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场景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帆、艘”等 10 个生字,会写“处、园”等 10 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运用数量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教学难点
感受场景之美,仿照课文,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大家展示一些非常美丽的图片,大家可要仔细看哦!”接着,通过多媒体依次展示海边、山村、公园、校园等不同场景的精美图片。
每展示一张图片,教师都稍作停顿,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的内容,如:“同学们,看看这张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呀?”
2. 待图片展示完毕,教师提问:“在这些场景中,都有哪些东西?数量是多少?谁能试着说一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海边有很多海鸥。”教师追问:“那到底有多少只海鸥呢?”引导学生准确表达数量。
3. 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也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些美丽的场景有关,它叫《场景歌》。”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用铅笔轻轻画出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教师朗读时,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为学生做好示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者向同桌请教。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给予个别指导。
3. 出示生字卡片,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指名读:请几位同学站起来读生字,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读错了,教师纠正,再让学生跟读。
开火车读:按照小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读生字,看哪个小组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小老师领读:让读音准确、声音洪亮的同学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
重点指导“艘、翠”的读音:“艘”是平舌音,“翠”是平舌音且声调是第四声,教师可多次示范,让学生模仿练习。
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帆、铜、园”等字。例如,“帆”可以用“巾”加上“凡”来记忆;“铜”可以把“洞”的三点水换成金字旁。
4. 出示词语卡片,认读词语,理解“红领巾”“队旗”等词语的意思。
认读词语时,可采用全班齐读、分组读等方式。
对于“红领巾”“队旗”这类较难理解的词语,教师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进行讲解。如展示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手持队旗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其含义。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学习第一小节
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些景物?
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图片或简笔画,如海鸥、沙滩、军舰、帆船。
出示海边的高清图片,结合图片详细讲解:“同学们,看这只在天空中飞翔的海鸥,它多么自由自在。再看看这片广阔的沙滩,金黄的沙子又细又软。这艘巨大的军舰停在海面上,非常威武。还有这条白色的帆船,正顺着风向前行驶。”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更好地理解“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海边的美丽景色,提问:“你们觉得海边美不美?从哪里能看出来?”
指导朗读,教师先示范,读出轻快的节奏,让学生模仿。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自己就在美丽的海边。
2. 学习第二小节
自由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这一小节中的景物,并圈出来。
教师展示乡村田园的美丽图片,同时在黑板上贴出或画出鱼塘、稻田、垂柳、花园的图片或简笔画。
引导学生理解“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重点对比“一方”和“一片”:“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通常说‘一方’什么,‘一片’什么?‘一方’一般用来形容比较小而方正的区域,比如一方手帕;‘一片’则形容面积较大、范围较广的区域,比如一片森林。这里用‘一方鱼塘’,说明鱼塘的形状可能比较规则。”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丽,教师可进行引导:“读的时候,声音可以轻柔一些,仿佛我们正走在宁静的乡村小路上。”
3. 学习第三小节
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一人读一句,共同完成第三小节的朗读,然后说说描写了哪些场景。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公园的优美景色图片,同时在黑板上呈现“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的相关图片或简笔画。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想象自己在公园中的情景,提问:“如果你在这个公园里,会做些什么呢?”
同桌合作朗读,互相倾听,读出公园的优美。教师巡视并指导,对于读得好的同桌给予表扬。
4. 学习第四小节
全班同学齐读第四小节,思考这一小节写了什么场景。
结合图片,理解“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教师着重讲解“红领巾”借指少先队员:“同学们,‘红领巾’在这里不是指真正的红领巾,而是说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
让学生感受少先队员活动时的快乐氛围,指导朗读时要充满活力和喜悦。教师可以说:“大家要读得欢快一些,就好像自己也在和少先队员们一起玩耍。”
(四)朗读背诵,积累运用
1.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分组读: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读一小节,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准确、最有感情。
男女读:男生读奇数小节,女生读偶数小节,感受不同性别在朗读时的特点。
师生对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默契。
2. 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和数量词,尝试背诵课文。
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背诵,然后可以给出一些提示,比如每小节开头的场景,或者一些关键的数量词。
对于背诵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先多读几遍,或者和同桌一起互相背诵。
3. 仿照课文,说说身边的场景,用上合适的数量词。
教师先举例:“我们的教室,一张讲台、一块黑板、四盏电灯、八扇窗户。”
让学生观察教室或者学校的其他地方,然后进行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纠正。
(五)指导书写
1. 出示“处、园、桥、群、队、旗、铜、号、领、巾”10 个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结构特点,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等。
2.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关注关键笔画的占位和写法。
比如,“桥”字左窄右宽,右边的“乔”撇捺要舒展;“群”字左右宽窄大致相等,左边的“君”要写得紧凑。
3.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范写,一边写一边讲解书写要点。
速度适中,让学生能够看清笔画的顺序和写法。
4.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在学生书写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坐姿和握笔姿势。
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头正、肩平、背直、足安”,握笔时手指离笔尖一寸,胸口离桌子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
对于书写不规范或错误的地方,教师及时指出并让学生改正。
5. 展示评价学生的书写。
挑选几本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先让学生自己评价,说说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表扬写得好的地方,如笔画规范、结构合理、整洁美观等,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某个笔画的位置不对、结构不够紧凑等。
(六)课堂小结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场景歌》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还欣赏了美丽的海边、乡村、公园和校园场景。谁能来说一说,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场景?”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运用数量词描述事物。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美丽的场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像课文中那样,用上合适的数量词来描述它们。”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给家长听,让家长签字并评价。
要求学生背诵时声音响亮、准确无误,家长在听完后可以给予鼓励和建议。
2.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一处场景,用数量词写下来。
例如:“我家的客厅,一张沙发、一台电视、两个花瓶、五盏台灯。”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数量词的含义和用法。同时,要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不同场景的美。在书写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培养。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数量词的运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对于课堂上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