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红 烛
闻一多
趣味情景导学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听了这首诗的 朗诵,让我们一起 走近闻一多先生。
第四届夏青杯朗诵大赛颁奖晚会
社烛
作者:闻一多
朗诵:林达信
优酷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把握
整首诗歌的结构。
2.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重 点) 3.体会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难点)
预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 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现代爱国诗人, 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 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 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 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 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 当 日 下 午 ,即遭到国民 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
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 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 《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 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 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诗歌“三美”主张】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律的美;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讲 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 整齐。
2.文体知识
新月诗派: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 新月社的活动始于1923年的北京,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
秋、闻一多、陈源等,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本来不是专
门的文艺团体,开始时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为
新月俱乐部。1923年春成立新月社。最初开展戏剧活动,
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
《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他们中间有闻一多、徐志摩
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
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 或“格律诗派”。
新格律诗
新格律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又称现代格律诗。 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 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早在“五四文学革命” 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稍后,
陆志韦又提出“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的 主张。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表述 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要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押韵,每行诗的“音尺”(又称音步,英文feet的意译)数 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经过这样的倡导, 格律诗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50年代,林庚提出一种节奏 为上五下四的九言体的新诗建行设想。
3.背景介绍
1922年,闻一多赴美 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 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 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 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 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 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 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 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 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 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合影。(后排右起 第二人为闻一多)
《红烛》诗集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 过许多爱国诗篇。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由 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
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新奇,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 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同学们认真诵读,概括每一个小节的内容。
整体阅读感知
蜡烛与红烛——象征意义
“蜡炬”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 “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咏 叹 情 绪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闻一多笔下“红烛”意象的象征内涵和所寄情 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尤 其是每节诗歌的开头,诗人咏叹“红烛啊!”,这背后的情绪都不尽相 同,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或表情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 情绪。
咏 叹 情 绪
第一节:对红烛的赞颂; 第二节:对红烛的困惑; 第三节:对红烛的了悟; 第四节:对红烛的激励; 第五节:对红烛的感伤;
咏 叹 情 绪
第六节:对红烛的彻悟; 第七节:对红烛的慰藉; 第八节:对红烛的认同;
第九节: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
探究一:细读探究,梳理“红烛” 形象
探究二:认真研读,体会作者情感
问题导学探究
探究一:细读探究,梳理“红烛”形象
1. 荧荧红烛真赤诚,灼灼发光又发热。
2—3.红烛烧蜡成灰,放出光明。
4.红烛烧掉一个死寂、禁锢的世界。
5—8.红烛因为着急、为了创造光明才流泪。
9.赞颂红烛不计后果,只愿付出。
【思考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 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
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
“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思考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对全诗有什 么作用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 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
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 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 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 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
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
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 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 的神态。
【思考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
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 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 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 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 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 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 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 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 得的觉悟。
【思考4】阅读第四节,思考这一小节诗 人是对谁说的话
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 自励。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 的信念和理想。
【思考5】怎 样 理 解“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 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 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 “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 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
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 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 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 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 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 是一般颜色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③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仔细研读以上句子,体悟作者的情感。
探究二:认真研读,体会作者情感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这样”原是指示代词,这里相当于程度副词,用“这 样红”,暗示诗人凝视着红烛,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情感;也能 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 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 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 得流泪!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 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 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 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 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 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 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③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 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文本主旨
这首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 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
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 的写照。表达了诗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毫 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的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课堂归纳小结
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 死有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 一个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 感天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 人,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 人之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 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
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 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
当堂训练达标
阅读课文《红烛》,完成题目。
(1)下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 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 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 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 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 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 哀思之集中抒发。
【解析】选D。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
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2)诗歌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请 试作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语句以及情感的感悟概括能力。 这种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是先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抓住关 键词语,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前后文以及诗歌 的创作背景,加以解答。
【答案】诗歌中诗人情绪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 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 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 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 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 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 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极富感染力。
拓展链接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色 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指生命是没 有任何价值的,美好的生命要自己去绘画,去创造和 奋斗。
B.这首诗先说“绿”最后说“黑”,因为生命是从生 到死的过程,而诗句中绿和黑也正好对应这两个阶段。 C.生命有悲哀,但更有色彩,因而我们要更溺爱生命, 珍惜自己。
D.诗歌中,作者将绘画中的色彩引入诗歌,将抽象的 生命予以不同的色彩,从而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丰富 的联想与不尽的遐想。
【解析】选A。A 项,“生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错,
生命是无价的。
(2) 试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主旨的概括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 歌的内容,并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歌创作 的时代背景,综合作答。
【答案】诗歌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过程,劝诫人 们珍惜生命,勇于创造,关爱生命,珍视自我。
课后作业提升
七子之歌(节选)
闻一多
澳 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如何理解“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 灵魂”
答案:①“掳去”“肉体”指澳门被列强强占, 保管”“灵魂”是指澳门仍然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
②这句诗以澳门为视角,唱出了被掳走的酸楚 ,又弘扬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探讨:结合时代和自己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烛” 精神的理解。说说“红烛”精神对我们青年一代的启示。
“红烛”精神的内涵:
献身祖国,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
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 创造光明。
·
.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
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