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孔子认为,先王按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 按照利润和财产征收商税;“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有战事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则免除)……先王以为是。”据此可知,孔子( )
A.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
B.倡导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
C.意在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D.主张赋役征收应注重实际
2.中唐时期的官员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 )
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C.意图复兴传统儒学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
3.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
A.家国情怀 B.民本思想 C.革故鼎新 D.天人合一
4.北宋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得到发展。文学家强至以茶德喻人德,提出“茶品众所知,茶德予能剖。烹须清泠泉,性若不容垢”。强至的主张( )
A.引导了社会风尚 B.推动了茶的传播
C.反映了禁欲思想 D.折射了理学观点
5.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各持见解,著书立说,奔走游说,互相争辩,出现了“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的现象。这一现象所造成的局面( )
A.直接促成了各诸侯大国改革的成功
B.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全面奠定后世主流思想的发展基调
D.推动了传统文化体系最终形成
6.邹衍游历列国时:“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是因为他( )
A.追求天人合一及逍遥自由
B.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C.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D.强调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7.东汉前期,士大夫有理想化的情绪,恪守节操,“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但到东汉末年,拒绝出仕而选择留在田园,接受辟举再解职,或者当朝做官却保持一种对政事的疏离,这些都会给士大夫带来社会声望。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清议起到激浊扬清作用
B.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
C.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D.社会舆论影响士人地位
8.王夫之主张:“政之善者,期以利民;而其弊也,必至于厉民。”王夫之把“无利于国,无补于民”的执政称之为“稗政”,将“病国虐民”的残暴手段称为“苛政”。他还提出:“人也,即天也,天视自我民视者也。”王夫之的主张( )
A.突显了经世致用观念 B.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
C.论证了勤政的重要性 D.展示了社会治理途径
9.明中后期,除下层文人外,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人加入通俗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晚明时期,很多士大夫还将“三言二拍”等市民小说摆到了床前案头。这些士大夫的行为促进了( )
A.心学出现 B.科举发展 C.私家藏书 D.文化下移
10.春秋之前,史官负责对文字材料的归档及档案利用,具有封闭性。春秋晚期以后,封闭的史官制度开始动摇,士阶层迅速崛起,这些饱学之士利用档案典籍编写教材、著书立说、建立私学,使档案典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材料所述变化( )
A.重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铲除了周王朝统治的根基
D.形成了尊崇儒学的社会氛围
11.如表为战国后期《吕氏春秋》的言论观点。由此可知,《吕氏春秋》( )
篇章 观点
《有始览》 乱莫大于无天子
《孟秋纪》 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仲春纪》 兼容华夷,“殊俗异习皆服之”
A.主张和平解决诸侯国间纠纷
B.表达了创建大一统政权的呼声
C.强调尊重华夷间的文化差异
D.提出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诉求
12.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
A.以德治民 B.尊崇儒术 C.天人感应 D.人性本善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入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清王朝)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 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权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190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儒学家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列举邹容倡导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的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孔子认为,先王按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 按照利润和财产征收商税;“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有战事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则免除)……先王以为是。”据此可知,孔子( )
A.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
B.倡导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
C.意在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D.主张赋役征收应注重实际
【答案】D
2.中唐时期的官员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 )
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C.意图复兴传统儒学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
【答案】C
3.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
A.家国情怀 B.民本思想 C.革故鼎新 D.天人合一
【答案】B
4.北宋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得到发展。文学家强至以茶德喻人德,提出“茶品众所知,茶德予能剖。烹须清泠泉,性若不容垢”。强至的主张( )
A.引导了社会风尚 B.推动了茶的传播
C.反映了禁欲思想 D.折射了理学观点
【答案】D
5.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各持见解,著书立说,奔走游说,互相争辩,出现了“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的现象。这一现象所造成的局面( )
A.直接促成了各诸侯大国改革的成功
B.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C.全面奠定后世主流思想的发展基调
D.推动了传统文化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B
6.邹衍游历列国时:“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是因为他( )
A.追求天人合一及逍遥自由
B.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C.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D.强调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答案】C
7.东汉前期,士大夫有理想化的情绪,恪守节操,“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但到东汉末年,拒绝出仕而选择留在田园,接受辟举再解职,或者当朝做官却保持一种对政事的疏离,这些都会给士大夫带来社会声望。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清议起到激浊扬清作用
B.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
C.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D.社会舆论影响士人地位
【答案】C
8.王夫之主张:“政之善者,期以利民;而其弊也,必至于厉民。”王夫之把“无利于国,无补于民”的执政称之为“稗政”,将“病国虐民”的残暴手段称为“苛政”。他还提出:“人也,即天也,天视自我民视者也。”王夫之的主张( )
A.突显了经世致用观念 B.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
C.论证了勤政的重要性 D.展示了社会治理途径
【答案】B
9.明中后期,除下层文人外,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人加入通俗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晚明时期,很多士大夫还将“三言二拍”等市民小说摆到了床前案头。这些士大夫的行为促进了( )
A.心学出现 B.科举发展 C.私家藏书 D.文化下移
【答案】D
10.春秋之前,史官负责对文字材料的归档及档案利用,具有封闭性。春秋晚期以后,封闭的史官制度开始动摇,士阶层迅速崛起,这些饱学之士利用档案典籍编写教材、著书立说、建立私学,使档案典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材料所述变化( )
A.重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铲除了周王朝统治的根基
D.形成了尊崇儒学的社会氛围
【答案】B
11.如表为战国后期《吕氏春秋》的言论观点。由此可知,《吕氏春秋》( )
篇章 观点
《有始览》 乱莫大于无天子
《孟秋纪》 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仲春纪》 兼容华夷,“殊俗异习皆服之”
A.主张和平解决诸侯国间纠纷
B.表达了创建大一统政权的呼声
C.强调尊重华夷间的文化差异
D.提出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诉求
【答案】B
12.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
A.以德治民 B.尊崇儒术 C.天人感应 D.人性本善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入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清王朝)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 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权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190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儒学家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列举邹容倡导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的背景。
参考答案:(1)思想主张: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会因人而异;统治者应该利用、顺应客观规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祸乱国家。重要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2)态度:一方面,宋朝儒学家吸收并借鉴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另一方面,宋朝儒学家认为“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对此持批判态度。
(3)目的:推翻专制统治;寻求民族独立;提高国际地位;保障国民权利。背景:改良道路的受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