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学校 学科 语文 班级 人数
课题 《慈母情深》 课时 第1课时 教师 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读准多音字“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意思。 2.默读课文,想象画面,运用运用勾画,评注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反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抓住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辛劳和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愧疚。 3.仿照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读准多音字“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意思。 2.默读课文,想象画面,运用运用勾画,评注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反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抓住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辛劳和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愧疚。 教材分析 文本内容: 《慈母情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读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课文写了“我”的母亲在极其艰难的工作环境中,省吃俭用,支持,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课文共有38个自然段,第1至第3自然段,写“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的失魂落魄。第4至第34自然段,写“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问母亲要钱买书。在艰难的工作环境中,第一次目睹了母亲辛劳地挣钱。让“我”鼻子一酸。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通过对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了母亲的慈祥、辛劳以及对我无私的爱。第35至38自然段,写我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了“我”后,又为“我”凑钱买书。 文本结构: 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的顺序,交代了起因、经过、结果。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我”迫切希望得到一本《青年近卫军》。第二段(第5至34自然段):“我”到车间找母亲要钱,用母亲给我的钱给她买了一听罐头,母亲数落“我”一顿,又给了“我”书钱。第三段(第35自然段):“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情感线明显,可引导学生关注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场面、细节描写,关注对话和词语的反复对情感表达的效果,关注标点符号在语句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关注重点与词句的描写,感受语言的表达,并联系生活进行模仿、迁移。 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最大的特点:反复。文中很多句子都出现相同的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可由点带面,结合课后第二题,寻找文中类似的句子,用对比、换词等方式,在不断品读交流中体会作者的用意,关注表达效果。本文的对话几乎都是单独成段,可以让学生关注对话的提示语和标点符号,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 三、学情分析 “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是我班学生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部分学生还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圈圈划划,评评注注,表达个人感受。然而,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但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此,通过学习体会慈母情深。
教 学 过 程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一、常规积累,进入新单元 1、出示《游子吟》 2、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再走近些,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个人读,齐读 交流画面 预设:读细节,读场景。教师小结
二、人文主题导入,初识情深。 出示单元导语 (1)谁来读一读。--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接下来我们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慈母情深。(2)板书课题。 (3)出示词语: 失魂落魄 鼻子一酸 攥着 潮湿颓败 震耳欲聋 酷暑 眼神疲惫 脊背弯曲 双手龟裂 指名读 学生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开火车读 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预设:正音 双手龟(Jun)裂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出示初读要求: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交流。 预设: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走入时代,感知背景 1.自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梁晓声(不能)想买就买的理由。 (1)关注书价是一元多钱, (2)关注家庭贫困。 2.你得到了你梦寐以求的书时,你是怎么样的心情? 3.引读:可我却没有丝毫的高兴、丝毫的喜悦、只有……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读资料,听老师介绍后谈感受。 学生读。 学生交流后读相关语句。 预设:通过关注“一元多钱”,结合学生实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书的昂贵”。出示反复的写法。读出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