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08:5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1961年冬季,湖南省将数百万亩冬闲田借给农民(大体每人可借三至五分)种植冬菜或冬种春收作物,收入全归社员,这一举措(  )
A.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B.有利于缓解农村中“左”的政策危害
C.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D.表明当时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毛泽东说:“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江泽民也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材料中两个“伟大的工程”的共同含义是,要求中国共产党(  )
A.永远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B.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
A.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
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的重要原则,它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缓和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对状态
B.使周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降低了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D.使周边国家能与中国和平交往
5.现代新儒家梁漱溟讲到:“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此论表明梁漱溟(  )
A.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
B.反击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C.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
D.其思想与“中体西用”大致相当
6.1964年8月,国务院出台规定: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格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该规定实质上(  )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系
B.有利于大城市经济的繁荣
C.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7.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8.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建立
9.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0.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11.如图所示的报纸刊行于(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9年
12.1958年,曾任公社书记的李丙炎说:“那时吹牛皮,我觉得是政治需要,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看不起我们,我们就得自己给自己壮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于是就放心地放起高产‘卫星’来。”据此可知,李丙炎认为“大放卫星”(  )
A.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C.有其特殊的历史现实背景
D.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材料二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二十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三 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
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梦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1961年冬季,湖南省将数百万亩冬闲田借给农民(大体每人可借三至五分)种植冬菜或冬种春收作物,收入全归社员,这一举措(  )
A.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B.有利于缓解农村中“左”的政策危害
C.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D.表明当时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2.毛泽东说:“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江泽民也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材料中两个“伟大的工程”的共同含义是,要求中国共产党(  )
A.永远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B.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案】B
3.“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
A.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
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答案】D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的重要原则,它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缓和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对状态
B.使周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降低了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D.使周边国家能与中国和平交往
【答案】C
5.现代新儒家梁漱溟讲到:“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此论表明梁漱溟(  )
A.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
B.反击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C.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
D.其思想与“中体西用”大致相当
【答案】C
6.1964年8月,国务院出台规定: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格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该规定实质上(  )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系
B.有利于大城市经济的繁荣
C.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答案】A
7.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答案】A
8.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建立
【答案】A
9.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A
10.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答案】A
11.如图所示的报纸刊行于(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9年
【答案】C
12.1958年,曾任公社书记的李丙炎说:“那时吹牛皮,我觉得是政治需要,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看不起我们,我们就得自己给自己壮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于是就放心地放起高产‘卫星’来。”据此可知,李丙炎认为“大放卫星”(  )
A.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C.有其特殊的历史现实背景
D.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材料二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一天等于二十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三 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
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梦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
【答案】(1)时期及人物:中国古代和近代农民的梦想。
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2)时期及梦想:“大跃进”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快速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
问题: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说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中国梦内涵的不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具有统一性和继承性。(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