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他批评的是
A.社会矛盾 B.计划经济
C.过度的福利政策 D.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靠施舍过日子、鼓励了懒人”都是和过度的福利政策密切相关的字眼,所以,在本题中李光耀批评的就是过度的福利政策,适当的福利政策的确能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但过度的福利政策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2.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植
C.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实施 D.各国有较好的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原因在于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实施,故C项正确;AB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3.“供应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认为:“过去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过分注重需求而忽略供给。”该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主要是
A.降低企业税率,刺激投资与生产
B.扩大国家公共工程,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需求
D.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高增长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供应学派”就是强调“供应”二字,它的本质特征就是降低企业税率,刺激投资与生产,刺激消费,通过这些刺激达到解决经济滞涨的作用。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寻找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下列国家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是
A.美国 B.法国
C.联邦德国 D.日本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是D.日本。其实从明治维新日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开始,政府主导一直就是有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日本政府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5.据统计,从1980年到1986年,英国共有100万套地方当局的住房卖给了个人,私房在全国住房中的比例上升到了650-/0。英国政府的这一举措在当时主要目的在于
A.摆脱“滞涨”困局 B.实现英国人居有其屋的梦想
C.强化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D.重建自由市场经济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的严重的经济危机,由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失去了主流地位,所以C项错误,而B项是无关项,D项是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故答案选择A项。
6.1949年,社会保障支出在英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5%,到1997年已经上升到32%,成为英国财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几乎等于教育支出的三倍。从1978年到l997年,英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支出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其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任何一项政府支出。因此英国推行福利制度改革。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欺诈现象严重 B.政府的财政负担严重
C.经济发展缓慢 D.阶级矛盾的缓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福利国家”制度是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而实行的,因此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这正是材料中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的直接原因。答案为B。
7.福利国家的本质是国家对社会问题进行干预,用国家的力量来调节财富的分配。这其实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一种调整。这表明“福利国家”制度
A.使国家承担了社会救助的责任 B.涉及范围是社会低收入人群
C.实施前提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 D.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其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障所有公民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B表述不全面;C、D明显错误。所以应选A。
8.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GNP 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 年
4.3%
3.2%
4.8%
1973~1975 年
2.4%
5.3%
9.4%
A.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数字的变化与“新经济”有关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与图表中的时间不符,因此排除B项。从GNP下降、失业率上升可知经济发展迟缓、停滞,从物价指数年增长率变化可知通货膨胀,联系课本知识可知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滞涨”阶段,因此A正确。生产不景气也导致政府财政开支减少,福利国家的发展受挫;滞涨现象的出现,表明了凯恩斯主义失灵,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由此CD表述不符合史实。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计划经济的实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D.知识经济兴起
【答案】B
【解析】
考查学生准确反映历史史实的能力。注意这是一道选择错误选项的试题,只要掌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那些重大变化,就不难看出B项是没有的,因此B项正确。
10.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使得公司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一趋势
A.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B.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D.“新中间阶层”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导致职工拥有大量股票,出现股票分散化的趋势,人们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故选B。
11.对以下表格反映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GDP年增长率
失业率
物价指数增长率
1968—1972
4.3%
3.2%
4.8%
1973—1975
2.4%
5.3%
9.4%
A.体现滞胀特征 B.国家干预经济
C.经济“大萧条” D.经济增长缓慢
【答案】A
【解析】
依据表格1973年—1975年GDP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物价指数上升,结合所学1973年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到滞胀阶段,所以选A
12.社会学者薛涌认为:“当一个社会支持你放弃不喜欢的工作而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时,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当你知道自己失业后会得到帮助,而不是扛着.懒人’的恶名时,你就不会誓死捍卫自己所拥有的己无竞争力的工作,而更愿意冒险去学习新的东西、寻找新的职业。”材料说明
A.社会保障会导致贫富悬殊 B.福利国家使人失去竞争意识
C.社会保障是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 D.高福利制度会降低工作效率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关键信息“当你知道自己失业后会得到帮助,你就不会誓死捍卫自己所拥有的己无竞争力的工作,而更愿意冒险去学习新的东西、寻找新的职业”,可知社会保障是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故C项正确;社会保障会缩小贫富差距,A项表述错误,排除;B、D两项与题干意思相反,故排除。
13.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决策者态度的变化被流行的学术观点所强化了。凯恩斯主义者们被疏远了,失去了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
C.经济危机和“滞胀”的出现 D.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出现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危机和“滞胀”,说明凯恩斯主义已经失灵,C项正确。
14.美国《读者文摘》1988年1月号曾评论说:撒切尔夫人“代表了这个时代——也是任何时代一桩伟大的成功事迹。她在1979年就任首相时,英国国势日衰,民气消沉,她主要凭她个性的力量――斗志昂扬,固执己见,甚至冷酷无情,从而促成了空前的转变”。撒切尔夫人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A.放弃了凯恩斯主义 B.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
C.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D.推动中英关系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能代表“这个时代”是在于推行“撒切尔主义”,使英国走出了滞涨的困境,而“撒切尔主义”放弃了凯恩斯主义,推行货币主义正常,故A项正确。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是战后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不符合“撒切尔主义”的内容,C项与“撒切尔主义”无关,70年代中英关系实现正常化,故排除CD项;。
15.右图漫画中的人物陷入泥潭,日显疲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福利制度的弊端难以避免
B.高福利与超前消费相辅相成
C.高福利可以缓解政府债务危机
D.债务危机将使福利制度被取消
【答案】A
【解析】
注意图片信息“超前消费”“债务危机”“高福利”,说明高福利一方面推动人们超前消费,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容易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以致出现经济危机,另一方面也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债务危机,因此选A。BCD都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16.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A.第1阶段是“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第2阶段是“衰退期”,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制约经济发展
C.第3阶段是“调整复苏期”,表现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
D.第4阶段是“改革繁荣期”,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获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2阶段是“衰退期”, 根本原因是1973年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滞涨的困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故排除。
17.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表中信息说明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中低收入国家完成工业化 B.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
C.科技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D.南北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从1960-2000年,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故选C。
18.(13分)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实施期间的言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与材料一相关的措施及其作用。(6分)
材料二 国家支出的社会福利费……一般由工人和企业主共同负担。由工人缴纳的部分,是从工人工资收入中直接扣除;由企业主缴纳的部分,实际上也不是从企业的利润中支付,而是同支付工人的工资一样计入商品成本价格的,也就是说那是工人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只是在形式上,这部分劳动力价值没有直接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而是作为社会福利费上交给了国家。因此,无产阶级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
(2)有人据材料二得出结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全是一种骗局。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材料三,近来随着财政赤字激增,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福利制度的认识。(2分)
【答案】(1)措施: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4分)
作用: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购买力,刺激消费,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对后来福利制度的出现产生影响。(任答两点即得2分)
(2)不同意。虽然福利制度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并不是资本家、国家对人民的恩赐。但是它仍然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是一种保障,有积极意义。(5分)(观点1分,理由4分,从两个方面回答。)
同意。福利制度是“用在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并不是资本家、资本主义国家对人民的恩赐。(3分)(观点1分,理由2分)
(3)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民众和政治团体既要照顾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任答两点即得2分)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根据所学与材料一相关的措施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作用结合所学容易回答出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提高购买力,刺激消费,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第(2)问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一方面从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去分析,一方面要从福利政策的消极性去分析。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入阶层的生活是到了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3)问是开放性的题目,认识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分析:必须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福利制度;民众和政治团体既要照顾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更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制度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要从实际出发制止对小房产和农场取消偿还抵押所造成的悲剧和日益严重的损失。要坚持由联邦和各州以及各地方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支持大量削减抵押的要求。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职演说
材料三 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 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 10个百分点。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亚当?斯密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罗斯福提出了什么经济政策?他提出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撒切尔夫人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自由竞争。通过市场自由竞争,政府不应干预经济活动。
(2) 国家干预经济;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3) 紧缩货币,削减开支;企业民营化;减少对福利的投入。撒切尔夫人所采取的措施抑制了通货膨胀,英国经济开始复苏。
【解析】
(1)思想: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都应听其完全自由”、“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可以归纳为自由竞争。内容:由前述材料一中的材料和“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可以表述为通过市场自由竞争,政府不应干预经济活动。
(2) 政策: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回答,由材料二中的“由联邦和各州以及各地方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支持大量削减抵押的要求”、“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等信息知道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原因:结合上述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因为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3) 措施: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回答。由材料三中的“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可以分别归纳为紧缩货币,削减开支;企业民营化;减少对福利的投入。作用:由材料三中的“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结为撒切尔夫人所采取的措施抑制了通货膨胀,使英国经济开始复苏。
20.(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那些大声地宣布他们已“一劳永逸地铲除那个疯狂的竞争制度”的劳工领袖们,正是在宣布个人自由的毁灭。要么是由非人为的市场纪律控制的那种秩序,要么是由少数个别的人的意志指导的那种秩序,两者之间只能任择其一,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可能的。那些一定要摧毁前者的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助长了后者的建立。在那种新秩序里,即使有些人或许会吃得好些,每个人无疑会穿得整齐些,但大多数英国工人到头来会不会因为其领袖中的知识分子奉送给他们一个危及他们个人自由的社会主义学说而感激他们,这是值得怀疑的。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
材料二 世界各国资本家梦想在苏联恢复资本主义的最后一点希望——“神圣的私有制原则”正在破灭,正在化为泡影。被他们看作资本主义滋养料的农民正在大批地离开被颂扬的“私有制”旗帜而走上集体制的轨道,走上社会主义的轨道。…… ……斯大林同志说:“现在,集体农庄庄员要成为生活富裕的人,只需要一件事情,就是在集体农庄里诚实地工作,正确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正确地使用耕畜,正确地耕种土地,爱护集体农庄的财产。”
——(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而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
(1)材料一发表时英国经济政策正在酝酿哪一变化?评价变化后的政策?(8分)
(2)材料二中“私有制”破灭的方式是什么?分析其影响。(8分)
(3)材料三中建立“新经济体制”的目标何时提出?评析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的合理关系。(6分)
【答案】(1)变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2分)。评价:积极:促进英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英国经济进入黄金时期;促进英国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化,提高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危机的发生,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消极:管制私人经济,高税率,导致经济缺乏活力;财政赤字,国债增加,通货膨胀率升高。(引发滞胀危机)(6分)
(2)方式:农业集体化(2分)。影响:强化国家对农业的控制,便利了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调配,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消灭了俄国的小农经济,农业走向集体化、机械化、社会化生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农奴,丧失了经济自由与个人自由。(6分)
(3)时间:1992年(中共十四大)(2分)。评析: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极端的计划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缺乏活力,极端的市场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盲目发展,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二者在经济政策中所占比重。(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要么是由非人为的市场纪律控制的那种秩序,要么是由少数个别的人的意志指导的那种秩序,两者之间只能任择其一,那些一定要摧毁前者的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助长了后者的建立”可知,英国正在放弃自由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既有积极方面的意义也有消极方面的作用,作答时要注意从两方面进行作答。
(2)根据材料二中“被他们看作资本主义滋养料的农民正在大批地离开被颂扬的“私有制”旗帜而走上集体制的轨道,走上社会主义的轨道”可知,“私有制”破灭的方式是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运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作答时要两方面进行作答。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强化国家对农业的控制,便利了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调配,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消灭了俄国的小农经济,农业走向集体化、机械化、社会化生产。消极作用表现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农奴,丧失了经济自由与个人自由。
(3)材料三中的“新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极端的计划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缺乏活力,极端的市场经济容易导致经济盲目发展,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二者在经济政策中所占比重。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美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它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2/3,黄金储备的2/3,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项目
20世纪70年代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2.8
1.9
-2.5
3.6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与“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材料一所述经济状况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上述变化的因素。(4分)
【答案】(1)海外市场的拓展;科技革命的推进;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6分)
(2)经济停滞,通货膨胀。(2分)
(3)大刀阔斧地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知识经济开始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4分)
【解析】
第(1)问考查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强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根本因素就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二战之后美国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佼佼者,因此才能掌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第(2)问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通过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解答的关键是读懂图表,将图表信息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概括的时候要简练、精确,这样才能让人抓住重点。
第(3)问意在考查学生“新经济”的相关知识,这种“新经济”要着重突出这个“新”字,把“新”在哪里,为什么要“新”回答明确。答题时注意多角度思考,密切联系所学知识,做到言之有物,论从史出,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