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内容,明确诗歌意象及作者表达的情感,体味诗歌背后的深情;
2.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鉴赏--总结--拓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新格律诗“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特性,培养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教学思路
活动一:梦中景
活动二:梦中情
活动三:梦中歌
一个不愿意醒来的梦
——《再别康桥》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好,上课,请坐。六月是离别的季节,当你离开母校多年之后,重返校园的时候,你会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师板书: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起去看一看《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在离开母校的时候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首先,看到我们的标题“再别康桥”,何谓再别?
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一下。好,来这位同学,你提到了作者写作的背景。
对,作者1921年至1922年在剑桥大学求学,1925年重游剑桥大学,这是第一次离别。1928年,徐志摩再游英国,一个人来到母校。在归国的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当离开校园踏在回国路上的时候,曾经的一切美好浮上心头,就像是一场梦一样,诗人沉醉在这场梦中,不愿醒来。所以我们说《再别康桥》是诗人一首不愿醒来的梦。
活动一:梦中景
那么,这梦中有什么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感知诗歌本身的音律、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诵读过程中同样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徜徉在梦中,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
我们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任选一节,用画笔将你喜欢的美景画出来,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幅美景。好,三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开始自由诵读。
好,声音渐小了。那么我们来展示一下,同学们在课前的画作。
好,第一幅图画,请作者来阐述一下,你选择这一幅画它的理由是什么。你选的是第二节,因为你被夕阳中像新娘一样的金柳所打动,它给你了无边依恋之感。好,非常棒。请坐。
第二幅图画,来,请作者阐释一下。
你选择了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对,因为星辉是没有办法将其包揽怀中的,而作者用自己强大的想象力将星辉包揽进来,所以,你觉得这幅画非常美。那么,如果要给这两幅图画起一个名字,两位作者你们会起什么样的名呢?
好,第一幅图画,金柳倒影图。好,第二个,小作者给它起名为
星辉放歌图。那么,作者看到的景象是非常多的,除了这几幅景之外,我们给其他几幅图画起个名,两分钟时间。请大家自由思考,自由讨论交流。
好,有同学举手了。来,这位举手同学你来说第一幅图。
第一幅图叫招手作别图,此时和谁招手作别?和云彩作别。好,请坐。
第三幅图画,青荇招摇图,水底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好,请坐。
第四幅图画,榆阴清潭图。好,请坐。
第六幅图画,夏虫沉默图。好,请坐。
活动二:梦中情
我们同学们在概括的时候,都非常精准地抓住每一节中出现的意象,也就是融合了我们作者情感的景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中融合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作者的情感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下面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到的景象入手,根据作者在不同景象中描绘出来的景物,推测一下作者在这一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值有多少,并将其呈现在我们的坐标图之中。
好,五分钟的时间,大家自由交流。同时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待会儿我们将你们小组的展示成果把它标注在上面。
好,有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那么请同学来展示一下。第一小组的代表。好,你们将第一节的情绪值标在这儿,为什么?
因为此时在和云彩作别离的时候,难舍难分,此时的情感是忧伤的。好,那么,请第一组的小组的同学把第一小节齐声诵读一遍。好,诵读得非常好,情感有基调,把握得非常准。
好,第二组第二节的同学请发言人上来展示,你们将情感标在这儿,为什么?
夕阳中的新娘让我沉醉,让我迷恋于其中。好,非常棒。所以金柳倒影图给我欢喜,像新娘一样,我对她无比的眷恋。好,请坐
第三小节。来发言人,你们将它标注在这,为什么?
第三小节中,因为说在康河的柔波中,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此时已经沉醉在康河,已经迷醉于其中,此时是无边依恋于康河的,就像游子依恋于母亲,依恋于母校一样。好,请坐。
第四节的同学,你们将其标得更高一点,为什么?
书中说了,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梦已经到了我们说最高点的地方,作者已经沉醉在了其中。榆阴清潭图中,作者想永远地沉溺于其中。好,请坐。
第五节,我们这组小组同学来,你们将其标注在这儿,因为星辉放歌图,我们前面这幅画的小作者说,作者用强大的想象力,将宇宙都包揽自己的怀中,将星辉揽入自己怀中。此时情感已经达到了最高潮、最极致的时候,好,极度迷恋。好,请坐。
第六节,同学你将情感图画在这儿,为什么情感突然间跌下来了?
请第六小组的同学把第六节一起来朗读一下。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在情感突然迸发的时候戛然而止,作者想到了自己马上要离开心爱的康桥,此时是情绪异常低落的。
还剩最后一节,那么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可不可以选用第一节的招手惜别图,来为最后一节直接做结呢?有同学摇头了说不可以。好,那么请这位同学摇头的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不可以呢?
第一节中作者是“轻轻的我走了”,“轻轻的”这是一种什么?害怕打扰。那么,最后一节中作者是什么?悄悄的我走了,除了轻轻的与悄悄的之外,还有没有什么情感的不同呢?
对,第一节中作者说的是“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此时云彩是我作别的对象。而在最后一节中,作者说是什么?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所以作者此时是不舍,是洒脱的。
从这些情感中,我们能够看出来,作者在康桥中有依恋,有不舍,有沉醉,亦有洒脱。(师板书:景 情:依恋不舍 沉醉洒脱)
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波澜起伏。那么探究一下,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波澜起伏、如此变革之大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参考这两则材料,思考一下: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好,三分钟时间,给同学们思考一下。好,来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因为作者是在康桥中受到知识,这里是给他自由、给他梦想、给他启发的灵魂之所。好,请坐。
还因为有爱情上的,有情感上的波折。所以让诗人产生了这些情感波折的变化。我们说正如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所说的,
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大字,那就是——(师板书:美 爱 自由飘逸的风格 绘画 )
爱和自由以及美。美体现在我们这篇文章中,就是他文章中所展现出来的像绘画一样的美,以及作者对康河、对剑桥依恋不舍、洒脱等多种情感,以及作者本人自由、洒脱、飘逸的风格。
活动三:梦中歌
徐志摩说,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但是我们说,我可以放歌,让我来代替他,感受他的悲欢离合。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名家诵读,感知朗读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情感。听的同时,自己要注意韵调,把握一下自己的情感。好,听读完了,那么现在,我们来代替作者来表达他的情感。
首先第一环节,让我们男生齐读第一和第七节,女生齐读二至六节,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第二次诵读,配乐诵读,想象自己便是,即将离开的诗人,读出内心的眷恋之情。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五、课堂小结
如果说王国维他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描绘的是古典山水画的美,那么,徐志摩用他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的西方油画。我们能够感知其中的美,感知其中的深情,是因为我们能够与之共鸣。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细微之美。
六、课后作业
最后,既然作者对康桥是这样的眷恋,康桥与作者又是那样的深情。假如我们赋予康桥以生命,康桥一定会对作者倾诉衷肠。
请同学们以“康桥”为主体,参考《再别康桥》的结构格式,为诗人写一首离别诗,要求150字左右。请同学们课后将作品交上来,我们下一课再进行展示交流。
好,这节课我们就到此结束,我们下节课再会,同学们再见。
板书:
教学阐释
各位评委大家好。下面将开始我对《再别康桥》的教学阐释。
今天我将从教材解析、学情分析、基本理念、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过程设计、方法策略、教学反思这八个环节,开始我的教学阐释。
一、教材解析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择的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而《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更是现代诗歌的典范之作。
单元主题中讲到,《再别康桥》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个个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自己对康桥的爱恋和依依惜别之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的真挚、浓郁、隽永。这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集中体现了新格律诗“三美”主张。
学情分析
我将学情概括为,有基础——作为高二的学生,有独立阅读诗歌、梳理文章内容、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知晓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方向。
怀期待——对于徐志摩其人与陆小曼、林徽因等人物轶事非常感兴趣,因而对徐志摩的诗歌也存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比较良好的教学基础。
存不足——对文章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如何领悟徐志摩新诗之美,如何感悟文字背后的深情,还需要走进作者心灵,走进作者的内心,这也是同学们存在难度较大的地方。
三、基本理念
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感染,让同学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观念。
以任务为核心,凸显真实情境。以真实的、富有实践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完成一个个结构化的任务方式,让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
树立“深度学习”课堂理念。倡导“合作式”课堂,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让课堂变成培植学生激情的土壤。
四、目标定位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内容,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体味诗歌背后的深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通过诵读、鉴赏、总结、拓展这样一个思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炼、锻炼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把新格律诗,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特性体现出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了解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据此,我将课堂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诗歌“三美”,感受新格律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注重结合具体诗句把握内在情绪的发展和变化。
六、过程设计
据此,将课堂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课堂导入、梦中景、梦中情、梦中歌和作业设计。
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课文标题,设置问题引导,导出诗歌创作背景,明白这是充分调动回忆与想象的诗歌,所以,将主标题概括为这是“一个不愿醒来的梦”。诗歌中的意象是包含作者主观情感的,而诗歌整体达到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高度融合。
在第二个环节,梦中景中, 学生体会诗歌美最好的方式是诵读。通过诵读能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能够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同时,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并将其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画笔将诸多意象呈现出来,更好地体味诗歌的绘画美。
在第三个环节,梦中情中,能结合具体的诗句,把握内在情绪的发展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坐标的方式将具体的情绪呈现出来,更具象化,能给人以更直观的感受,同时能更好地感受与诗歌情绪相和谐的诗歌的节奏。
在第四个环节,梦中歌环节, 在第一次诵读感知节奏、韵律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强调能读出作者的情感,深入作者的内心。在已经分析完诗歌情感之后,再进行这一个环节,学生的把握情况能够更好。
在最后一个环节作业设计之中,单元主题中讲到,新格律诗因其“三美”的特点,是可以做我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的。将课堂所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转换视角,让学生以“康桥”为主体,能拓宽学生的思维,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七、方法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的方法有诵读法。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熟悉内容。
讨论分析法: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需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才能把握得更准确,也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多媒体演示法,主要体现在诵读环节,给予具体的诵读指引,让学生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个是优秀的范读要加以引导,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第二个因教学的需要,对课堂内容舍弃颇多,其中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以及“缘景明情” 展示不够。
三、诵读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笔绘景的形式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学生参与面可能还不够广,因此,要考虑多种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享有课堂的成就感、获得感。
好,本节课我的教学阐释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