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01 10: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粮食税的实行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指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而粮食税的实行则是新经济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为的也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工农联盟,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2.“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这段评论中的“他”是指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可知他的改革措施涉及到扫除个人崇拜,联系苏共二十大的相关内容,可得出这属于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故B项正确;AC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953年赫鲁晓夫着手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据此D项说法错误,本题选D项。
4.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D.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的信息说明新经济政策即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并向社会主义过渡,故本题选择D项。
5.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
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
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故本题选择D项。
6.“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 . 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D . 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依据所学及材料“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可知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利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让步)发展生产力,以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以应选B。
7.“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的关键是先判断出这位政治家是苏联哪位领导人。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执政。1956年苏共二十大期间,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虽然他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实际上是为自己搞个人崇拜,因此称之为“阴谋家”。赫鲁晓夫是率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体现了“改革家”的一面。赫鲁晓夫改革期间,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体现了其“蛮干”的一面。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间为1918——1920年,新经济政策的时间为1921——1928年,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开始于1956年,因此ABD三项均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根据所学可知,此时斯大林正在领导苏联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因此C项正确。学生应该准确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
9.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1 618枚,美国1 054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 (  )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答案】C
【解析】
考查学生理解记忆历史史实、历史概念的能力。从时间1972年可知这是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很容易把A、B、D三项排除。选C。
10.1947年,苏联的一本杂志把“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巡猎”错印成“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下仔”。这个事件本没有秘密蓄谋,但“罪人”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这反映出
A.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印刷水平低下 B.苏联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C.苏联人民对列宁满怀崇敬 D.苏联法制不健全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所述为因为一个没有阴谋的印刷错误,该杂志遭受了“罪人”的悲惨命运,说明当时的苏联在审理案件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更多的是主观意志,说明了当时的苏联法制不够健全,所以选D
11.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答案】C
【解析】
A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B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两者都与苏联模式无关,故排除;D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故排除D;正确答案为C。
12.赫鲁晓夫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A
【解析】材料有效信息“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故选A项。
13.二战前苏联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把科技革命的成果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认为“现在,没有比实现科技革命更重要的事情了”。苏联的这一转变
A.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C.引领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 D.突破了意识形态对科技领域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二战前苏联强调“没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任何一个工艺过程,都不应该付诸实现”。20世纪70年代初认为“现在,没有比实现科技革命更重要的事情了”。苏联的这一转变突破了意识形态对科技领域的束缚。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A项不对;70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依然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错误;C项夸大了其作用。故选D。
14.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C.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所以D项理解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建议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但并没有提出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A、C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B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15.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D.实行余粮征集制
【答案】C
【解析】
本题以领导人讲话为切入点,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考查考生对史料有效信息解读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显示,领导人把出售粮食和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的做法予以否定,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内容,强调允许出售粮食。B项时间是1928年,材料没有体现集体所有制内容;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是被否定的内容。?故选C。
16.对下面资料解读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表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1918年莫斯科工人的家庭开支
A.一战对该国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该国民众的食品得到很大的保障
C.新经济政策使该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D.一战后该国立即大力推进工业化保障民生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内战时期物资缺乏,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保证战争所需,所以B不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推行,所以C错误,1918年苏俄还没有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所以D不正确,从数量变化来看,食物支出比重最大,说明当时经济状况较差,所以选A
17.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余粮收集制是列宁实行的,推行“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实行的。所以答案选B。
18.《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斯大林执政时期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的改革。从材料看,这主要反映了苏联向俄罗斯转变的时期,也就是在苏联解体过程中,D项符合题意。
19.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B. 一味发展重工业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特点:“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是指赫鲁晓夫改革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答案选D。
20.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和平演变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和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所以答案选D。
21.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 )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C.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中两个高点并不是斯大林模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反映,而是后任领导者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成果,排除A;60年代初期的低点的原因除了恶劣的气候,还有具体的气候、土壤条件、管理不善等,排除B;50年代中期的高点是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C正确,答案选C;1985年,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的是经济改革,后因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才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排除D。
22.勃列日涅夫爱好虚荣,喜欢别人奉承,他提拔亲信、老相识、老部下,对干部不提严格要求,还为高级干部增加了不少福利。这种做法
A.推动了高度集权模式的形成
B.导致民众对苏共失去信心
C.是政治多元化的体现
D.使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勃列日涅夫爱好虚荣,喜欢别人奉承,他提拔亲信、老相识、老部下,对干部不提严格要求”中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的做法会导致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所以答案选B。
23.(15分)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9分)
【答案】
(1)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6分)
(2)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苏联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5分)不足: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的信息可归纳出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2)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来分析,积极方面从材料中“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的信息可归纳出苏联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联系所学知识可总结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不足可以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材料三 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
请回答:
(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在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三的两幅图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为什么?
【答案】(1)评价: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工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总之,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
(2) 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80年代初出现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苏联人民讥讽他。
(3)原因:1991年底,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下来。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及政策上的错误长期未能纠正的后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以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
(4)否。原因:因为苏联解体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在其他地区存在,社会主义运动继续向前发展。如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
【解析】
(1)评价: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一分为二的进行辩证分析和评价,评价时需要结合赫鲁晓夫所采取的措施进行。首先,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其次,他的工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总之,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
(2) 原因: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言外之意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所以会被讽刺,所以这一题的问题实际上是在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80年代初出现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苏联人民讥讽他。
(3)原因:首先要明确“一降一升”的含义是指1991年底,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国旗升起来。其原因实质就是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及政策上的错误长期未能纠正的后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以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
(4) 1991年底,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国旗升起来,这只是意味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但不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原因:只要举出还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史实即可。因为苏联解体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在其他地区存在,社会主义运动继续向前发展。如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
25.(15分)
材料一 “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 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是什么?你又怎样看待苏联的解体?(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7分)
【答案】
(1)责任: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叶利钦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推手。(2分)
看待:苏联解体根本原因是苏共长期推行斯大林模式,忽视民生改善;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导致思想混乱、苏共失去执政地位;苏联国内民族分离主义影响以及西方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6分)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改革带来强大苏联解体的结局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故西方对其评价较高;苏联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社会动荡与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普遍倾向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俄罗斯人对戈氏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7分)
【解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责任。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小问比较简单,可以这样来客观的认识二者的责任: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叶利钦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推手。关于第二小问“如何看待苏联的解体”,具有一定难度,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不局限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领导责任。要多去挖掘长时期以来“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恶劣影响。同时,还不能够忽视西方国家所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第二小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据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的认识。此问具有一定能难度,学生不易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解读:A.总体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因此,西方国家倾向于评价高。B.但在俄罗斯国内,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现出巨大的不同:①苏联解体后初期,评价倾向于负面;②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