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课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课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08: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据1952年统计,我国沿海各省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钢铁80%在沿海,纺织70%在上海、天津、青岛三地。到1957年,先后建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东北、华北、山西、湖北、郑洛汴、陕西、甘肃和川南八大工业区。这说明“一五”计划的实施(  )
A.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加强了各产业分工协作
C.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D.得益于城市化加速发展
2.1956年4月,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张霖之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广大职工的任务,是逐步把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的、强大的机械工业。”这反映了当时国家(  )
A.对工业化建设事业的重视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
C.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心
D.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
3.1953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提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和方向,精简冗员,节约支出。还动员党政军民节约粮食,并使节约粮食成为社会中的良好风气。这些举措(  )
A.确保了新中国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B.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
C.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的经济恢复
D.彰显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4.为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关系,新中国提出了(  )
A.三条基本外交方针
B.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题
5.有评论说,“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这”是指(  )
A.“一边倒”方针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
6.1954年6月底,周恩来总理对印度和缅甸进行了访问,发表了中印、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宣布了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准则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个中国的原则 D.结伴而不结盟政策
7.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第17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19条第2款中还使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  )
A.为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
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确立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
B.具有“人大”的政治作用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9.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1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施
11.“五二年里搞土改,斗争地主和老财,分房分地分粮食,穷苦百姓笑开怀。”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新中国成立初(  )
A.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B.土地改革保障了农民利益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2.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在全国展开。天津郊区郭庄子青年妇女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小时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新式婚姻得到了推广
B.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较高
C.群众得到了普法教育
D.男女实现了社会地位平等
二、非选择题
13.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以下内容节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0月1日1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指示,辽东、辽西省开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秋冬两季,辽东省5 903个村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村干部,讨论决定当地的重大事宜。
1953年2月,金县一区八里村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金县友谊果树集体农庄”,由55户组成。
3月11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钢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19日,周恩来总理到鞍钢视察了8号高炉。
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这些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9.35亿元。
1956年1月,辽宁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同时,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全省原有10 928个行政村,改划为2 520个乡。
1956年2月底,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 910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包括小商贩)有60%左右实行公私合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据1952年统计,我国沿海各省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钢铁80%在沿海,纺织70%在上海、天津、青岛三地。到1957年,先后建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东北、华北、山西、湖北、郑洛汴、陕西、甘肃和川南八大工业区。这说明“一五”计划的实施(  )
A.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加强了各产业分工协作
C.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D.得益于城市化加速发展
【答案】C
2.1956年4月,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张霖之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广大职工的任务,是逐步把中国机械工业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的、强大的机械工业。”这反映了当时国家(  )
A.对工业化建设事业的重视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
C.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心
D.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
【答案】A
3.1953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提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和方向,精简冗员,节约支出。还动员党政军民节约粮食,并使节约粮食成为社会中的良好风气。这些举措(  )
A.确保了新中国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B.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
C.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的经济恢复
D.彰显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答案】A
4.为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关系,新中国提出了(  )
A.三条基本外交方针
B.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题
【答案】C
5.有评论说,“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这”是指(  )
A.“一边倒”方针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
【答案】C
6.1954年6月底,周恩来总理对印度和缅甸进行了访问,发表了中印、中缅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宣布了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准则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个中国的原则 D.结伴而不结盟政策
【答案】B
7.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第17条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第19条第2款中还使用了“人民司法机关”的概念。这些规定(  )
A.为协商民主奠定了基础
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确立了审判独立的原则
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答案】B
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
B.具有“人大”的政治作用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答案】B
9.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D
1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施
【答案】C
11.“五二年里搞土改,斗争地主和老财,分房分地分粮食,穷苦百姓笑开怀。”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新中国成立初(  )
A.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B.土地改革保障了农民利益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答案】B
12.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在全国展开。天津郊区郭庄子青年妇女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小时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新式婚姻得到了推广
B.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较高
C.群众得到了普法教育
D.男女实现了社会地位平等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以下内容节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0月1日1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指示,辽东、辽西省开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秋冬两季,辽东省5 903个村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村干部,讨论决定当地的重大事宜。
1953年2月,金县一区八里村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金县友谊果树集体农庄”,由55户组成。
3月11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钢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19日,周恩来总理到鞍钢视察了8号高炉。
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这些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9.35亿元。
1956年1月,辽宁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同时,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全省原有10 928个行政村,改划为2 520个乡。
1956年2月底,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 910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包括小商贩)有60%左右实行公私合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从材料类型看:地方志属于一手史料,对研究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有参考价值。
从材料内容看:(1)新中国成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可以用来说明农村基层行政建制变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2)金县第一个集体农庄;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全省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或生产关系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一五”计划(或工业化建设)。(3)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可以用来说明中苏关系友好(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及落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