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训练(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训练(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5 16:36:00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训练(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2023九上·龙川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成功举办,其煞费苦心的筹备可谓令人瞩目,广受zàn yù。它通过四个亮点的展现,真正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首先是良渚文化的展示,这是中华文明的最早qǐ yuán之地。据实证,良渚文化已经有约5000年左右的历史,堪称中华文明的老祖宗。其次是南宋文化的讲述。南宋文化温文尔雅,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南宋文化的讲述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使得整个开幕式更加摇曳多姿。第三个亮点是“绿水青山”的大合唱。体育场的入口和出口被装修成万家灯火的模样,简直是一种神来之笔!这让我想起了今年年初在骊山上看到的“繁星点缀”,其实都是演出用的灯光。除了视觉效果,这段表演还让人身临其境,当时观看的震撼与感动是bù yán ér yù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zàn yù    qǐ yuán    bù yán ér yù   
2.语段中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煞费苦心 B.展示 C.温文尔雅 D.装修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案】1.赞誉;起源;不言而喻
2.D
3.据实证,良渚文化已经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堪称中华文明的老祖宗。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
第(1)小题这次的试题涉及了汉字与拼音的匹配,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汉字及其拼音的掌握情况。既包含了常见的汉字如“赞誉”和“起源”,也包含了一些成语如“不言而喻”,这能够全面考察学生对汉字和拼音的掌握程度。答题时需注意字形的书写,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词义字形。
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用法的理解和语境把握的能力。在解答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结合语段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回答时需要识别出语段中不恰当的词语使用。在这个例子中,学生需要识别出“装修”一词在描述体育场入口和出口设计时不恰当的使用。正确的解答应该指出,“装修”一词通常用于房屋或建筑物的内部或外部修缮和装饰,而不太适合用于描述大型公共场所如体育场的布置或设计。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掌握词语的正确含义和常见用法,并能够根据语段的具体语境判断词语使用的恰当性。同时,学生还需要注意语境的细微差别,避免使用不恰当或误解的词语。
第(3)小题考查学生掌握如何识别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中使用了“约5000年左右”,这是不必要的,因为“约”和“左右”都是用来表示大致数值的词语,使用其中一个即可。修改后的句子去掉了冗余的词语,并且更准确地表达了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样的修改有助于提升句子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使读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中的位置。在解答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用词和语法,以确保修改后的句子更加准确、清晰和易于理解。
1.“赞誉”(易错字“誉”);
起源(注意字义,容易写成“启源”);
不言而喻(意思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喻”的意思是“明白”)
2.A:煞费苦心 - 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某人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思。
B:展示 - 这个词的含义是展现、显示,通常用于描述将某物或某种能力呈现出来供人观看或了解。
C:温文尔雅 - 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温和、文雅,有教养。
D:装修 - 这个词的含义是对房屋或建筑进行室内设计和装饰。
这里是描述的是为了筹备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而付出的努力,那么“煞费苦心”和“展示”都是恰当的。而“温文尔雅”用于描述人的言谈举止,这里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也是正确的,然而,“装修”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下就显得不太恰当,因为装修是对房屋进行整体的修正和改造,涉及的是房屋的结构和基础设施,而这里是对入口和出口的美化活动,用“装饰”更合适。
3.原句中“约5000年左右”存在语病,因为“约”和“左右”都表示大约的意思,所以这里存在重复。删除其中一个即可。
4.(第二课 《周总理,你在哪里》随课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
(2)大地轰鸣:“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3)海浪声声:“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   ……”
(4)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
【答案】(1)你在哪里呵;你的人民想念你
(2)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3)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4)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穗”的书写)
故答案为:
(1)你在哪里呵 你的人民想念你;
(2)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3)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4)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多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5.(3 短诗五首)阅读卞之琳的《断章》一诗,完成小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第一,二句诗中的“你”有哪两个身份?其抽象意义是什么?
(2)本诗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简要说说。
【答案】(1)诗中的“你”首先是个“看风景人”,然后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其抽象意义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
(2)本诗蕴含的道理是: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体会现代诗歌意境;体会现代诗歌意象;断章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从诗歌第一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可以看出,诗的“你”是“看风景的人”,但从诗歌第二句“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可以看出,诗中的“你”又成了 “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其实生活也确实如此,我们关注着别人,看世间的纷纷扰扰,其实别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这里的“你”的抽象意义是泛指任何人。
(2)联系生活思考,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和别人,和世间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都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一个人能超然物外,就像这首诗说的世间万物是你的风景,但殊不知你也是别人的风景,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受到别人的关注,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故答案为:(1) 诗中的“你”首先是个“看风景人”,然后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其抽象意义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
(2) 本诗蕴含的道理是: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分析诗中的意象进而理解诗的意境。
(2)本题考查探究诗歌蕴含的道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诗歌蕴含的道理。
二、阅读理解
(2023九上·成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为州,当东南之水会①,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②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③,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高甍巨桷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庐陵欧阳修记。
(文章有删改)
【注】①水会:水路交通的枢纽。②职事:这里指公事。③的历:花开晶莹艳丽的样子。④高甍巨桷:高高的房脊,巨大的椽木。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
A.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 故:因此
B.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 植:栽种
C.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书:书信
D.是皆可嘉也 嘉:赞美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
②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8.真州东园,因欧阳修的《真州东园记》而闻名天下。那么,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C
7.①子春因为有公事来到京城,将他们所建的东园画成图卷带给我看。或:子春因为有公事来到京师,画了他们所建的东园的图并带给我看。
②怎能不对这园子万分眷恋呢?如果不为这东园写篇记文,那么后来的人谁会知道这是从我们三人开始(修建游玩)的呢?或:怎么会不留恋这园子呢?不为它写篇文章,往后谁会知道这是我们三人开头(修建游玩)的呢?
8.①应子春之邀。在子春的请求下,勾勒出东园的布局、美景,让更多人知道东园。②赞赏三人爱民的为政理念.三人勤政爱民,使百姓安居乐业,深得作者赞赏(或:三人的为政理念与作者相吻合.子春三人通力合作,使真州一带富足安适,这和作者的治民理想相吻合)。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附参考译文】
真州作为一个州郡,位置正处于东南水运交通的枢纽地带,因此成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的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担任发运使的时候,恰好是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担任那里的判官。三个人为他们能够在一起当职而高兴,因而他们趁着空闲的日子,寻找到真州废弃的监军营地,并加以修筑成为东园,从此他们每天都去那里游赏.
这年秋季的八月,子春因为有公事来到京城,将他们所建的东园画成图卷带给我看,并对我说:“这个东园宽有百亩,有流水横在它的前面,清池浸润在它的右面,高台建在它的北面。台上,我们筑起了可供登高望远的拂云亭:池边,我们建起了可供俯视清波的澄虚阁;水中,我们造起了可浮波逐浪的画舫。园中空地筑起清宴堂,后因则开辟了一个习射娱宾的园圃。满池荷花晶莹艳丽,幽兰白芷芬芳扑鼻,还有佳花美木栽种成行,浓荫交织;这里屋脊高耸,椽木粗大,水光日影上下摇动,厅堂宽敞幽静,回声悠长,清风习习,每当遇到天气晴朗,或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真州的文士美女便来到这里游赏,他们弹琴吹笛,尽情吟诵欢唱。这图里所画的只是全部景物的十分之一二罢了。凡是画工画不出来的东西,我也就无法叙述了。请您为我们写出个大概的情形来吧。
子春接着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冲。四面八方的宾客来往不绝,都可以和我们在这里共同游乐,岂只是我们三个人独自享受其中呢?然而池水楼台因日益修葺而更新,花草树木因日益增加才繁茂多姿,四面八方的人士没有一天不来观赏的,可是我们三人总有一天都要离去的,怎能不对这园子万分眷恋呢?如果不为这东园写篇记文,那么后来的人谁会知道这是从我们三人开始(修建游玩)的呢?
我认为这三个人才能足以互相辅助成就大事,对他们所负职责又能同心协力,懂得政事的轻重缓急,使上上下下都供应半足,东南六路的百姓也没有辛苦愁怨的叹息之声;然后才在空闲时间休息,又能和四方的贤士大夫在园中共同游乐。这都是值得称赞的事,于是我为他们写下这篇文章。
庐陵欧阳修记。
6.ABD.正确。
C.有误,书:书写。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走,来到。句意为: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给我看。②中重点词语有:岂,难道,是,这。句意为: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 不为此事写篇文章,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修建的呢
故答案为:①子春因为有公事来到京城,将他们所建的东园画成图卷带给我看。或:子春因为有公事来到京师,画了他们所建的东园的图并带给我看。②怎能不对这园子万分眷恋呢?如果不为这东园写篇记文,那么后来的人谁会知道这是从我们三人开始(修建游玩)的呢?或:怎么会不留恋这园子呢?不为它写篇文章,往后谁会知道这是我们三人开头(修建游玩)的呢?
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的意思“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得益,而且又在工作上协调配合知道应该先做什么,(指关心国计民生)后做什么(指修建园林),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这都是值得嘉扬的啊!于是为他们写下了这篇文章”,可知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是嘉扬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和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君三人,才能道德可以互相得益,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
故答案为:应子春之邀。在子春的请求下,勾勒出东园的布局、美景,让更多人知道东园。②赞赏三人爱民的为政理念.三人勤政爱民,使百姓安居乐业,深得作者赞赏(或:三人的为政理念与作者相吻合.子春三人通力合作,使真州一带富足安适,这和作者的治民理想相吻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棠花祭①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
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
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
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已经过去了,这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
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有人说,落花比开花更好看。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
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战斗。
曾记否?遥想当年,我们之间经过鸿雁传书,我们之间的鸿雁飞过欧亚大陆,越过了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感谢绿衣使者把书信送到我们的手里。
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那时我们都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
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革命的前进,建设的发展,将是无限光明的、美好的。一百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我们无数的英雄儿女和爱国革命志士,他们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地山河。无数的战士倒下了,我们这些幸存者,为继承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双肩上的任务很重很重。
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
每当我遥想过去,浮想联翩,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去,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我现在老了,但是我要人老心红,志更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努力为人民服务。同志、战友、伴侣,听了这些你会含笑九泉的。
我写的这一篇,既不是诗,又不是散文,就作为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吧。
邓颖超
一九八八年四月
注释: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此文为其妻所作。
9.海棠花在文中有特殊的意义,结合全文内容,理解题目“海棠花祭”的含义。
10.本文回忆了“我”与周总理之间的哪些事?请概括。(至少答三点)
1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①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②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
12.相爱如花,相待以诚。有人说这篇祭文既有相濡以沫的伴侣情,更有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9.一方面是关于西花厅海棠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是作者借海棠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10.我们一起散步,并肩赏海棠花;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我”因为总理看不到今年的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有一次,突然接到总理送的明信片,里面写了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鼓励我们一起战斗;我们的几十年的爱恋与战斗的生活。
11.①用第三人称是对总理去世、总理离开我们的直观的叙述。
②用第二人称,表达“我”对总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好像在和总理对话,表达对总理不会再回来的难过、遗憾之情。
12.如从句子“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既有相濡以沫的伴侣情,更有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9.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总理和“我”所住的院落种了海棠,这海棠是总理最爱的花,总理去世后,“我”仍然居住在这里。总理在海棠树下和“我”散步,YI 同赏花,这海棠树下有“我”的总理的许多美好回忆,因此,用“海棠花祭”作文文章的题目,但表明这篇文章是写关于西花厅海棠(花)的。海棠树还在,海棠树还年年开花,但是当年一同看花的人已经不在了,作者借写海棠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一方面是关于西花厅海棠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是作者借海棠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10.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结合第五段句子“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第六段句子“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可知:我们一起散步,并肩赏海棠花。
结合第八段句子“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可知: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我” 因为总理看不到今年的花,特意剪了一枝, 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结合第十二段句子“有一次, 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 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可知:有一-次,突然接到总理送的明信片,里面写了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鼓励我们一起战斗。
结合第十五段句子“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结成这样-种战友的、 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可知:我们的几十年的爱恋与战斗的生活。
故答案为:我们一起散步,并肩赏海棠花;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我”因为总理看不到今年的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有一次,突然接到总理送的明信片,里面写了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鼓励我们一起战斗;我们的几十年的爱恋与战斗的生活。
11.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文章的开头就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这里用一种平常的语气告诉我们,总理已经离开“我”十二年了。虽然有深深的情感,但还是较内敛,直接陈述总理离开的事实。
②海棠花依旧开放,可是赏花的人已经不在,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念。虽然总理已离开,但是我们看见花开,就仿佛觉得“你仍在我们中间”,这里用第二二人称,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表达“我们”对总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好像在和总理对话,表达对总理不会再回来的难过、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①用第三人称是对总理去世、总理离开我们的直观的叙述。
②用第二人称,表达“我”对总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好像在和总理对话,表达对总理不会再回来的难过、遗憾之情。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具体句子,从“伴侣情,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的角度思考。如从第十一段句子“曾记否 遥想当年,我们之间经过鸿雁传书,我们之间的鸿雁”飞过欧亚大陆,越过了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感谢绿衣使者把书信送到我们的手里”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之间是相濡以沫的伴侣情。
如从第十二段句子“有一次, 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那时我们都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之间是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
故答案为:如从句子“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既有相濡以沫的伴侣情,更有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
13.(2020九上·沈丘期末)名著阅读。
(1)鲁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妨害白话文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   ,郭巨埋儿,    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   。
(2)《藤野先生》中记叙了我和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情(至少写出两件) 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答案】(1)卧冰求鲤;老莱娱亲;虚伪与残酷
(2)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解剖;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2)《藤野先生》中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修订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询问裹足等。可知藤野先生是个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使作者终身难以忘怀。
故答案为:⑴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虚伪与残酷
⑵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解剖;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名著常识的识记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名著,掌握名著的作者、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三、语言综合运用
14.(2周总理你在哪里课课练)读下面两则关于周总理的小故事,假设你是周总理,你会怎样巧妙回答呢?
(1)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   ”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   ”
【答案】(1)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2)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知识点】创新题型;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要在“马路”这两个字身上做文章,可由“马路”联想到中国共产党说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道路,这样就能成功地反驳了外国记者。合理即可。ww(2)周恩来总理的回答,既要能维护国家尊严,而且要巧妙,自然。可以把“低着头走路”和“走上坡路”联系起来,把“抬着头走路”和“走下坡路”联系起来。意对即可。
【点评】考查语言表达。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应考的需要,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15.读《醉翁亭记》,让我们对欧阳修的品质与修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为欧阳修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颁奖词。
示例:苏轼: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开创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作,苏轼的贡献是无穷的,是伟大的!
【答案】【示例】欧阳修:他用笔记叙与民同乐的经历,他用心灵描绘和谐的图画,他用旷达书写潇洒的人生。困难在他面前,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字,潮水一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用一生,谱出一曲旷达、悠远的壮歌。
【知识点】醉翁亭记;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示例有写人物具体的精神品质和伟大成就。
《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可以写欧阳修书写与民同乐的经历,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妙,体验生活的乐趣。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他大笑而去,游览山水,与民同游,排遣心中抑郁。他用一生,绘出一曲悠闲、自在的画面。言之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欧阳修:他用笔记叙与民同乐的经历,他用心灵描绘和谐的图画,他用旷达书写潇洒的人生。困难在他面前,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字,潮水一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用一生,谱出一曲旷达、悠远的壮歌。
【点评】本题考查写颁奖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醉翁亭记》的内容与主旨展开描写,写清楚人物具体事件及表现的精神品质,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100字左右即可。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训练(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2023九上·龙川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成功举办,其煞费苦心的筹备可谓令人瞩目,广受zàn yù。它通过四个亮点的展现,真正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首先是良渚文化的展示,这是中华文明的最早qǐ yuán之地。据实证,良渚文化已经有约5000年左右的历史,堪称中华文明的老祖宗。其次是南宋文化的讲述。南宋文化温文尔雅,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南宋文化的讲述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使得整个开幕式更加摇曳多姿。第三个亮点是“绿水青山”的大合唱。体育场的入口和出口被装修成万家灯火的模样,简直是一种神来之笔!这让我想起了今年年初在骊山上看到的“繁星点缀”,其实都是演出用的灯光。除了视觉效果,这段表演还让人身临其境,当时观看的震撼与感动是bù yán ér yù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zàn yù    qǐ yuán    bù yán ér yù   
2.语段中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煞费苦心 B.展示 C.温文尔雅 D.装修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4.(第二课 《周总理,你在哪里》随课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
(2)大地轰鸣:“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3)海浪声声:“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   ……”
(4)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
5.(3 短诗五首)阅读卞之琳的《断章》一诗,完成小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第一,二句诗中的“你”有哪两个身份?其抽象意义是什么?
(2)本诗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简要说说。
二、阅读理解
(2023九上·成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为州,当东南之水会①,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②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③,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高甍巨桷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庐陵欧阳修记。
(文章有删改)
【注】①水会:水路交通的枢纽。②职事:这里指公事。③的历:花开晶莹艳丽的样子。④高甍巨桷:高高的房脊,巨大的椽木。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
A.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 故:因此
B.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 植:栽种
C.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书:书信
D.是皆可嘉也 嘉:赞美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
②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8.真州东园,因欧阳修的《真州东园记》而闻名天下。那么,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棠花祭①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
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
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
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已经过去了,这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
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有人说,落花比开花更好看。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
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战斗。
曾记否?遥想当年,我们之间经过鸿雁传书,我们之间的鸿雁飞过欧亚大陆,越过了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感谢绿衣使者把书信送到我们的手里。
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那时我们都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
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革命的前进,建设的发展,将是无限光明的、美好的。一百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我们无数的英雄儿女和爱国革命志士,他们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地山河。无数的战士倒下了,我们这些幸存者,为继承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双肩上的任务很重很重。
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
每当我遥想过去,浮想联翩,好像又回到我们的青年时代,并肩战斗的生活中去,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我现在老了,但是我要人老心红,志更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努力为人民服务。同志、战友、伴侣,听了这些你会含笑九泉的。
我写的这一篇,既不是诗,又不是散文,就作为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吧。
邓颖超
一九八八年四月
注释:①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此文为其妻所作。
9.海棠花在文中有特殊的意义,结合全文内容,理解题目“海棠花祭”的含义。
10.本文回忆了“我”与周总理之间的哪些事?请概括。(至少答三点)
1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①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②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
12.相爱如花,相待以诚。有人说这篇祭文既有相濡以沫的伴侣情,更有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3.(2020九上·沈丘期末)名著阅读。
(1)鲁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妨害白话文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   ,郭巨埋儿,    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   。
(2)《藤野先生》中记叙了我和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情(至少写出两件) 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三、语言综合运用
14.(2周总理你在哪里课课练)读下面两则关于周总理的小故事,假设你是周总理,你会怎样巧妙回答呢?
(1)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   ”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   ”
15.读《醉翁亭记》,让我们对欧阳修的品质与修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为欧阳修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颁奖词。
示例:苏轼: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开创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作,苏轼的贡献是无穷的,是伟大的!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赞誉;起源;不言而喻
2.D
3.据实证,良渚文化已经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堪称中华文明的老祖宗。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重复啰嗦
【解析】【点评】
第(1)小题这次的试题涉及了汉字与拼音的匹配,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汉字及其拼音的掌握情况。既包含了常见的汉字如“赞誉”和“起源”,也包含了一些成语如“不言而喻”,这能够全面考察学生对汉字和拼音的掌握程度。答题时需注意字形的书写,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词义字形。
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用法的理解和语境把握的能力。在解答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结合语段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回答时需要识别出语段中不恰当的词语使用。在这个例子中,学生需要识别出“装修”一词在描述体育场入口和出口设计时不恰当的使用。正确的解答应该指出,“装修”一词通常用于房屋或建筑物的内部或外部修缮和装饰,而不太适合用于描述大型公共场所如体育场的布置或设计。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掌握词语的正确含义和常见用法,并能够根据语段的具体语境判断词语使用的恰当性。同时,学生还需要注意语境的细微差别,避免使用不恰当或误解的词语。
第(3)小题考查学生掌握如何识别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中使用了“约5000年左右”,这是不必要的,因为“约”和“左右”都是用来表示大致数值的词语,使用其中一个即可。修改后的句子去掉了冗余的词语,并且更准确地表达了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样的修改有助于提升句子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使读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中的位置。在解答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用词和语法,以确保修改后的句子更加准确、清晰和易于理解。
1.“赞誉”(易错字“誉”);
起源(注意字义,容易写成“启源”);
不言而喻(意思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喻”的意思是“明白”)
2.A:煞费苦心 - 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某人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思。
B:展示 - 这个词的含义是展现、显示,通常用于描述将某物或某种能力呈现出来供人观看或了解。
C:温文尔雅 - 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温和、文雅,有教养。
D:装修 - 这个词的含义是对房屋或建筑进行室内设计和装饰。
这里是描述的是为了筹备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而付出的努力,那么“煞费苦心”和“展示”都是恰当的。而“温文尔雅”用于描述人的言谈举止,这里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也是正确的,然而,“装修”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下就显得不太恰当,因为装修是对房屋进行整体的修正和改造,涉及的是房屋的结构和基础设施,而这里是对入口和出口的美化活动,用“装饰”更合适。
3.原句中“约5000年左右”存在语病,因为“约”和“左右”都表示大约的意思,所以这里存在重复。删除其中一个即可。
4.【答案】(1)你在哪里呵;你的人民想念你
(2)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3)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4)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穗”的书写)
故答案为:
(1)你在哪里呵 你的人民想念你;
(2)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3)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4)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多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5.【答案】(1)诗中的“你”首先是个“看风景人”,然后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其抽象意义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
(2)本诗蕴含的道理是: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体会现代诗歌意境;体会现代诗歌意象;断章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从诗歌第一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可以看出,诗的“你”是“看风景的人”,但从诗歌第二句“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可以看出,诗中的“你”又成了 “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其实生活也确实如此,我们关注着别人,看世间的纷纷扰扰,其实别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这里的“你”的抽象意义是泛指任何人。
(2)联系生活思考,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和别人,和世间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都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一个人能超然物外,就像这首诗说的世间万物是你的风景,但殊不知你也是别人的风景,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受到别人的关注,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故答案为:(1) 诗中的“你”首先是个“看风景人”,然后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其抽象意义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
(2) 本诗蕴含的道理是: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分析诗中的意象进而理解诗的意境。
(2)本题考查探究诗歌蕴含的道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诗歌蕴含的道理。
【答案】6.C
7.①子春因为有公事来到京城,将他们所建的东园画成图卷带给我看。或:子春因为有公事来到京师,画了他们所建的东园的图并带给我看。
②怎能不对这园子万分眷恋呢?如果不为这东园写篇记文,那么后来的人谁会知道这是从我们三人开始(修建游玩)的呢?或:怎么会不留恋这园子呢?不为它写篇文章,往后谁会知道这是我们三人开头(修建游玩)的呢?
8.①应子春之邀。在子春的请求下,勾勒出东园的布局、美景,让更多人知道东园。②赞赏三人爱民的为政理念.三人勤政爱民,使百姓安居乐业,深得作者赞赏(或:三人的为政理念与作者相吻合.子春三人通力合作,使真州一带富足安适,这和作者的治民理想相吻合)。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附参考译文】
真州作为一个州郡,位置正处于东南水运交通的枢纽地带,因此成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的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担任发运使的时候,恰好是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担任那里的判官。三个人为他们能够在一起当职而高兴,因而他们趁着空闲的日子,寻找到真州废弃的监军营地,并加以修筑成为东园,从此他们每天都去那里游赏.
这年秋季的八月,子春因为有公事来到京城,将他们所建的东园画成图卷带给我看,并对我说:“这个东园宽有百亩,有流水横在它的前面,清池浸润在它的右面,高台建在它的北面。台上,我们筑起了可供登高望远的拂云亭:池边,我们建起了可供俯视清波的澄虚阁;水中,我们造起了可浮波逐浪的画舫。园中空地筑起清宴堂,后因则开辟了一个习射娱宾的园圃。满池荷花晶莹艳丽,幽兰白芷芬芳扑鼻,还有佳花美木栽种成行,浓荫交织;这里屋脊高耸,椽木粗大,水光日影上下摇动,厅堂宽敞幽静,回声悠长,清风习习,每当遇到天气晴朗,或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真州的文士美女便来到这里游赏,他们弹琴吹笛,尽情吟诵欢唱。这图里所画的只是全部景物的十分之一二罢了。凡是画工画不出来的东西,我也就无法叙述了。请您为我们写出个大概的情形来吧。
子春接着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冲。四面八方的宾客来往不绝,都可以和我们在这里共同游乐,岂只是我们三个人独自享受其中呢?然而池水楼台因日益修葺而更新,花草树木因日益增加才繁茂多姿,四面八方的人士没有一天不来观赏的,可是我们三人总有一天都要离去的,怎能不对这园子万分眷恋呢?如果不为这东园写篇记文,那么后来的人谁会知道这是从我们三人开始(修建游玩)的呢?
我认为这三个人才能足以互相辅助成就大事,对他们所负职责又能同心协力,懂得政事的轻重缓急,使上上下下都供应半足,东南六路的百姓也没有辛苦愁怨的叹息之声;然后才在空闲时间休息,又能和四方的贤士大夫在园中共同游乐。这都是值得称赞的事,于是我为他们写下这篇文章。
庐陵欧阳修记。
6.ABD.正确。
C.有误,书:书写。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走,来到。句意为: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给我看。②中重点词语有:岂,难道,是,这。句意为: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 不为此事写篇文章,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修建的呢
故答案为:①子春因为有公事来到京城,将他们所建的东园画成图卷带给我看。或:子春因为有公事来到京师,画了他们所建的东园的图并带给我看。②怎能不对这园子万分眷恋呢?如果不为这东园写篇记文,那么后来的人谁会知道这是从我们三人开始(修建游玩)的呢?或:怎么会不留恋这园子呢?不为它写篇文章,往后谁会知道这是我们三人开头(修建游玩)的呢?
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的意思“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得益,而且又在工作上协调配合知道应该先做什么,(指关心国计民生)后做什么(指修建园林),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这都是值得嘉扬的啊!于是为他们写下了这篇文章”,可知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是嘉扬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和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君三人,才能道德可以互相得益,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
故答案为:应子春之邀。在子春的请求下,勾勒出东园的布局、美景,让更多人知道东园。②赞赏三人爱民的为政理念.三人勤政爱民,使百姓安居乐业,深得作者赞赏(或:三人的为政理念与作者相吻合.子春三人通力合作,使真州一带富足安适,这和作者的治民理想相吻合)。
【答案】9.一方面是关于西花厅海棠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是作者借海棠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10.我们一起散步,并肩赏海棠花;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我”因为总理看不到今年的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有一次,突然接到总理送的明信片,里面写了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鼓励我们一起战斗;我们的几十年的爱恋与战斗的生活。
11.①用第三人称是对总理去世、总理离开我们的直观的叙述。
②用第二人称,表达“我”对总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好像在和总理对话,表达对总理不会再回来的难过、遗憾之情。
12.如从句子“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既有相濡以沫的伴侣情,更有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9.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总理和“我”所住的院落种了海棠,这海棠是总理最爱的花,总理去世后,“我”仍然居住在这里。总理在海棠树下和“我”散步,YI 同赏花,这海棠树下有“我”的总理的许多美好回忆,因此,用“海棠花祭”作文文章的题目,但表明这篇文章是写关于西花厅海棠(花)的。海棠树还在,海棠树还年年开花,但是当年一同看花的人已经不在了,作者借写海棠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 一方面是关于西花厅海棠美好的回忆,另一方面是作者借海棠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10.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结合第五段句子“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第六段句子“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可知:我们一起散步,并肩赏海棠花。
结合第八段句子“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可知: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我” 因为总理看不到今年的花,特意剪了一枝, 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结合第十二段句子“有一次, 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 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可知:有一-次,突然接到总理送的明信片,里面写了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鼓励我们一起战斗。
结合第十五段句子“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结成这样-种战友的、 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可知:我们的几十年的爱恋与战斗的生活。
故答案为:我们一起散步,并肩赏海棠花;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我”因为总理看不到今年的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有一次,突然接到总理送的明信片,里面写了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鼓励我们一起战斗;我们的几十年的爱恋与战斗的生活。
11.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文章的开头就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这里用一种平常的语气告诉我们,总理已经离开“我”十二年了。虽然有深深的情感,但还是较内敛,直接陈述总理离开的事实。
②海棠花依旧开放,可是赏花的人已经不在,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念。虽然总理已离开,但是我们看见花开,就仿佛觉得“你仍在我们中间”,这里用第二二人称,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表达“我们”对总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好像在和总理对话,表达对总理不会再回来的难过、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①用第三人称是对总理去世、总理离开我们的直观的叙述。
②用第二人称,表达“我”对总理的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好像在和总理对话,表达对总理不会再回来的难过、遗憾之情。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具体句子,从“伴侣情,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的角度思考。如从第十一段句子“曾记否 遥想当年,我们之间经过鸿雁传书,我们之间的鸿雁”飞过欧亚大陆,越过了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感谢绿衣使者把书信送到我们的手里”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之间是相濡以沫的伴侣情。
如从第十二段句子“有一次, 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那时我们都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之间是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
故答案为:如从句子“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可以看出邓颖超和总理既有相濡以沫的伴侣情,更有并肩战斗的同志、战友情。
13.【答案】(1)卧冰求鲤;老莱娱亲;虚伪与残酷
(2)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解剖;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2)《藤野先生》中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修订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询问裹足等。可知藤野先生是个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使作者终身难以忘怀。
故答案为:⑴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虚伪与残酷
⑵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解剖;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名著常识的识记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名著,掌握名著的作者、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14.【答案】(1)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2)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知识点】创新题型;语言得体;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要在“马路”这两个字身上做文章,可由“马路”联想到中国共产党说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道路,这样就能成功地反驳了外国记者。合理即可。ww(2)周恩来总理的回答,既要能维护国家尊严,而且要巧妙,自然。可以把“低着头走路”和“走上坡路”联系起来,把“抬着头走路”和“走下坡路”联系起来。意对即可。
【点评】考查语言表达。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应考的需要,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15.【答案】【示例】欧阳修:他用笔记叙与民同乐的经历,他用心灵描绘和谐的图画,他用旷达书写潇洒的人生。困难在他面前,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字,潮水一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用一生,谱出一曲旷达、悠远的壮歌。
【知识点】醉翁亭记;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示例有写人物具体的精神品质和伟大成就。
《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可以写欧阳修书写与民同乐的经历,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妙,体验生活的乐趣。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他大笑而去,游览山水,与民同游,排遣心中抑郁。他用一生,绘出一曲悠闲、自在的画面。言之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欧阳修:他用笔记叙与民同乐的经历,他用心灵描绘和谐的图画,他用旷达书写潇洒的人生。困难在他面前,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字,潮水一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用一生,谱出一曲旷达、悠远的壮歌。
【点评】本题考查写颁奖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醉翁亭记》的内容与主旨展开描写,写清楚人物具体事件及表现的精神品质,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100字左右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