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6 15:4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沁园春 · 长沙
第一单元
必修上册
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豪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奋进:“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无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
■■■■■■
品读诗词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分析诗词的情感,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 任”的历史责任感和青春情怀。
导入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两首词在外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句数相同,每句的字数相同。因为它们的 词牌相同。
知人论世识体,阅读铺垫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 书法家。
> 1913—1918 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 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起谈古 论今,抒发壮志。
作者介绍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
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 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以湖南 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 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作者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
发展,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 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国共两 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广东革命政府已经在广 州正式成立。是年秋天,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 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 洲,触景生情,写就了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了解背景
概念 诗歌的一种。兴于隋唐,盛于宋,句式长短不齐,也称“长 短句”。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跟乐府诗 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也称“诗余”。
分类 字数 小令58、中调59-90、长调91+
风格 豪放派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代表词 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代表词人有李 清照、柳永等
片数 单调、双调(上下片)、三叠、四叠
认识体裁

特点
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牌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念奴娇”“菩 萨蛮”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不同的词牌,其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均有不同的 规定。作者按照格式去作词,称为“填词”。词牌起初 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如 本课,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认识体裁 词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 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 后来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咏 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 沙, 是这首词的题目,点明地点和写作 内容。
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听名家诵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注字音与节奏,体会诵读中 的情感变化。
3.放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感情基 调又是怎样的呢
诵读诗歌
测园春 · 长沙
作 者 毛泽东
朗诵方 明 康 辉
荧屏内外话主播
百舸(gě) 怅(chàng)
寥廓(liáo kuò)
浪遏(è) 挥斥方遒(qiú)
峥嵘(zhēn g róng)
字音字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 /万山/ 红遍,层林/
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 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 斥 /方遒。指点/江山, 激 扬 /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 击水,浪遏 /飞 舟
诵读诗歌
加粗字:重音强调
/句内停顿
语速较快
初读思考
1.以诗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主体,找出体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答案:立、看、怅、问、携、忆、记
3.全词共描写了四幅图景(上下阕各两幅),请为每幅图景拟一个名字。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3.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上阙 主要写景。侧重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下 阙 主要抒情。侧重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5.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
词(诗眼)。
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看 忆
研读上阕,品读意象
文本研读
1.诵读上阙,思考上阙可分几层,各层主要内容是什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交代时间、地点、特定环境。
这一层主要展现色彩艳丽 的南国秋景图。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主要是作者的思考。
万一山之多 争——争先恐后之热闹
遍—红之广 击—飞之矫健
层—林之密 翔—游之轻快
尽—染之透 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 漫—水之盛的生命力
透—水之清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炼字,也就是分析 精准词的表达效 果。
静景描写中,我 们要关注形容词 和副词。
动景描写中我们 往往要关注动词。
2.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 茎须”,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文本研读
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竞 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 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诗人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这一 问题的追问,表现诗人的胸怀抱负与责任担当。
文本研读
3.思考词人为什么“怅” 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怅 问
文本研读
4.思考词人为什么“怅” 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表层意思:
面对万事万物如此情景,我不禁陷入深远思索和无限感慨,向 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是谁主宰着这些事物的盛衰消长呢
深层内涵:
社会环境波起云涌,谁能持起革命领导权,主宰国家命运、掌 握民族前途呢 表达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文本研读
5.鉴赏上阙中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角度。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
江中
天空
水底
静景 动景
由远而近由上而下动静交错

山 上
上阙通过写景抒情描
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 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抒写 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 怀和豪情壮志。提出了苍 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 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上阙小结
1.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 序。比较诗歌的表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述有什 么不同 哪一个更好 有什么作用
答案:在一个寒冷的清秋佳日,“我”独自一人站在橘
子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作用:(1)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
(2)作者独立寒秋,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描 摹了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 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意象 意象特点
画面特点
山 山多,红得范围广
阔大无垠,无比壮美
林 ①树林层层叠叠,被染得程度深
江 ②江水满溢、碧绿、清澈
舸 ③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
鹰 ④迅捷、矫健、有力
鱼 ⑤轻盈畅快、欢愉自在
2.上阕主要描绘了“湘江秋景图”,画面壮美,极具艺术魅力,试从
意象、观察角度、炼字、情景交融等角度赏析。
(1)请根据上阕中的意象及画面特点,分析意象特点,填写下面的表格。
写景语句 观察角度
写景分析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①近观
②近景、动景
鹰击长空 ③仰视
④高景、动景
鱼翔浅底 ⑤俯视
⑥低景、动景
(2)观察角度变化:上阕中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这眼前大 好图景的 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
词句 精彩用字
表达效果
万山红遍 ①万、遍
②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遍——红之广,
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
层林尽染 ③层、染
④层——写出了林之密;染——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
景红色之深
漫江碧透 ⑤漫、透
⑥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江水的碧
绿清澈之状
百舸争流 ⑦百、争
⑧百——形容船只之多;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
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⑨ 击
⑩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
鱼翔浅底 翔
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
(3)炼字:“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中,用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情景交融: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且写的全是“大景”“大情”。
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词人眼中的山并不是一座座具体的山,而是数量足够 多的“群山”,词人的视觉空间迅速变得长远起来,远到看不见的山外山。这里的“万山” 不只是数量,更是空间,是词人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而“尽染”也不只 是红的程度,还是红的范围,是对革命之火耀遍大地的展望。从开篇的仅占一席之地的
“我”,到约十七公顷的橘子洲,再到千百万平方公里的神州,词人的视觉和心灵空间正 迅速扩展。“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再次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大空间”的场面。“漫江”
即“满江”,在视线内,也在视线外。“百舸”,不只是形容船只数量多,也描画了一幅船 只绵延不绝、争先恐后的画面,澎湃豪雄之气立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前面所有的 文字都在彰显空间的“面”的广大,这里则是“上天入水”,从高度上进行了扩展。同样,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万类”,也不单指数量,还具有空间意义。宇宙如此高远寥廓,旷 远迷茫的大地啊,谁才是它的主宰呢 一句灵魂之问便脱口而出,群山回荡、长空回音。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远眺
近观
万类霜 天 竞 自 由
静 景 动 景
远景
近景
高景 低景
鹰击长空——仰视
鱼翔浅底—俯瞰
湘江秋景图

答案 万物的兴衰谁来主宰 ——大自然。这是明知
故问。可是这片大好河山,这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又在 哪里呢 作为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诗人面对生机勃 勃的自然美景,联想起这个国家的现状,不仅开始忧 思民族的命运,于是惆怅感慨,发出了“谁主沉浮” 的疑问。
3.有人说,作者这里是明知故问,实则另有所指,你同意吗 如有
未尽之言,你认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研读下阕,品读青春形象
1.这两句在此有何作用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答 案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写眼前景转入回忆。
峥嵘岁月,是不平凡的革命岁月。诗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工作时,曾与蔡和森、
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 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
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伐,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急流勇进,敢为中流砥柱
2.品读下阕中“忆”领起的八句词,据此分析“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 的形象特点 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赏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1)这一句表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当年,作者曾和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 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 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 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 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 了他们的豪言壮语!
(2)“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 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 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 问题。形象地表达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中流击楫
东晋名将祖逖率兵北 伐,渡江于中流,敲打着 船桨(中流击楫)发下誓 言:“祖逖此去,若不能 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 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
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 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
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 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之后所向披靡,一连打了 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 池。本词中,“中流击水” 即是化用“中流击楫”典 故,表达诗人欲献身于革 命事业的雄心壮志。
3.在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的手迹中,下阕结尾句是“曾记否,向 中 流击水”,后来将尾句中的“向”改为“到”。“向”和“到”哪个 更好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到”比“向”好。
从内容上看,“到”有“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 “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是从江岸击水,并未到达江心,效果就差了。
从节奏感上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 等动词和谐一致;而“向”是介词,用在此处达不到这一效果。
从词人性格上看,“到”更能表现出英雄豪情。毛泽东一生在革命风雨中运筹帷幄, 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他的英雄豪情。
拓展阅读
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
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
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极目:放眼远望。
楚天: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 舒:舒展,开阔。
宽馀 (yú): 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风樯 (qiáng): 指帆船。樯,桅杆。
龟蛇:词中实指龟山、蛇山。
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
堑,沟壕。
总结全词,概括主旨
时间——① 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湘江边
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水——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动物——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结构导图 请在梳理全词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③万 类 霜天竞 自由
立 看 问
④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同 学
少 年
沁 园 春 · 长 沙
忆(答)
总 结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问 — — 谁 主 沉 浮 答 — — 同 学 少 年 !
战斗风貌 英雄气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中流击水(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 坚持到底)
下阕
沁 园 春 长 沙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瞰
景静
景 动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图
纵观全词,上阙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
—谁主沉浮;下阙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 神和远大理想。上阙由“立”到“看”再到“问”, 下阙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朱光 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 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 的文学。”作者诗词那精炼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 的意境,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 常深刻的印象。
青春 ( 寄语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风华正茂,思维 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 群体。希望我们青年人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发挥聪明才智,展示自身才华, 用青春谱写着壮美的华章。
活动六
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写出了特定的氛围(寒秋)、眼前的景物(湘江),还写出了欣赏秋景的立 足点(橘子洲头)和词人“独立”的高大形象。
B.“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瞰;景物有远景,有近景;有静 态色彩的描写,还有动态形象的描写。
“怅寥廓”抒发自己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蕴含着忧思和责任,两句都运用了 拟人手法。“谁主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 气概。
解析
“怅寥廓”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抱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有人读完《沁
园春 · 长沙》一词后感触良多,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该词内容把下联补充出来。
上联:忆峥嵘岁月,意气少年,昔日同来指点
下联:问寥廓霜天,苍茫大地,今朝谁主沉浮
解析
写对联要注意抓住对联的特点。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要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 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是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是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四是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