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革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珠海是第一批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当然有特殊的经济政策扶持,所以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B、政策扶持。
2.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此体系的形成标志着 ( )
A.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达到一个新阶段
D.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A项是无关项,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只是特色理论中的一个方面,所以排除A项。B项也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对外开放,而B项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对内改革。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答案选择D项。
3.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种情形在浦东开发后得到彻底改观,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浦东的崛起主要得益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C.改革开放政策??????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C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权的是主要得益的因素,所以通过这个关键点对照备选项分析。B项是无关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D项也是无关项,浦东新区决定开发是1990年,而D项内容发生在2001年。故答案选择C项。
4.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C
【解析】
材料内容表述的是中国在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的相关内容,所以A项不正确,它是对内改革的内容。广东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早于材料内容的时间,所以排除B项。D项也是对内改革的内容,不是对外开放的内容,所以排除D项。
5.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设立的专家组于2011年10月28日公布裁决报告说,欧盟反倾销税针对的对象是来自中国的皮鞋制品,其贸易惩罚措施针对一个国家,而不是企业个体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专家组还认为,欧盟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对中国制鞋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缺少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这也是世贸规则所不允许的。这表明( )。
A.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B.世界贸易组织主要任务就是调解国际贸易纠纷
C.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
D.中国皮鞋进军欧盟市场的障碍已经完全消除
【答案】C
【解析】从题中“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世贸规则所不允许的”等信息可知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故选C项。A、D两项说法太过乐观,排除;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际贸易秩序,排除B项。
6.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1984年前后。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创业激情高涨,进取心勃发,主要原因应该是国内创业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政策的宽松,排除D项;A项出现在1992年,B项也是出现1992年,所以排除AB两项。C项既属于内因,也符合史实。
7. 2010年9月15日,美国向WTO起诉称,“中国政府一方面禁止持国外卡的消费者在中国进行人民币交易,另一方面对持外国卡的中国人在国外消费附加了比银联卡更多的限制”,“这些银行卡市场准入限制和歧视性措施违反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六条和十七条的规定。”上述材料说明
A.中国的这一做法是反对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B.中国加入WTO使本国金融业面临重大挑战
C.美国利用WTO规则长期控制国际金融市场
D.WTO旨在取消贸易壁垒,对各成员国都有利
【答案】B
【解析】
根据《关贸总协定(1994)》第二十条的普遍例外条款,即使一个成员国做出了某种承诺,如果这个承诺有悖于国家核心利益,成员国可以不履行承诺,金融业是中国经济命脉所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可以成为豁免义务的理由,因此不能说中国的这一做法是反对全球化的重要表现,排除A;美国提起WTO诉讼中国加入WTO使本国金融业面临重大挑战和压力,故选B;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对各成员国都有利”说法错误。
8.下表反映了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时间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6%
24%
1980年
02%
48%
1998年
21%
39%
15%
15%
A.私营经济形式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B.由单一公有制过渡到多种所有制
C.外资企业增长速度最为快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A、B、D都是正确的,但无法看出外资企业增长速度,故C项错误。
9.据商务部介绍,2011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受69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金额约59亿美元。其中17起美国337调查,涉案总金额约7亿美元。此外,不少国家还制定和实施产品环保标准、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国内税费等措施对我国出口设置壁垒。这说明
A.我国对外贸易遭受严重挫折 B.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非常不利
C.我国面对复杂的外贸形势 D.中国商品缺少国际竞争力
【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我国遭受外国各种贸易壁垒,这些情况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面对复杂的形势。
10.下面是l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包括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②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③经济特区的设立
④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与题干时间不符。
11.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 “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开放沿海城市 B.设立经济特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C
【解析】l980年我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l984年进一步开放了,l4个沿海城市,l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等。l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以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故C正确。
12.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其中①②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富国强兵
第二次
民国初期
实业救国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
②
A.建设国家、创业立业 B.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C.实业救国、科教兴国 D.富国强兵、引进外资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已经不存在实业救国问题,故可排除B、C;留学生出国学习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创业立业,与引进外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故本题选A。
13.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国产幸福可乐。同时,美国也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产业面临挑战 B.市场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中美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 D.经济特区取得快速发展,经济活跃
【答案】B
【解析】材料不能表明民族产业面临挑战,也不能说明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地位,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表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市场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段话中所说的是我国两个时期农村变革的情况,后者与前者的不同点是
A.建立了新的土地所有制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违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比较能力。费正清指出,毛泽东与邓小平在“组织”农业时的不同在于:毛是把土地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邓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加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B。
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下图所示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包括( )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③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④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主要在广东和福建,不在长江三角洲,排除①,选D项。
16.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经济特区崛起
C.“九二共识” D.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变。国有企业改革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经济特区崛起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九二共识”是“一国两制”的成就之一。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17.英国某学者曾说:“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年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作者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
A.民主政治的建设 B.思想的大解放
C.发展生产力 D.推进全球化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领导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18.1979年春,广东省委书记提出:“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
【答案】A
【解析】依据“1979年春”、“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搞贸易合作区”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对经济特区的设想,故选A项。B、C、D三项都不是背景,排除。
19.下表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年份
进口(单位:亿美元)
出口(单位:亿美元)
差额(单位:亿美元)
外贸总额占GDP的比例
1951年
9
12
+3
196%
1997年
1 436
1 820
+404
310%
A.工业迅速发展 B.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 D.出口增加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20.197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当时“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试点家庭联产承包 C.实行市场经济 D.扩大企业经营权限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全面解读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干部作风不正以及国内外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扰乱破坏散布谣言,当时广东出现了“偷渡外逃”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让广东“先行一步”即设立经济特区,因此A符合题意,而BCD的表述均与题干主旨不合,故选A。
21.(14分)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有不同的叙述。《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枉三百声,而众以散”。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4分)
(2)请从市场的角度评价材料二中两大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对中国而言,两次与世界市场接轨有何不同。(10分)
【答案】(1)解释1:唐朝可能已经出现了夜市。《唐六典》属于政府法令,规定“市”的时间是中午到日落,但这一规定不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现实社会有可能突破了政府法令,出现了诗人所述的“夜市”。(4分)
解释2:唐朝可能始终未出现夜市。政府法令严禁民间自由贸易,妨碍市场发育,诗歌虽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但毕竟是文艺作品,只可参考,不能当做史料对待,且孤证难立,材料不充分。(4分)(两种解释可同等得分,言之成理即可)
(2)《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一方面,农产品大量出口,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4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开放,整体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国内企业形成一定的冲击,中国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4分)
不同:前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时,具有被动性;后者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2分)
【解析】
(1)本题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加以阐述,即《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枉三百声,而众以散”可以得出没有夜市;依据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代已经有了夜市,结合唐代史实对这两个观点加以阐述。
(2)本题需要结合南京条约和中国入世的影响来加以论述,南京条约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入世则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表现,对二者都应该客观来判断看到其积极的核消极的影响
22.(27分)珠江三角洲地区,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
珠江流域的深圳、珠海是第一批经济特区,随着港澳相继回归,珠江三角的区域合作经历了由“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的发展过程。“小珠三角”即传统意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内九个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大珠三角”指的是粤港澳地区,这里优势明显,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珠三角地区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具活力地区的原因。(10分)
【答案】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伟大政策;香港澳门回归进一步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珠三角处于沿海地区水路交通发达;邓小平南巡,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新阶段的开放;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对外贸易港口。(任意4点8分)
【解析】
(1)从材料中“珠江流域的深圳、珠海是第一批经济特区,随着港澳相继回归”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港澳回归的推动珠三角自身的地理交通优势以及历史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3.材料一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l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4分)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4分)
【答案】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成为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第(1)问,蛇口工业区的建立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第(2)问,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第(3)问,注意从“改革”和“开放”两个角度回答问题,要紧扣题意。
24.(17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 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
茶叶
生丝
1840年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6年
7010
13220
1854年
14122
62896
1871年
1022159
126000
——整理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 “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了184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结合所学分析指出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4分)
(3)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是如何逐步走向开放的?(3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2分)
【答案】
(1)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1分)
内容: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2分)
形势:新航路开辟,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工业革命开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形势。(2分)
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导致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期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力图打开中国市场,造成中国社会逐渐半封建半殖民地化(3分)
(2)变动: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商品化逐步提高,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洋行和买办开始出现。(2分,任答出2点)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2分,1点1分)
(3)表现:1984年,上海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5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
1990年,浦东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3分)
背景: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竞争进一步激列。(2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中的“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可以得出明清推行的海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海禁政策的含义是::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第三小问结合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局势分析海禁政策的影响,实际考察的是海禁政策的实行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新航路开辟,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工业革命开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形势。这时期的中国实行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导致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期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力图打开中国市场,造成中国社会逐渐半封建半殖民地化。
(2)依据材料二中的“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由此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依据材料二中的图表中中国茶叶和丝的出口统计数据趋势可以看出,农产品商品化逐步提高,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的政治、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政治上,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我国对外开放的史实回答问题即可:1984年,上海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5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90年,浦东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竞争进一步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