样的付出,却没有换来儿子的感激。进入青春期的儿子非常反感她的控制和干涉。儿子感觉做什么都被盯着,在学校不自由,在家里也不自由,事事跟她对着干。
⑦这就是太费力的养育。这个妈妈在不知不觉里,把儿子变成了一棵高维护植物。如果按照这个模式进行下去,她的余生都会非常辛苦。她的儿子也会因为一直被她逼迫着学习,没有目标和主观能动性,成为一个的被照顾的对象,永远依赖她给予的高维护才能存活。
⑧我给她支招,如果你想过过痛快的日子,如果你想给儿子一个改变的机会,那就从明天开始降维,制定新的家规:早起自己设闹钟,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前一天晚上放在床头,作业自己完成,不懂得自己搞懂,打羽毛球自己约同学……
⑨她打断我:“让他自己起床只怕会迟到!我担心他被老师惩罚的!他自己做作业只怕会磨到十二点!我有担心他睡不好长不高呀!”
⑩我说:“迟到就迟到,惩罚会他就长记性了。睡晚了痛苦的是他自己,他得自己承担后果。”
她又说:“他还小啊,小孩子能承担什么后果 我们做爹妈的难道不应该帮着提点他吗 ”
我说:“你得学着放手,让他明白,那是他的作业,他的人生,不是你的。”
……
这位妈妈后来怎么样了,不得而知。也许,我这套逻辑对她来说太残酷了。绝大部分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家长提供了一个高维护环境,孩子就会长成一棵高维护植物。
我推崇不费力的养育。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你要帮助他养护好生长的根系:他的目标,他的习惯,他的性格。等他懂事,你要将他唤醒,让他萌生强烈的想要生长的欲望。你要给予他充分地靠自己生长的快感。等到他长大一些,你要学会放手,让他独自在一路的摸爬滚打中变得皮实。当有一天他完全不依赖你的指导和照顾,就能活得很好,这养育,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成功的。
好的养育,这是这样,是不费力的。就像好的园丁,也是不费力的。
4.阳台上让我“纳闷”的景象是什么 结合第①②段的内容简要回答。
5.读第⑥⑦段,分别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概括“太费力的养育”的表现和后果。
6.读第⑧~ 段,简要概括养育费力的原因。
7.纵观全文,说说作者认为父母怎样才能做到“不费力养育”。
(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完成小题。
他把骆驼拉了起来。对待骆驼的方法,他不大晓得,可是他不怕它们,因为来自乡间,他敢挨近牲口们。骆驼们很慢很慢的立起来,他顾不得细调查它们是不是都在一块儿拴着,觉到可以拉着走了,他便迈开了步,不管是拉起来一个,还是全“把儿”。
一迈步,他后悔了。骆驼在口内负重惯了的,是走不快的。不但是得慢走,还须极小心的慢走,骆驼怕滑;一汪儿水,一片儿泥,都可以教它们劈了腿,或折扭了膝。骆驼的价值全在四条腿上:腿一完,全完!而祥子是想逃命呀!
可是,他不肯再放下它们。一切都交给天了,白得来的骆驼是不能放手的!因拉惯了车,祥子很有些辨别方向的能力。虽然如此,他现在心中可有点乱。当他找到骆驼们的时候,他的心似乎全放在它们身上了;及至把它们拉起来,他弄不清哪儿是哪儿了,天是那么黑,心中是那么急,即使他会看看星,调一调方向,他也不敢从容的去这么办;星星们在他眼中好似比他还着急,你碰我,我碰你的在黑空中乱动。祥子不敢再看天上。他低着头,心里急而脚步不敢放快的往前走。他想起了这个:既是拉着骆驼,便须顺着大道走,不能再沿着山坡儿。由磨石口——假如这是磨石口到黄村,是条直路。
这既是走骆驼的大路,而且一点不绕远儿。“不绕远儿”在一个洋车夫心里有很大的价值。
不过,这条路上没有遮掩!万一再遇上兵呢 即使遇不上大兵,他自己那身破军衣,脸上的泥,与那一脑袋的长头发,能使人相信他是个拉骆驼的吗 不像,绝不像个拉骆驼的!倒很像个逃兵!逃兵,被官中拿去还倒是小事;教村中的人们捉住,至少是活埋!想到这儿,他哆嗦起来,背后骆驼蹄子噗噗轻响猛然吓了他一跳。他要打算逃命,还是得放弃这几个累赘。可是到底不肯撒手骆驼鼻子上的那条绳子。走吧,走,走到哪里算哪里,遇见什么说什么;活了呢,赚几条牲口;死了呢,认命!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9.从选文内容可以概括出祥子的哪些性格特点
10.(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 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①亏复圆。秋风生渭水②,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③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释]①蟾蜍:指代月亮。②渭水:诗人与友人的分别之地。③兰桡:以木兰树作的船桨,这里代指船。
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月亮的盈缺写朋友去闽地时间之久,表现诗人的牵挂。
B.颔联写当初分别之地已生秋风,落叶满城,让诗人又想起友人。
C.颈联写今晚与朋友在此地相聚,却正值雷雨交加让人寒意顿生。
D.尾联写朋友的船还未回,难以得知消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完成小题。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也。少孤贫,举进士,以母丧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终丧,起知海陵、江原二县。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号“铁面御史”。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乞归越州。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为世所称道。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肆为不法 肆:放肆 B.狱以屡空 狱:案件
C.抃以身帅之 帅:率领 D.人不见其喜愠 愠:恼怒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A.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B.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C.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D.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抃出身贫寒,为人忠孝,做御史时他敢于直言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B.赵抃亲自造了很多船只,让在外做官没有旅费无法回乡的人能够回家。
C.吴越之地发生大饥荒,死了很多人,赵抃竭心尽力地去救助照顾百姓。
D.赵抃为人恭谨宽厚,清正有修养,心中怀有敬畏,不做违背天良的事。
1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为世所称道。
二、表达(65分)
(2024·东西湖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 完成小题。
总有一些瞬间,令人真诚感动。小学操场上,一名学生冒雨奔向教室,听到国歌声便柱立在风雨中,面向国旗敬礼;世界女排大奖赛场地中,国歌声骤然响起,正在赛前热身的中国队队员自觉停下来,昂首挺胸,注视国旗。爱国,竟是如此具体而动人。
环顾寰宇[A]人不分肤色[B]都称呼祖国为母亲[C]国无论大小[D]都理直气壮地把爱国教育作为必要的公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启示我们:爱国主义是教育必须提供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因为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的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现实中,一些人对“爱国”二字▲,认为倡导爱国主义是刻板、迂腐,甚至对他人的爱国情愫▲。这些,既▲出对爱国缺乏尊重与敬畏,也▲着教育的不足。正因此,怎样增强针对性,创新方式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也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
无声的典范说服力强,身边的榜样感染人心。①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首先出场的老兵方阵让无数人浸润眼眶,敞篷车上的浮雕就是生动的爱国画卷。②面对重大险情,中船重工第七六○所黄群等3名同志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③每一位爱国的行动者,都可谓无形的教科书。④倡导向他们学习,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把对国家之爱融入日常、付诸行动,正是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15.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瞬间 B.柱立 C.骤然 D.注视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现实中,一些人对“爱国”二字____,认为倡导爱国主义是刻板、迂腐,甚至对他人的爱国情愫____。这些,既_出对爱国缺乏尊重与敬畏,也____着教育的不足。
A.嗤之以鼻 麻木不仁 映照 反映
B.嗤之以鼻 麻木不仁 反映 映照
C.麻木不仁 嗤之以鼻 映照 反映
D.麻木不仁 嗤之以鼻 反映 映照
17.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环顾寰宇[A]人不分肤色[B]都称呼祖国为母亲[C]国无论大小[D]都理直气壮地把爱国教育作为必要的公民教育。
A., B., C., D.,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因为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的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A.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B.因为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C.如果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D.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19.将“其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不一定局限于学校教育”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024·东西湖模拟)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让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从教室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
第一个是捧着书走过去的,第二个是唱着歌走过去的,第三个是笑着走过去的,然后越来越五花八门:跳着走的、侧着走的、斜着走的、摔跤了爬起来走的……
最后,每位同学都愉快地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奖赏。
其实,走过去就是一种经历。以自己的方式走过去,就会有别样的收获。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①以良好的心态,主动打破人生的困局;②用热爱抵御精神世界的内耗。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1.A:“45°人生”最初是年轻网友对自己尴尬处境的调侃。正确,由第1段句子:“45°人生”,指的是一种介于“内卷”和“躺平”之间的生活状态,最初是很多年轻网友拿来自我调侃的话。而“45°”则是卡在中间最让人感到尴尬的位置——可知;B:“45°人生”描述的是年轻人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迷茫。正确,由第2段句子:“45°人生”表达了年轻人的感受,描述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感受自己“被各种可能性包围却不能确定自己人生方向”的状态。可知;C:错误,第2段句子:他们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卷”(努力工作)和“躺”(舒适悠闲),而是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既不累得“卷不动”,也不满足于“躺不平”,希望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到一个自己的平衡点。可知;
D:“45°人生”是年轻人缓释压力以及调节情绪的表达。正确,由第6段句子: 很大程度上折射了某种社会心态 ,第7段句子:“45°人生”是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慨叹,同时也是我们调整心态的“中转站”可知。故答案为:C
2.A:“中间阶层”在机会不均的社会现实下,压力过大,精神疲惫,符合文意,由第5段句子: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刚一进入白领这个群体,通常会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买房买车,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欲望调动太快,机会不是均匀分布的。”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人的精神很容易陷入疲惫可知;
B:客观存在的现实压力,让人们产生卷不动又躺不平的矛盾心态,符合文意,由第5段句子: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人的精神很容易陷入疲惫,出现“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心理状态。可知;
C:不符合文意,第6段句子:面对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难免陷入自我怀疑。这种语境下,“45度”的姿态其实保留了几分锐意向上的热情与积极。这是表现,而不是原因;
D:人们既想面面俱到又很难实现,长期犹豫不决产生了心理内耗。符合文意,由第6段句子:在“卷”与“躺”的互博之下,大多数人很难面面俱到“既要……又要”,往往是“既不能……也不能”。久而久之,也难免成为一种心理内耗,反而更让人疲惫犹疑。可知;故答案为:C
3.第7段句子:“45°人生”是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慨叹,同时也是我们调整心态的“中转站”。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以良好的心态走出“45°人生”的困局。由这里我们得出的措施是:以良好心态,主动出击
第8段句子:。从混沌的“45°人生”转向前行的“45°人生”,或许只需要一个稳住自己的锚。这个锚,我们觉得是“热爱”。以“热爱”为锚,在失望中找到希望,在沉浮中找到平衡,在困顿中获得力量。由这里我们得出措施:用热爱抵御内耗。
故答案为: ①以良好的心态,主动打破人生的困局;②用热爱抵御精神世界的内耗。
【答案】4.精心养护的月季被“我”养死了,不被照顾的月季反而活得很好。
5.①表现:家长的过度付出(细腻周到的照顾),事事控制干涉;孩子没有自由,想反抗(叛逆)。
②后果:家长辛苦,儿子无法独立(没有能力,依赖性强)。
答案另一种表述形式:
①家长角度:
表现:家长的过度付出(细腻周到的照顾),事事控制干涉;
后果:家长辛苦。
②孩子角度:
表现:孩子没有自由,想反抗(叛逆)。
后果:儿子无法独立(没有能力,依赖性强)。
6.过于担忧;不愿放手。
7.①帮助孩子打好人生成长的基础。
②唤醒孩子成长的欲望,让孩子有成长的快感。
③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4.第1-2段叙述两年前买的品牌月季苗我用好看的盆子、昂贵的月季专用土,精心侍弄却死了,而那棵赠品牙签苗没怎么管它反而活得好。
故答案为:精心养护的月季被“我”养死了,不被照顾的月季反而活得很好。
5.第6段写一位妈妈得吐槽:她周到细致地照顾儿子,儿子到了青春期 事事跟她对着干 , 反感她的控制和干涉 ;第7段作者分析,这样的太费力的养育家长辛苦,儿子没有主观能动性,依赖性强。
故答案为: ①表现:家长的过度付出(细腻周到的照顾),事事控制干涉;孩子没有自由,想反抗(叛逆)。
②后果:家长辛苦,儿子无法独立(没有能力,依赖性强)。
答案另一种表述形式:
①家长角度:
表现:家长的过度付出(细腻周到的照顾),事事控制干涉;
后果:家长辛苦。
②孩子角度:
表现:孩子没有自由,想反抗(叛逆)。
后果:儿子无法独立(没有能力,依赖性强)。
6.第8段我跟她支招,让她叫儿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第9段,她不放心,第10段,让孩子明白错误要自己承担后果,第11段她说孩子小,不愿放手,第12段,学着放手,第13段:总结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故答案为: 过于担忧;不愿放手。
7.第15段句子: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 ,要帮助他养护好生长的根系,——帮助孩子打好人生的基础;第15段句子: 等他懂事,你要将他唤醒,让他萌生强烈的想要生长的欲望 ,——唤醒孩子成长欲望,有成长的快感;第15段句子: 等到他长大一些,你要学会放手,让他独自在一路的摸爬滚打中变得皮实 ,——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
故答案为: ①帮助孩子打好人生成长的基础。
②唤醒孩子成长的欲望,让孩子有成长的快感。
③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
【答案】8.祥子带着骆驼选大道出逃。
9.心思细腻;考虑周全;倔强;固执;执拗;坚定;执着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骆驼祥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2)本题考査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8.第1段写祥子把骆驼拉起来,第2段,骆驼走得慢,祥子着急,第3段,可祥子又不愿意放下骆驼,他想走大道,第4段,祥子决定走大道,第5段走大道祥子又担心,但最终还是走大道。
故答案为:祥子带着骆驼选大道出逃。
9.因拉惯了车,祥子很有些辨别方向的能力 ——可见他心思细腻, 他想起了这个:既是拉着骆驼,便须顺着大道走,不能再沿着山坡儿。由磨石口——假如这是磨石口到黄村,是条直路——可见他考虑周全, 走吧,走,走到哪里算哪里,遇见什么说什么;活了呢,赚几条牲口;死了呢,认命! ——可见他的固执坚定
故答案为: 心思细腻;考虑周全;倔强;固执;执拗;坚定;执着
10.【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A:首联:意思:,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已经是几度月缺又月圆。 通过月亮的盈缺写朋友去闽地时间之久,表现诗人的牵挂 ,理解正确;
B:颔联意思:分别时秋风吹拂着渭水,落叶飘飞洒满都城长安, 写当初分别之地已生秋风,落叶满城,让诗人又想起友人 ,理解正确;
C:颈联意思:记得在送别宴会的夜晚,雷雨交加天气让人生寒,这情景还历历在目,故理解不正确;
D:尾联意思:你乘坐的船还没有返回,你的消息还远在海云边, 联写朋友的船还未回,难以得知消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诗歌内容首先邀通读全文,读懂意思,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然后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第三,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最后,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答案】11.B
12.B
13.B
14.他处理政事,善于依据(根据)当地的风气(风俗)来实施,严厉或宽容各不相同,被当时的人称赞。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首先邀通读全文,读懂意思,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然后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第三,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最后,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参考译文】
赵抃,是衢州府西安县人。小时候死了父亲,家庭贫穷,考上进士,因为母亲去世在母亲墓旁,盖了间茅庐(守孝)三年,不住在家里。服丧结束,开始到海陵、江原两个县做知县。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令人敬畏。京师号称:“铁面御史”。
(赵抃)担任益州知州。蜀地偏远,百姓势弱,官吏肆意违法。赵抃以身作则,使得当地的风气为之改变。益州治下偏远的小城,有的百姓一生也没有见过知州。赵抃巡视属县无处不到,当地百姓高兴地互相告慰,贪官污吏惊恐慑伏。
调任虔州知州,虔州素来难以治理,赵抃召见各县县令告诫他们,让他们自主治理。县令们都很高兴,争相尽力,监狱里常常没有关押的囚犯。在岭南做官的官员死了,大多无法归葬故乡,赵抃打造了上百艘船,发公文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在任上去世不能归葬故乡的,都由我来帮助办理。”于是求助者络绎不绝,赵抃都给他们一艘船,并提供他们旅途的费用。
赵抃请求回越州。吴越盛行饥荒瘟疫,死的人超过了一半。赵抃竭尽救荒的办法,治疗有病的掩埋死去的,而活着的人得以保全。下令修筑城墙,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赵抃恭谨宽厚,清正有修养。别人从未看到他高兴或愤怒。他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夜里必定穿戴好衣冠告知上天,如是不可明告上天的事情,他就一定不敢去做。他处理政事,善于依据(根据)当地的风气(风俗)来实施,严厉或宽容各不相同,被当时的人称赞。
11.A:意思:官吏肆意干违法的事,肆:肆意、放肆,正确;
B:意思:监狱里因此常常没有关押的囚犯,狱:监狱,故解释不在正确;
C:意思:赵抃以身作则,帅:引导、带领,正确;
D:意思:别人从未看到他高兴或愤怒,愠:恼怒,正确。
故答案为:B
12.这句话的意思是:益州治下偏远的小城,有的百姓一生也没有见过知州。赵抃巡视属县无处不到,当地百姓高兴地互相告慰,贪官污吏惊恐慑伏。
故答案为:B
13.A:由第1段句子: 少孤贫,举进士,以母丧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 ( 家庭贫穷,考上进士,因为母亲去世在母亲墓旁,盖了间茅庐(守孝)三年,不住在家里)可知他 出身贫寒,为人忠孝 ;由句子: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令人敬畏),可知他敢于直言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故理解正确;
B:由第3段句子: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在岭南做官的官员死了,大多无法归葬故乡,赵抃打造了上百艘船,发公文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在任上去世不能归葬故乡的,都由我来帮助办理。”于是求助者络绎不绝,赵抃都给他们一艘船,并提供他们旅途的费用。)可知理解不正确;
C:由第4段句子: 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吴越盛行饥荒瘟疫,死的人超过了一半。赵抃竭尽救荒的办法,治疗有病的掩埋死去的,而活着的人得以保全)可知, 吴越之地发生大饥荒,死了很多人,赵抃竭心尽力地去救助照顾百姓 ,理解正确;
D:由第4段句子: 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赵抃恭谨宽厚,清正有修养。别人从未看到他高兴或愤怒。他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夜里必定穿戴好衣冠告知上天,如是不可明告上天的事情,他就一定不敢去做。)可见他 为人恭谨宽厚,清正有修养,心中怀有敬畏,不做违背天良的事 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B
14.其:他;为政:处理政事;善:擅长;因:根据;俗:风俗;施设:施行;猛:严厉;宽:宽容;为:被;世:当时;称道:称赞。
故答案为: 他处理政事,善于依据(根据)当地的风气(风俗)来实施,严厉或宽容各不相同,被当时的人称赞。
【答案】15.B
16.D
17.C
18.C
19.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近义词;顿号;分号;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汉字里许多字同音字和形似字,我们理解了字义,特别是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就不容易写错别字了。平时学习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与积累,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并积累,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2)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辨析近义词可以从不同的语素入手区分;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角度辨析;还可以从意义的侧重点不同来辨析;可以从词义范围的大小来辨析,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角度辨析;还可以从适用对象的不同来比较。但不管是哪一种辨析,都要和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分析。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逗号和分号的正确使用。逗号表示小于分号大于顿号的停顿,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分号是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用法: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使用,以及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
(4)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 解答时,要注意先区分病句的类型。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5)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15.A:瞬间,正确;
B:应写作:伫立,这里是长时间站立的意思,而不是像柱子一样立着,故不正确;
C:骤然,正确;
D:注视,正确
故答案为:B
16.嗤之以鼻:指用鼻子轻蔑地吭气,表示轻蔑。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映照:呼应;照射解释光线照射。
反映:把情况或意见等向上级转达、报告,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
第1空,重在强调一些人对爱国的冷漠,所以应选:麻木不仁;第2空,是对他人爱国情愫的轻视,所以选:嗤之以鼻;第3空,这里重在突出现象体现本质,故选:反映;第4空,这里体现现象与教育不足的关系,用映照。
故答案为:D
17.A:句中停顿,用逗号,正确;
B:句中停顿,用逗号,正确;
C:这里是“环顾寰宇,人不分肤色,都称呼祖国为母亲” 和“ 国无论大小,都理直气壮地把爱国教育作为必要的公民教育”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停顿应该用分号,故不正确;
D:句中停顿,用逗号,正确。
故答案为:C
18.这个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这个句子是假设关系,应该用:如果......就,这里用的:因为......就,故错;第二,语序不当,“ 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 ”正确语序应为: 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搭配不当,“ 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应为: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故答案为:C
19.这里共5句话,第1句先总说,第2句第3句是榜样的个例,第4句对第2-3句总结,第5句概括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的有效途径。后面四句话衔接很紧密,将“其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不一定局限于学校教育”插入到①的位置,可以作为一个过渡句,引出下文关于老兵方阵和浮雕的例子,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同时,这句话也呼应了前文提到的“无声的典范说服力强,身边的榜样感染人心”,进一步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故答案为:A
20.【答案】【范文示例】
经历是一种收获
夏日,往往多雨。出外玩了一下午的我,回家路上便逢了场雨,一片好心情都淋湿了。
一溜儿小跑到了他人屋檐下,抖了抖附着的雨滴,把高兴劲都抖没了。“这雨真是讨厌,”我不由得这样想,“艳阳高照多好,人心大快又省却这次落汤鸡经历。”
一个人闷闷地等雨停,思绪却悄然拉至眼前的雨景。远处的山一片迷蒙,好像趁人不注意时悄悄躲藏起来,再近点的却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雨还是那么大,哗啦啦的响声隔绝了我耳旁的些许嘈杂,世界渐渐不再那么复杂,有点澄澈,有点透明。
渐渐地,雨声小了起来,雨幕中的景物也变得清晰了点。天色光亮了些,不再像刚刚那么阴沉,想必是阳光快穿透乌云了吧!那些坠落不断的雨珠仿佛将天与地连接起来,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天地恐怕从混沌初开开始便无“往来”吧!它们成为使者,沟通了天与地,那么,人们心与心的连接与沟通呢 这雨越下越小,终于是停了。
走到路上,感受到的是与雨前不同的清新空气,仿佛人内心都被净化了;街道被冲刷得干净,那些被炙烤多日的水泥此刻也清凉了起来:树叶儿用“青翠欲滴”形容最好不过,除去往昔尘埃,换上原有青绿的着装。身上的雨水早被体温蒸发了不少,现在每吸一口空气,便是一丝愉悦。回望身后的彩虹,多彩的它驱散了我的灰暗,心情竟比雨前更畅快了!
经历一场雨,却给我带来了精神食粮。
经历过失去,便学会珍惜:经历过错误,便吸取教训:经历过严寒,方知暖春弥足珍贵:经历过荒凉才解绿洲为何珍惜。经历或许使我们失去,但我们收获更多,因此,经历就是一种收获。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先看材料:第1-3段是创设的一个情景这个情境里强调的是“走过去”;第4段:点明“走过去”就是“经历”,经历了就会有收获,不管是成功的经历还是失败的经历,为什么?成功收获的是喜悦,是成功的意义,失败收获的是经验,是失败的意义。怎样理解这里的“收获”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也就是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本次作文就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人生体验及经验、深刻的教训等。
选材构思:
写记叙文,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学习骑自行车的经历,参加演讲比赛惨遭淘汰的经历,学习书法的艰苦过程等等。可采用先叙后议的写法,主体部分叙事,未段以议论收束全文,点明自己从这一次的经历当中获得的启示与感悟,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写出对“经历与收获”的认识。
写议论文,我们的论点可以是:经历是一种收获;经历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经历苦难才能成功;经历是人生的财富等,先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列举事例论证,结尾再次强调重申。
因为所写的内容很多,所以,在选材上力求新颖、独特。要想使材料新颖独特,一定要在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中,比较选取。在你记忆的长河里,例如精彩的瞬间、动人的镜头、感人的场面等深深震撼过你,这些东西留在你的记忆之中,并不时叩击你的心扉,使你的思想得到飞跃,成为你人生的宝贵财富。
可以这样写,题目:
第一段:月考失败,周练又受打击,我痛不欲生,万念俱灰
第二段:爸爸很着急,约我出去走走
第三段:望着满目的柳絮,我毫无兴致
第四段:转角的一株大柳树吸引了我
第五段:爸爸说这巨柳的身上有许多伤痕
第六段:它是不是经历了被折磨,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呢?
第七段:我的心豁然开朗,我想,我应该和柳树一样,历经磨难,成为真正的强者
也可以这样写,题目:经历是一笔财富
第一段:从经历成功和失败的意义说起,提出中心论点:经历是一笔财富
第二段:引用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经历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第三段:陶渊明辞官隐居,经历恬淡悠然的生活,因为他向往没有纷乱嘈杂的世外桃源
第四段:保尔经历人生的磨难,炼成钢铁般的战士
第五段:自己的经历:学琴的苦,学习其他功课的苦,但于我是人生的财富。
第六段:人生需要经历,经历过才无悔,经历是一笔财富。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材料作文的写作,我们要先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 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如果是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第二步选择恰当角度立意构思,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第三具体作文时,要恰当巧妙使用材料。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 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