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赵启博
单位
滕州市第七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西学东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所对应的是必修三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下的第1条“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在《考试大纲》中隶属于近代中国中的第3个专题“思想解放的潮流”下的第1条“维新思潮”。
★本 课内容中的 “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展现了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的过程,属于 了解识记的能力层级;“抵抗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比较”、“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属于理解掌握的能力层级。
二、学生分析
1、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首先在落实课标上下的功夫比较大,几乎是课课有提问,节节有落实,全面夯实基础;
2、由于模块学习的限制,学生对通史掌握的不好,学习时要先把晚清的通史讲一下;
3、高二年级学生,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都已知道了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渐进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艰难渐进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准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课本,翻看与本课相关的知识 ,学生回顾和梳理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历史知识;
2、抓住教材内容,结合老师提供的历史材料,围绕探究问题,学生尝试着去组织答案,领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结合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刻体会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探索,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的意识,产生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技术手段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二是,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史料;
教学环节的使用:例如,出示图片:奔驰(日本)、梦特娇服饰(法国)、诺基亚手机(芬兰)、肯德基(美国)、电脑(第一台产自美国)。以上涉及的千姿百态的西方文化,现在我们随处可见,已广泛接受。但在近代中国却走了一段不寻常的西学东渐之路。设计效果: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导课更加直观简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提问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第五单元的“单元标题”“每课课题”和每课的“小标题”。
浏览本单元内容,依每课的顺序回答问题。
多媒体呈现知识体系
『难点讲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巨变?巨变之后,中国人民各面临着怎样的历史任务?产生了哪些先进思想?
交流探讨、认真总结
课件呈现体现历史巨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
『及时复习』
以上我们概述了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下面我们共同来复习《西学东渐》这一课。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开眼看世界”部分。
结合教材,完成填空部分。
课件呈现填空部分内容
『当堂训练』
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 )
A.清朝封建制度? 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制度? 民主共和制度????? D.清朝封建统治? 养兵练兵之法
?
选A。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显然,他裱糊的“屋子”是清朝封建制度,所用的“材料”是西方先进科技。
?
多媒体呈现练习题
『图文探究』
仔细观察右图书影图片。
结合教材中的知识,你知道?
该书的作者是谁?体现了作者什么基本思想?你对该书作怎样的历史评价?
?
思考后回答问题;该书的作者是魏源,阐述了作者“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基本思想。该书开启了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的思想,开始了学习西方的探索,开始正确的认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呈现
『体系建构』
?
?
?
?
?
?
?
?
?
?
?
?
参照老师的建构图示,自己再建构
多媒体呈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在体系建构中最好让学生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先做出来,选拔比较好的投影到大屏幕上,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积极性;
2、努力做到“死记活用”;在探究训练这个环节,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大量的原始史料,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炼总结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3、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要努力运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
?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课件35张PPT。1、简述林则徐、魏源的贡献;2、洋务派的文化主张及其内涵;3、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作用。我的学习我做主4、康有为的思想特点、代表作、作用;5、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各自的思想主张;6、维新派与洋务派论战的内容及意义。第20课
西学东渐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整体感知 第一篇章:看世界——坚船利炮里的惊醒 第二篇章: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爱国知识分子从梦幻中 惊 醒思想观念变化中华民族 危机封建统治 危机思想文化 危机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想林则徐贡献:1、设立译馆,翻译报刊和《各国律例》;组织编译《四洲志》,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教材介绍了哪些史实说明他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1、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2、仿制战舰,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背景:金田起义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内忧外患”倭仁奕? 洋务派顽固派 “体用之争”西学为用反对西学为用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李鸿章 、曾国藩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四、五十年代——19世纪末
物质层面(器物阶段) 小结三.维新思想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人物:
主张:
影响: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
思想:主张西学后期 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前期西体西用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郑观应、王韬等三.维新思想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目的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①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②经济:19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西学的广泛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背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共同点:挽救民族危机,倡西学、兴民权,主张变法,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拓展:康有为为何要采用“移花接木”方法来宣传变法维新?
1、策略的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减少阻力。
2、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因此康有为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
3、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思维拓展:康有为为何要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宣传维新变法?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传统思想影响深厚;
③减少改革阻力。
1、康有为为何要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宣传维新变法?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传统思想影响深厚;
③减少改革阻力。2、西学东渐不断深化的因素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西学的不断传入;
④近代教育的发展。知识要点拓展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 复—托古改制—兴民权—自由、平等—系统介绍西学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思想维新变法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论战的问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顽固派维新派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变者天下之公理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坚持科举取士,反对西学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学校之立,在变科举小结闭关锁国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想 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军事技术 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思想层面(将学)实用科技政治制度1、开眼看世界
(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3、维新思想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
4、革命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西学东渐历程:5、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器物制度文化西学东渐不断深化的因素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西学的不断传入;
④近代教育的发展。 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对西学的态度及结果
1.地主阶级:
①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顽固派:盲目排外。
2.农民阶级
①太平天国:《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
②义 和 团: 扶清灭洋—盲目排外
3. 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中体西用到“君民共主”制度
②维新派:宣传西方民主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
③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主张民主共和制
④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全盘西化西学东渐1840186018941898政治经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政治制度一鸦战败二鸦战败甲午战败资本主义经济侵入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加剧民资发展资本输出加剧 三、理解:“西学东渐”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C 史料的价值有高低。近年来,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李鸿章的争议颇多,以下材料最有价值的是
A 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B “文革”中出版《李鸿章反动言论》
C 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 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D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D 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
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
D.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A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出于
A.《海国图志》 B.《康輏纪行》
C.《瀛环志略》 D.《资政新篇》
A 19世纪中叶清朝出现的论战是指
A.洋务派与顽固派
B.维新派与顽固派
C.革命派与保皇派
D.问题与主义之争A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内容不包括
A.要不要维新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D.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D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附和西方基督教义
D、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B (山东联考)近代中国在思想领域内与封建专制制度的首次冲突发生在
A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A
(江苏河南综合)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B我面对蓝色文明的海洋,
问何处是船,渡我华夏泊向国富民强?
问什么是灯,照我民族航船前途敞亮?
可那些阅尽历史风雨的智者,
兀自在继续他的哲学徜徉。
我忽然醒悟,岁月里潮退潮涨,
引领前沿的,始终是不断变革的先进思想。
惟此,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指南和力量!
惟此,继往开来高山流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