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训练(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训练(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5 16:36:18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训练(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1.(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期中检测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更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尘污。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灰jìn,使之化为尘埃。否则,美丽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百折不回、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有时,它还未及瞥一眼那夜幕下美丽灿烂的星海沧穹,未及静静地谛听一声那宇宙深处的清纯之音,它就已被意想不到的庸俗与险恶毁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jìn        
灰    清澈 谛听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趋炎附势”中“炎”的意思是   ;“百折不回”中“折”的意思是   。
(4)选文主要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答案】(1)烬;chè;dì
(2)沧穹;苍穹
(3)指权势;弯;弯曲
(4)比喻;拟人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烬”不要写成“尽”,“澈”不要读成“ zhé ”。
(2)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可知,“沧宆”应为“苍穹”。
(3) 趋炎附势: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故“炎”在这里指权势。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故“折”在这里是弯曲的意思。
(4) “美丽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百折不回、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这句话把生命比作是一条小溪,“百折不回”“乐观坚强”把它拟人化,因此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烬;chè;dì
⑵沧穹;苍穹
⑶指权势;弯,弯曲
⑷比喻;拟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拼读和书写字词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准拼音,辨明字形,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词典等工具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查字典,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的拼读和书写。
⑵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易错字要反复练习。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⑷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2.(2023九上·萧山期中)九年级课本中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作品,小语和小文结合所学诗歌,根据自己对自强不息的理解,编写了一段朗诵词,并在节目中以轮读的方式表演出来。
请根据语境,将其中缺漏的古诗文补充出来。
小语:自强不息,是李白面对“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顿仍能高歌① “   ,   ”的坚定信念。(《行路难》)
小文:自强不息,是韩愈面对“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贬谪仍能发出②“   ,    ”的报国之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小语:自强不息,是苏轼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的现实仍能给出③ “   ,   ”的美好祝福。(《水调歌头》)
小文:自强不息,是范仲淹面对革新失败、贬谪他乡的境遇仍能表达④ “   ,   ”的政治情怀。
【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行路难(其一);岳阳楼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从提示语”自强不息,是李白面对“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顿仍能高歌“可知第一二空应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提示语”自强不息,是韩愈面对“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贬谪仍能发出报国之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可知第三四空应填”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从提示语” 自强不息,是苏轼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的现实仍能给出美好祝福。(《水调歌头》) “可知第五六空应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提示语” 自强不息,是范仲淹面对革新失败、贬谪他乡的境遇仍能表达政治情怀。 “可知第七八空应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注意” 济 “” 沧海 “” 弊 “” 衰 “” 婵 “等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第1空、长风破浪会有时;第2空、直挂云帆济沧海;第3空、欲为圣明除弊事;第4空、肯将衰朽惜残年;第5空、但愿人长久第6空、千里共婵娟;第7空、先天下之忧而忧;第8空、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异乡的月亮 在我苍茫的肩头
时建华
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
做一个无知无觉的人
吃饭、散步、睡觉
周而复始
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
只关心我的饭量和健康
我没有房子
像飘飘洒洒的杨花一样
自由自在
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
不再和每一个熟人联络
我不敢让记忆的触角
燎伤我枯竭的眼角
哪怕只是湿润的一线
都是一条酸酸的河流
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
忘却所有文字的游戏
在数字的城市里沉沦
丢弃48个朝暮的烟头
晾干一日两餐酒杯的守候
陌生的街头
唯有那异乡的月亮
在我苍茫的肩头
3.给加点字注音。
联络   燎伤   
枯竭   陌生   
4.这首诗的体裁是 (  )
A.抒情诗 B.说理诗 C.叙事诗
5.诗中“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3.luò;liáo;jié;mò
4.A
5.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构成诗歌章节的排比,使全诗富有节奏感和整齐美。
6.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乡亲人的牵挂。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诗歌文学常识;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学生需要熟记各种诗歌体裁的特点,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判断。
(3)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联络”中的“络”应读作“luò”;“燎伤”中的“燎”应读作“ liáo ”。
“枯竭”中的“竭”应读作“jié”。“陌生”中的“陌”应读作“ mò ”。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学生需要熟记各种诗歌体裁的特点,来加以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在几个章节中反复出现,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再者构成诗歌章节的排比,是诗歌具有节律之美。
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诗中用“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 在诗中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阅读理解
7.(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23 诗词曲五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选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②躬耕于南阳 躬: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⑤当奖率三军 奖:   
(2)下列对《过零丁洋》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的坎坷与个人的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共同体现出怎样的品质?
【答案】(1)这里指史册;亲自;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拜访,探望;劝勉,鼓励
(2)D
(3)①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而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②(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事情不能成功。
(4)忧心国事、鞠躬尽瘁、以身许国、忠贞奉献。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汗青”“卑鄙”“奖”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ABC理解正确。D 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絮:柳絮。萍:浮萍。这两句是比喻句,要翻译出其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而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②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事情不能成功。
(4) 【甲】 这首诗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乙】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据此可知【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共同体现了忧心国事、鞠躬尽瘁、以身许国、忠贞奉献的品质。
故答案为:⑴1、这里指史册;2、亲自;3、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4、拜访,探望;5、劝勉,鼓励
⑵ D
⑶ ①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而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②(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事情不能成功。
⑷ 忧心国事、鞠躬尽瘁、以身许国、忠贞奉献。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精彩练习】2周总理,你在哪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献给周总理的花
①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污泥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
②然而,在我记忆深处,使我终生 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雨秋露,而是人们的眼泪和心血。
③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
④那是一九七六年一月的一个夜晚,我刚刚下了车,便赶到天安门广场,去向总理表达心中的哀痛。夜色中,广场更加肃穆了,仿佛天空和大地都披上了黑纱。纪念碑下,花圈如海,哀思如海,总理的功德如海!松柏林间,白花似雪,情贞似雪,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可又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千万朵圣洁的白花,顶着寒风,冒着霜雪,凝结着爱和恨,满载着哀和愁,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我们敬爱的总理盛开了。
⑤眼泪,是人民感情的流露,它只能为人民崇敬的英雄飘洒;白花,是人民心意的寄托,它永远属于我们的总理啊!
⑥我含着眼泪,走向那缀着白花的柏树丛。一朵普通的纸花,下面是一张纸条: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您的儿女。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它像牡丹一样华美,它像菊花一样高雅,它像水仙一样情深,它像荷花一样纯洁。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敌人怕它,人民爱它!这是怀念之花,更是斗争之花,骄傲之花。
8.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9.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
10.选文第④段先描写后抒情,结合《周总理,你在哪里》的结尾,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啊,想念你 想——念——你……
【答案】8.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自己见过各种花的美好,为下文写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做铺垫,渲染了一种沉痛、哀伤的氛围。
9.全国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是用纸做的,是没有生命迹象的,但是这些花却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深情,它们跳动着八亿人的脉搏,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每一朵花都代表着每一个人,因此是“最富于生命”的花。
10.选文第④段三个感叹句抒发了人民对总理无限的眷念之情,一个反问句抒发了人民对总理逝世的极度悲痛之情;最后一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沉痛的哀悼之情。《周总理,你在哪里》的结尾“想念你”的反复使用,强烈地抒发了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思念之情。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排比;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注意文章情感的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8.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根据第①段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污泥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三个........也.....句式重复,可知第①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联系下文可知,作者写自己见过的各种花的美好,为下文然而,在我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第①段为下文写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作铺垫,渲染了-种沉痛、哀伤的氛围。
故答案为: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自己见过各种花的美好,为下文写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做铺垫,渲染了一种沉痛、哀伤的氛围。
9.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需要结合全文理解,“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中*没有生命",因为花是"“纸做的花”:联系原文第⑥段“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可知"最富于生命的花是因为这些花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深情,它们跳动着八亿人的脉搏,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每一朵花都代表着每一个人。
故答案为: 全国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是用纸做的,是没有生命迹象的,但是这些花却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深情,它们跳动着八亿人的脉搏,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每一朵花都代表着每一个人,因此是“最富于生命”的花。
10.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第④段“纪念碑下,花圈如海,哀思如海,总理的功德如海!松柏林间,白花似雪,情贞似雪,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运用了三个感叹响,表达了人民对总理去世的哀思,对总理的敬重与眷念;结合". 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可又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采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人民对总理逝世的极度悲痛之情。《周总理, 你在哪里》的结尾“想念你呵,想念一想一 念一 .... 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切的思念之情。据此口蹄疫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 选文第④段三个感叹句抒发了人民对总理无限的眷念之情,一个反问句抒发了人民对总理逝世的极度悲痛之情;最后一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沉痛的哀悼之情。《周总理,你在哪里》的结尾“想念你”的反复使用,强烈地抒发了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思念之情。
任务二赏析形象
11.有人评价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是“狂人奇书”。他将“狂气”倾注到作品中,使其笔下的书生也获得了超拔的面貌和人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特立独行,富有“胆气”;二是不拘礼法,富有“真情”;三是真情恒久,富有“痴心”。请结合相关作品,从不同方面各选择一个书生形象加以赏析。
①“胆气”:   
②“真情”:   
③“痴心”:   
12.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聊斋志异》中,作品赋予以花妖狐魅为代表的女性形象人性和人情,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请结合作品内容,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一个 ,赏析人物形象。
备选人物:婴宁、小翠、商三官、侠女、红玉、娇娜、聂小倩、瑞云、细侯、阿宝、连城、连琐、黄英、白秋练、晚霞、窦氏女、孟芸娘
我选(  )。赏析:   
【答案】11.①胆气是书生赢得爱情的人格魅力之一。如《章阿端》中的戚生曾身居荒斋而不惧,敢于与鬼打交道。作者把他的活动时空设置于夜晚的荒僻之地,又特别强调了他是单独行动,以烘托出他的胆识。;②所谓的“真” 就是不拘礼法、反对虚伪和矫饰的人之本心。《婴宁》中的王子服在发现游女群中“容华绝代”的婴宁时,更是“目灼灼似贼”般“注目不移”。狂生如此言行似乎超越礼法,但实为爱美悦色的“真”性情。不仅挑战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世俗婚姻,也反讽了虚伪作态的偷香窃玉之举,故而并未给人以轻浮之感。;③他们靠痴心赢得爱情,又靠痴心维持爱情。《白秋练》中的慕生曾为其所爱身染重疾。正是这种如饥似渴、孤注一掷的痴心感动了对方,才让他好梦成真。
12.【示例】黄英作为菊花妖,黄英精明能干,讲究实际,既酷爱菊花,也善于培植菊花。她种菊、育菊不同于自命清高、单纯为了欣赏的马生,而是自种自卖,“卖菊亦足谋生”。她自食其力,贩花为业,认为“人固不可苛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黄英既擅长经营,又富于美的情趣,雅善谈,能纫绩。作为现实生活中女性菊农菊商的形象写照,她的身上也寄寓了作者的美学理想。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读懂名著内容,掌握人物具体情节。从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角度出发,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11.《章阿端》中河南卫辉府的戚生,年轻含蓄大度,有胆量,敢说敢当。当时一个大户人家有巨宅,因为白天见鬼,家里人相继死去,愿意把宅子贱价卖掉。戚生贪图价廉,便买过来住了。在家人连续出事后,戚生盛气之下抱了被褥,独自躺到荒亭中行动,可见此人胆大。
《婴宁》中的主人公,是狐狸和人所生的女儿,被托付给鬼母抚养。她长承山村雨露,娇憨天真,不拘礼法,一笑生神。婴宁十六岁时,因上元节外出踏青,引来了对她一见钟情的姨表兄王子服,王子服对婴宁一见钟情,不拘礼法,只讲真情,带着她一块回到王家并成婚。由于恶作剧般设局害死觊觎她美色的西邻之子,引起了官司而受到婆母训斥,婴宁发誓不再笑了。
《白秋练》中白秋练是比较罕见的白鱀豚精,慕蟾宫则是一位少年书生,其父是一商人,雇船往返于燕楚之间。夜里闲得无聊,慕蟾宫就对着月亮吟诗,吟者无心听者有意,船舷外的美人鱼白秋练竟暗恋上慕公子,以致相思成疾。真是一片痴心。
故答案为:①胆气是书生赢得爱情的人格魅力之一。如《章阿端》中的戚生曾身居荒斋而不惧,敢于与鬼打交道。作者把他的活动时空设置于夜晚的荒僻之地,又特别强调了他是单独行动,以烘托出他的胆识。
②所谓的“真” 就是不拘礼法、反对虚伪和矫饰的人之本心。《婴宁》中的王子服在发现游女群中“容华绝代”的婴宁时,更是“目灼灼似贼”般“注目不移”。狂生如此言行似乎超越礼法,但实为爱美悦色的“真”性情。不仅挑战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世俗婚姻,也反讽了虚伪作态的偷香窃玉之举,故而并未给人以轻浮之感。
③他们靠痴心赢得爱情,又靠痴心维持爱情。《白秋练》中的慕生曾为其所爱身染重疾。正是这种如饥似渴、孤注一掷的痴心感动了对方,才让他好梦成真。
12.掌握《聊斋志异》的故事,选择一个人分析即可。
《细侯》写名妓与书生情投意合,怎奈被人使计分手,得知事情真相后,她怒杀孩子,投奔情郎,表突出她漠视亲情,一心追求幸福的性格特点。
《黄英》讲述顺天府的马子才最爱菊花,在南京结识了陶氏姐弟,陶三郎和姐姐陶黄英都是治菊高手,但陶三郎卖菊为生,后来马妻病故,子才与黄英结合。突出黄英精明能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爱菊也善于培植菊的特点。
故答案为:黄英作为菊花妖,黄英精明能干,讲究实际,既酷爱菊花,也善于培植菊花。她种菊、育菊不同于自命清高、单纯为了欣赏的马生,而是自种自卖,“卖菊亦足谋生”。她自食其力,贩花为业,认为“人固不可苛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黄英既擅长经营,又富于美的情趣,雅善谈,能纫绩。作为现实生活中女性菊农菊商的形象写照,她的身上也寄寓了作者的美学理想。
三、语言综合运用
13.(九上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训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学校拟举行“爱党爱国,爱我中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任务。
(1)精选名句。学校准备举行“爱我中华,天下国家”主题朗诵会,下列名句中适合主题的两句是(  ) (只填序号)
①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②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⑤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确定标题。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学校将举行读书演讲比赛,请依据下面的材料,确定一个演讲标题。
《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冒着严寒忍着饥饿,爬雪山,过草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精神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以这一精神鞭策自己,磨砺自己,让自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新长征人。
演讲标题:   
(3)推荐景点。学校向同学们推荐了三处红色研学旅行景点,请你选择其中一处,仿照示例,写一句推荐语。
推荐景点: ①井冈山 ②遵义 ③延安
推荐语示例: 韶山,伟人故里,我们在这里探寻伟人成长的足迹。
【答案】(1)③④
(2)示例:读红色名著,学长征精神。
(3)示例一:井冈山,革命摇篮,我们在这里体会星星之火的无穷力量。
示例二:遵义,转折之城,我们在这里探寻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
示例三:延安,革命圣地,我们在这里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伟大
精神。
【知识点】主题活动;语言生动;语言得体;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①不适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展现了旷达的胸怀;
②不适合,“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表现的是勤奋的主题;
③适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此句表现的爱国情怀;
④适合,这是艾青的诗句,表达的是对家乡、对祖国的爱;
⑤不适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故选:③④。
(2)本题考查拟写演讲标题。此题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概括,标题尽可能有激情,吸引听众。由“《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我们将以这一精神鞭策自己,磨砺自己,让自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新长征人”可拟写标题为:读红色名著,学长征精神。
(3)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语。此题可任选一处景点,结合该景点的革命事迹,仿照示例进行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 (1)、 ③④ (2)、 示例:读红色名著,学长征精神。 (3)、 示例一:井冈山,革命摇篮,我们在这里体会星星之火的无穷力量。
示例二:遵义,转折之城,我们在这里探寻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
示例三:延安,革命圣地,我们在这里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伟大
精神。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拟写演讲标题。其实就是对演讲压缩,从材料的导语中提取关键信息点,抓住关键词,同时演讲的标题要求简明、连贯、准确,吸引听众,要在提取信息、抓关键词的基础上组合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3)、 此题考查学生写推荐语的能力。对于所推荐的对象,需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写出真正符合推荐对象的推荐语。写推荐语之前必须明确推荐的目的、推荐的理由。
14.李白的《静夜思》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我们现在读的版本是经宋、元或者明代改动过的。比较原诗句和现在的诗句,不难看出原诗句要比现在的好,你能简单地说出一点道理吗?(建议答题字数:80字左右)
原诗句: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注:“牀”同“床”)
现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原诗句更真实,更接近于生活,易于理解。比如现在的“床”指的是一种座具,易让人误解为睡觉的床,而“牀”虽然难识,但是不会误解其意;“看月光”与座具相照应,而“山月”能更真实地表现作者所处的地点。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牀”同“床”,是供人睡卧的家具。相比“床”,“牀”虽然字体繁复,但是一看就知道字词含义,不会让人产生误解。山月,强调此刻诗人在山上,看到山上的明月。所以原句更好一点。
故答案为:原诗句更真实,更接近于生活,易于理解。比如现在的“床”指的是一种座具,易让人误解为睡觉的床,而“牀”虽然难识,但是不会误解其意;“看月光”与座具相照应,而“山月”能更真实地表现作者所处的地点。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句对比分析。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如情感词、评价句、意象、地点词等,分析原诗句比现诗句好的点是什么,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
好像地上泛起一层银霜。
抬头看天窗外一轮明月,
低头思念我远方的家乡。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训练(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1.(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期中检测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更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尘污。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灰jìn,使之化为尘埃。否则,美丽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百折不回、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有时,它还未及瞥一眼那夜幕下美丽灿烂的星海沧穹,未及静静地谛听一声那宇宙深处的清纯之音,它就已被意想不到的庸俗与险恶毁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jìn        
灰    清澈 谛听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趋炎附势”中“炎”的意思是   ;“百折不回”中“折”的意思是   。
(4)选文主要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2.(2023九上·萧山期中)九年级课本中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作品,小语和小文结合所学诗歌,根据自己对自强不息的理解,编写了一段朗诵词,并在节目中以轮读的方式表演出来。
请根据语境,将其中缺漏的古诗文补充出来。
小语:自强不息,是李白面对“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顿仍能高歌① “   ,   ”的坚定信念。(《行路难》)
小文:自强不息,是韩愈面对“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贬谪仍能发出②“   ,    ”的报国之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小语:自强不息,是苏轼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的现实仍能给出③ “   ,   ”的美好祝福。(《水调歌头》)
小文:自强不息,是范仲淹面对革新失败、贬谪他乡的境遇仍能表达④ “   ,   ”的政治情怀。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异乡的月亮 在我苍茫的肩头
时建华
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
做一个无知无觉的人
吃饭、散步、睡觉
周而复始
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
只关心我的饭量和健康
我没有房子
像飘飘洒洒的杨花一样
自由自在
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
不再和每一个熟人联络
我不敢让记忆的触角
燎伤我枯竭的眼角
哪怕只是湿润的一线
都是一条酸酸的河流
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
忘却所有文字的游戏
在数字的城市里沉沦
丢弃48个朝暮的烟头
晾干一日两餐酒杯的守候
陌生的街头
唯有那异乡的月亮
在我苍茫的肩头
3.给加点字注音。
联络   燎伤   
枯竭   陌生   
4.这首诗的体裁是 (  )
A.抒情诗 B.说理诗 C.叙事诗
5.诗中“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理解
7.(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作业训练:23 诗词曲五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选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②躬耕于南阳 躬: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⑤当奖率三军 奖:   
(2)下列对《过零丁洋》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的坎坷与个人的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共同体现出怎样的品质?
(【精彩练习】2周总理,你在哪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献给周总理的花
①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污泥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
②然而,在我记忆深处,使我终生 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雨秋露,而是人们的眼泪和心血。
③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
④那是一九七六年一月的一个夜晚,我刚刚下了车,便赶到天安门广场,去向总理表达心中的哀痛。夜色中,广场更加肃穆了,仿佛天空和大地都披上了黑纱。纪念碑下,花圈如海,哀思如海,总理的功德如海!松柏林间,白花似雪,情贞似雪,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可又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千万朵圣洁的白花,顶着寒风,冒着霜雪,凝结着爱和恨,满载着哀和愁,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我们敬爱的总理盛开了。
⑤眼泪,是人民感情的流露,它只能为人民崇敬的英雄飘洒;白花,是人民心意的寄托,它永远属于我们的总理啊!
⑥我含着眼泪,走向那缀着白花的柏树丛。一朵普通的纸花,下面是一张纸条: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您的儿女。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它像牡丹一样华美,它像菊花一样高雅,它像水仙一样情深,它像荷花一样纯洁。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敌人怕它,人民爱它!这是怀念之花,更是斗争之花,骄傲之花。
8.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9.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
10.选文第④段先描写后抒情,结合《周总理,你在哪里》的结尾,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啊,想念你 想——念——你……
任务二赏析形象
11.有人评价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是“狂人奇书”。他将“狂气”倾注到作品中,使其笔下的书生也获得了超拔的面貌和人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特立独行,富有“胆气”;二是不拘礼法,富有“真情”;三是真情恒久,富有“痴心”。请结合相关作品,从不同方面各选择一个书生形象加以赏析。
①“胆气”:   
②“真情”:   
③“痴心”:   
12.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聊斋志异》中,作品赋予以花妖狐魅为代表的女性形象人性和人情,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请结合作品内容,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一个 ,赏析人物形象。
备选人物:婴宁、小翠、商三官、侠女、红玉、娇娜、聂小倩、瑞云、细侯、阿宝、连城、连琐、黄英、白秋练、晚霞、窦氏女、孟芸娘
我选(  )。赏析:   
三、语言综合运用
13.(九上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训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学校拟举行“爱党爱国,爱我中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任务。
(1)精选名句。学校准备举行“爱我中华,天下国家”主题朗诵会,下列名句中适合主题的两句是(  ) (只填序号)
①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②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⑤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确定标题。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学校将举行读书演讲比赛,请依据下面的材料,确定一个演讲标题。
《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冒着严寒忍着饥饿,爬雪山,过草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精神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以这一精神鞭策自己,磨砺自己,让自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新长征人。
演讲标题:   
(3)推荐景点。学校向同学们推荐了三处红色研学旅行景点,请你选择其中一处,仿照示例,写一句推荐语。
推荐景点: ①井冈山 ②遵义 ③延安
推荐语示例: 韶山,伟人故里,我们在这里探寻伟人成长的足迹。
14.李白的《静夜思》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我们现在读的版本是经宋、元或者明代改动过的。比较原诗句和现在的诗句,不难看出原诗句要比现在的好,你能简单地说出一点道理吗?(建议答题字数:80字左右)
原诗句: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注:“牀”同“床”)
现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烬;chè;dì
(2)沧穹;苍穹
(3)指权势;弯;弯曲
(4)比喻;拟人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烬”不要写成“尽”,“澈”不要读成“ zhé ”。
(2)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可知,“沧宆”应为“苍穹”。
(3) 趋炎附势: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故“炎”在这里指权势。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故“折”在这里是弯曲的意思。
(4) “美丽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百折不回、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这句话把生命比作是一条小溪,“百折不回”“乐观坚强”把它拟人化,因此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烬;chè;dì
⑵沧穹;苍穹
⑶指权势;弯,弯曲
⑷比喻;拟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拼读和书写字词的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准拼音,辨明字形,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词典等工具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查字典,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的拼读和书写。
⑵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易错字要反复练习。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⑷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2.【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行路难(其一);岳阳楼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从提示语”自强不息,是李白面对“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顿仍能高歌“可知第一二空应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提示语”自强不息,是韩愈面对“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贬谪仍能发出报国之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可知第三四空应填”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从提示语” 自强不息,是苏轼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的现实仍能给出美好祝福。(《水调歌头》) “可知第五六空应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提示语” 自强不息,是范仲淹面对革新失败、贬谪他乡的境遇仍能表达政治情怀。 “可知第七八空应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注意” 济 “” 沧海 “” 弊 “” 衰 “” 婵 “等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第1空、长风破浪会有时;第2空、直挂云帆济沧海;第3空、欲为圣明除弊事;第4空、肯将衰朽惜残年;第5空、但愿人长久第6空、千里共婵娟;第7空、先天下之忧而忧;第8空、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答案】3.luò;liáo;jié;mò
4.A
5.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构成诗歌章节的排比,使全诗富有节奏感和整齐美。
6.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乡亲人的牵挂。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诗歌文学常识;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学生需要熟记各种诗歌体裁的特点,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判断。
(3)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联络”中的“络”应读作“luò”;“燎伤”中的“燎”应读作“ liáo ”。
“枯竭”中的“竭”应读作“jié”。“陌生”中的“陌”应读作“ mò ”。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学生需要熟记各种诗歌体裁的特点,来加以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在几个章节中反复出现,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再者构成诗歌章节的排比,是诗歌具有节律之美。
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诗中用“从我离开你的日子起” 在诗中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7.【答案】(1)这里指史册;亲自;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拜访,探望;劝勉,鼓励
(2)D
(3)①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而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②(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事情不能成功。
(4)忧心国事、鞠躬尽瘁、以身许国、忠贞奉献。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汗青”“卑鄙”“奖”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ABC理解正确。D 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絮:柳絮。萍:浮萍。这两句是比喻句,要翻译出其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而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②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事情不能成功。
(4) 【甲】 这首诗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乙】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据此可知【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共同体现了忧心国事、鞠躬尽瘁、以身许国、忠贞奉献的品质。
故答案为:⑴1、这里指史册;2、亲自;3、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4、拜访,探望;5、劝勉,鼓励
⑵ D
⑶ ①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而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②(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事情不能成功。
⑷ 忧心国事、鞠躬尽瘁、以身许国、忠贞奉献。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分析,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同时,平时要做好词语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答案】8.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自己见过各种花的美好,为下文写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做铺垫,渲染了一种沉痛、哀伤的氛围。
9.全国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是用纸做的,是没有生命迹象的,但是这些花却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深情,它们跳动着八亿人的脉搏,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每一朵花都代表着每一个人,因此是“最富于生命”的花。
10.选文第④段三个感叹句抒发了人民对总理无限的眷念之情,一个反问句抒发了人民对总理逝世的极度悲痛之情;最后一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沉痛的哀悼之情。《周总理,你在哪里》的结尾“想念你”的反复使用,强烈地抒发了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思念之情。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排比;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注意文章情感的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8.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根据第①段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污泥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三个........也.....句式重复,可知第①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联系下文可知,作者写自己见过的各种花的美好,为下文然而,在我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第①段为下文写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作铺垫,渲染了-种沉痛、哀伤的氛围。
故答案为: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自己见过各种花的美好,为下文写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做铺垫,渲染了一种沉痛、哀伤的氛围。
9.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需要结合全文理解,“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中*没有生命",因为花是"“纸做的花”:联系原文第⑥段“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可知"最富于生命的花是因为这些花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深情,它们跳动着八亿人的脉搏,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每一朵花都代表着每一个人。
故答案为: 全国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是用纸做的,是没有生命迹象的,但是这些花却承载着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深情,它们跳动着八亿人的脉搏,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每一朵花都代表着每一个人,因此是“最富于生命”的花。
10.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第④段“纪念碑下,花圈如海,哀思如海,总理的功德如海!松柏林间,白花似雪,情贞似雪,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运用了三个感叹响,表达了人民对总理去世的哀思,对总理的敬重与眷念;结合". 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可又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采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人民对总理逝世的极度悲痛之情。《周总理, 你在哪里》的结尾“想念你呵,想念一想一 念一 .... 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切的思念之情。据此口蹄疫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 选文第④段三个感叹句抒发了人民对总理无限的眷念之情,一个反问句抒发了人民对总理逝世的极度悲痛之情;最后一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沉痛的哀悼之情。《周总理,你在哪里》的结尾“想念你”的反复使用,强烈地抒发了人民对总理的敬爱和思念之情。
【答案】11.①胆气是书生赢得爱情的人格魅力之一。如《章阿端》中的戚生曾身居荒斋而不惧,敢于与鬼打交道。作者把他的活动时空设置于夜晚的荒僻之地,又特别强调了他是单独行动,以烘托出他的胆识。;②所谓的“真” 就是不拘礼法、反对虚伪和矫饰的人之本心。《婴宁》中的王子服在发现游女群中“容华绝代”的婴宁时,更是“目灼灼似贼”般“注目不移”。狂生如此言行似乎超越礼法,但实为爱美悦色的“真”性情。不仅挑战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世俗婚姻,也反讽了虚伪作态的偷香窃玉之举,故而并未给人以轻浮之感。;③他们靠痴心赢得爱情,又靠痴心维持爱情。《白秋练》中的慕生曾为其所爱身染重疾。正是这种如饥似渴、孤注一掷的痴心感动了对方,才让他好梦成真。
12.【示例】黄英作为菊花妖,黄英精明能干,讲究实际,既酷爱菊花,也善于培植菊花。她种菊、育菊不同于自命清高、单纯为了欣赏的马生,而是自种自卖,“卖菊亦足谋生”。她自食其力,贩花为业,认为“人固不可苛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黄英既擅长经营,又富于美的情趣,雅善谈,能纫绩。作为现实生活中女性菊农菊商的形象写照,她的身上也寄寓了作者的美学理想。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读懂名著内容,掌握人物具体情节。从人物言行举止;旁观者角度;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角度出发,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概括,尽可能四字词语答题。
11.《章阿端》中河南卫辉府的戚生,年轻含蓄大度,有胆量,敢说敢当。当时一个大户人家有巨宅,因为白天见鬼,家里人相继死去,愿意把宅子贱价卖掉。戚生贪图价廉,便买过来住了。在家人连续出事后,戚生盛气之下抱了被褥,独自躺到荒亭中行动,可见此人胆大。
《婴宁》中的主人公,是狐狸和人所生的女儿,被托付给鬼母抚养。她长承山村雨露,娇憨天真,不拘礼法,一笑生神。婴宁十六岁时,因上元节外出踏青,引来了对她一见钟情的姨表兄王子服,王子服对婴宁一见钟情,不拘礼法,只讲真情,带着她一块回到王家并成婚。由于恶作剧般设局害死觊觎她美色的西邻之子,引起了官司而受到婆母训斥,婴宁发誓不再笑了。
《白秋练》中白秋练是比较罕见的白鱀豚精,慕蟾宫则是一位少年书生,其父是一商人,雇船往返于燕楚之间。夜里闲得无聊,慕蟾宫就对着月亮吟诗,吟者无心听者有意,船舷外的美人鱼白秋练竟暗恋上慕公子,以致相思成疾。真是一片痴心。
故答案为:①胆气是书生赢得爱情的人格魅力之一。如《章阿端》中的戚生曾身居荒斋而不惧,敢于与鬼打交道。作者把他的活动时空设置于夜晚的荒僻之地,又特别强调了他是单独行动,以烘托出他的胆识。
②所谓的“真” 就是不拘礼法、反对虚伪和矫饰的人之本心。《婴宁》中的王子服在发现游女群中“容华绝代”的婴宁时,更是“目灼灼似贼”般“注目不移”。狂生如此言行似乎超越礼法,但实为爱美悦色的“真”性情。不仅挑战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世俗婚姻,也反讽了虚伪作态的偷香窃玉之举,故而并未给人以轻浮之感。
③他们靠痴心赢得爱情,又靠痴心维持爱情。《白秋练》中的慕生曾为其所爱身染重疾。正是这种如饥似渴、孤注一掷的痴心感动了对方,才让他好梦成真。
12.掌握《聊斋志异》的故事,选择一个人分析即可。
《细侯》写名妓与书生情投意合,怎奈被人使计分手,得知事情真相后,她怒杀孩子,投奔情郎,表突出她漠视亲情,一心追求幸福的性格特点。
《黄英》讲述顺天府的马子才最爱菊花,在南京结识了陶氏姐弟,陶三郎和姐姐陶黄英都是治菊高手,但陶三郎卖菊为生,后来马妻病故,子才与黄英结合。突出黄英精明能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爱菊也善于培植菊的特点。
故答案为:黄英作为菊花妖,黄英精明能干,讲究实际,既酷爱菊花,也善于培植菊花。她种菊、育菊不同于自命清高、单纯为了欣赏的马生,而是自种自卖,“卖菊亦足谋生”。她自食其力,贩花为业,认为“人固不可苛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黄英既擅长经营,又富于美的情趣,雅善谈,能纫绩。作为现实生活中女性菊农菊商的形象写照,她的身上也寄寓了作者的美学理想。
13.【答案】(1)③④
(2)示例:读红色名著,学长征精神。
(3)示例一:井冈山,革命摇篮,我们在这里体会星星之火的无穷力量。
示例二:遵义,转折之城,我们在这里探寻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
示例三:延安,革命圣地,我们在这里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伟大
精神。
【知识点】主题活动;语言生动;语言得体;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①不适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展现了旷达的胸怀;
②不适合,“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表现的是勤奋的主题;
③适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此句表现的爱国情怀;
④适合,这是艾青的诗句,表达的是对家乡、对祖国的爱;
⑤不适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故选:③④。
(2)本题考查拟写演讲标题。此题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概括,标题尽可能有激情,吸引听众。由“《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我们将以这一精神鞭策自己,磨砺自己,让自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新长征人”可拟写标题为:读红色名著,学长征精神。
(3)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语。此题可任选一处景点,结合该景点的革命事迹,仿照示例进行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 (1)、 ③④ (2)、 示例:读红色名著,学长征精神。 (3)、 示例一:井冈山,革命摇篮,我们在这里体会星星之火的无穷力量。
示例二:遵义,转折之城,我们在这里探寻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
示例三:延安,革命圣地,我们在这里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伟大
精神。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拟写演讲标题。其实就是对演讲压缩,从材料的导语中提取关键信息点,抓住关键词,同时演讲的标题要求简明、连贯、准确,吸引听众,要在提取信息、抓关键词的基础上组合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3)、 此题考查学生写推荐语的能力。对于所推荐的对象,需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写出真正符合推荐对象的推荐语。写推荐语之前必须明确推荐的目的、推荐的理由。
14.【答案】原诗句更真实,更接近于生活,易于理解。比如现在的“床”指的是一种座具,易让人误解为睡觉的床,而“牀”虽然难识,但是不会误解其意;“看月光”与座具相照应,而“山月”能更真实地表现作者所处的地点。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牀”同“床”,是供人睡卧的家具。相比“床”,“牀”虽然字体繁复,但是一看就知道字词含义,不会让人产生误解。山月,强调此刻诗人在山上,看到山上的明月。所以原句更好一点。
故答案为:原诗句更真实,更接近于生活,易于理解。比如现在的“床”指的是一种座具,易让人误解为睡觉的床,而“牀”虽然难识,但是不会误解其意;“看月光”与座具相照应,而“山月”能更真实地表现作者所处的地点。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句对比分析。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如情感词、评价句、意象、地点词等,分析原诗句比现诗句好的点是什么,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
好像地上泛起一层银霜。
抬头看天窗外一轮明月,
低头思念我远方的家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