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习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习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08:2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0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等国家多次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对此中国政府做出的有力回应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以大国的身份参加会议
D.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4.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实行了哪一外交方针(  )
年 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不结盟”
5.为了对抗国际奥委会,中国和印尼等国1962年倡议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得到部分亚非国家的响应。国际奥委会则宣布封杀新兴力量运动会,新运会最后仅举办了一届。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外交形势逐渐改观 B.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C.外交依然面临困境 D.处于完全孤立境地
6.1971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参加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的领导时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我们再不去就脱离群众了!”材料表明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重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缓和 B.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7.“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
A.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B.新中国挫败了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阴谋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实现
D.一个以互信、互利为宗旨的新型区域组织建立
8.在中日两国的某项文件中有这样的条目: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该文件内容(  )
A.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
B.使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C.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亚太地区关系的缓和
D.解决了中日间历史遗留问题
9.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 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 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10.《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的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
A.互相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B.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D.互利合作共赢的经济伙伴关系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据此可知,这次会议强调(  )
A.法治建设   B.司法独立
C.人人平等 D.人民民主
12.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作‘违法’,领导人说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其意在(  )
A.树立领导人的威信 B.强调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C.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D.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根据宪法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民法起草,至1956年12月完成民法草案。立法工作后因政治运动而中断。1962年,开始第二次民法起草。至1964年7月完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这次民法典起草,因1964年开始的“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
材料二 1979年,我国开始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3.10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答案】B
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答案】B
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等国家多次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对此中国政府做出的有力回应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以大国的身份参加会议
D.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A
4.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实行了哪一外交方针(  )
年 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不结盟”
【答案】A
5.为了对抗国际奥委会,中国和印尼等国1962年倡议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得到部分亚非国家的响应。国际奥委会则宣布封杀新兴力量运动会,新运会最后仅举办了一届。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外交形势逐渐改观 B.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C.外交依然面临困境 D.处于完全孤立境地
【答案】C
6.1971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参加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的领导时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我们再不去就脱离群众了!”材料表明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重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缓和 B.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答案】C
7.“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
A.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B.新中国挫败了美国制造的“两个中国”的阴谋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实现
D.一个以互信、互利为宗旨的新型区域组织建立
【答案】B
8.在中日两国的某项文件中有这样的条目: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该文件内容(  )
A.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
B.使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C.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亚太地区关系的缓和
D.解决了中日间历史遗留问题
【答案】C
9.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 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 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答案】D
10.《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的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
A.互相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B.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D.互利合作共赢的经济伙伴关系
【答案】B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据此可知,这次会议强调(  )
A.法治建设   B.司法独立
C.人人平等 D.人民民主
【答案】A
12.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作‘违法’,领导人说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其意在(  )
A.树立领导人的威信 B.强调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C.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D.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根据宪法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民法起草,至1956年12月完成民法草案。立法工作后因政治运动而中断。1962年,开始第二次民法起草。至1964年7月完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这次民法典起草,因1964年开始的“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
材料二 1979年,我国开始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参考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条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2)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民法典,201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法典制定进程加快,不断完善。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