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1.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此题并没有任何难度,属于建国后农村经济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2.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出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媒体宣传对改革具有双重作用 B.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198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家庭联产责任制已经率先在安徽等地开始实行,而这一时期各地的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都是反对家庭联产责任制包产到户的做法,对改革的抵制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国人思想解放的程度不足,故D项正确,C项错误;AB项在题干信息中不能反映,排除。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当时“国内外发展大局”应该包括
①两极格局下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②美苏结束了“冷战”状态,两国关系趋向缓和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渴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因此②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②排除,①③④表述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项。
4.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这里的“拢合”与“散伙”分别是指
A.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的信息可知,“拢合”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散伙”即改革开放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和苏俄新经济政策其实有很多本质的相同点,都是重用市场,都是重视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所以两者都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6.下图是“中国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徽标,这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改革分配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改革产权制度,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中国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中国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成功的典型,同时也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大的成果。
7.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开展土地改革? ? B.实施“一五”计划
C.“大跃进”鼓干劲?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所描述现象为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改革结束时及一五计划期间,人民公社尚未建立,A、B均不合题意;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是同时期产物,且大跃进不久结束,并未改变后来公社体制下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的状况,C与题意无关;人民公社存在于1958—1980年间,改变这一生产状态的是农村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
8.英国剑桥大学彼得·诺兰教授说:“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两条道路在经济上分别指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自由主义经济
B.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是学习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则是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幅对联歌颂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 吃陈粮说明是在农村的改革,政策好就是因为当时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政策,所以这幅对联歌颂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原因( )
A.清除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C.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即1949—1957年,“改革开放20多年”即1978—1998年,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两个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在于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C符合题意,而ABD的表述均不是两者的共同点原因,故选B。
1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C.政企分开,自负盈亏 D.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答案】D
【解析】
A项是改革到了一定时期的一个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是中心环节,所以排除A项。B项是改革后期的具体改革措施,所以排除B项。C项是改革的原则,故答案选择D项。
12.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对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表格数据表明1978——1992年间,非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和非国有工业占商业总产值大幅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故B项正确;A项是1953——1956年,C项是2001年,D项也是2001年,故AC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13.下列词汇是某一年份报刊杂志出现频率最高的:专业户、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乡镇企业、裁军。这最有可能是
A.1978年 B.1984年
C.1992年 D.1997年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题目中“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正是这一史实的体现,答案为B。
14.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下列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
B.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C.农民自由支配土地,如种植经济作物供应市场、土地转卖邻居
D.这是全面推进农村改革重要措施之一,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答案】B
【解析】
考查学生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这是一道选择错误项的题,注意审题。A项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C项是具体措施,D项是意义,都是正确的。只有B项说法不准确,正确答案是B。
15.在建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购买粮、布、油都要凭票。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些政策说明
①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我国城市居民由购买粮、布、油都要凭票到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是我国由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政策调整决定的,故选C,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的十四大上,所以排除掉④。
16.表为1952——1984年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1952——1957年增加是因为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
B.1957——1965年停滞主要是因为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
C.1965——1978年增加迅速,说明“文革”推动经济发展
D.1978——1984年增加迅速因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我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59——1961年由于左倾错误而出现三年经济困难,“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故排除AB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选D。
17.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下列史实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B.“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C.村民委员会成员不得连任 D.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改社建乡、政社分开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表现,有利于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故A项正确;BD两项都是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任,故C项错误。
18.从历史角度观察,20世纪末期中国市场化改革得以推动,中国经济“奇迹”得以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改革……可以说,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这种认识是基于
A.农村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农民的选择澄清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城市经济体制
D.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A与史实不符;澄清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的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和四川进行试点,内容是实行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使农民在生产和分配上有了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且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因此选D。
19.下列属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有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④国有企业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排除①;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故选D。
20.右图是美誉为“中国餐饮个体第一家”的悦宾饭店开张图片。1980年,北京市工商局为创办人李桂仙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美国合众社记者尤步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从农村全面转向城市
B.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
D.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同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A、B、C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从题干中“1980年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的信息可知国家政府意识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故D项正确。
21.图是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其反映出中国
①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③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以数据图片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中进出口总额柱状图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中国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①②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③表述不合史实;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也说明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④符合题意,故选B。
22.下图是两个不同时期参与天安门广场游行的群众队伍,方阵中的标语反映了当时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下阐述正确的是
图一 人民公社好 图二 联产承包好
①当时的政策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图一反映出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③图二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人民公社不符合,①③是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23.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C.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D.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答案】B
【解析】
粮食“统购统销”属于计划经济的产物;到1992年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故选B。
24.(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新生的制度创新,它注定是不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明显的传统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痕迹,而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有过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具有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飞跃,必然要求在承包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创新要继续保持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实现经营权的平稳和适度集中,维护好集体所有制。
——吴江 张艳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30年回顾》
材料二 1984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承包期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材料三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不变”与“变”。(4分)并说明“不变”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三指出 “变”的具体措施。(3分)
【答案】
(1)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农民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低,农业技术进步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基础设施难以建设,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12分。答到四点即可得分)
(2)“不变”:土地所有制(公有制)保持不变或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不变”的原因: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家庭经营符合农业产业特点和现今农村生产力水平,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现代农业);保持农村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
“变”的具体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解析】
(1)依据材料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完善”的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明显的传统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痕迹,规模小、社会化程度低,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土地产权不明确等。
(2)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保持农村的稳定和谐,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但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三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1972年至1978年二十七个成套设备引进建设规模表(部分)
项目
投资(亿元)
设计能力
引进国家
宜昌湖北化肥厂
2.45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23.70
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日本、西德、美国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20.79
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
日本、西德
天津大港电厂
4.50
发电机组32千瓦
意大利
武钢1.7米轧机工程
38.9
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万吨
日本、西德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至少从三个角度对自己提炼的主题进行说明。
【答案】主题:中美关系的改善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条件。(4分)说明:毛泽东决策同美国改善关系,批准引进技术设备,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政策和思想权威;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外交关系的改善,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7个大型成套设备的引进投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事实依据。(8分)
【解析】
(1)注意材料信息“四三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主题: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中国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加强,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条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外交、经济等角度对自己提炼的主题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