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一、选择题
1.“改革先锋”,是我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授予的荣誉称号,旨在通过选树褒扬改革先锋模范人物,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下列人物中曾获得此项殊荣的是( )
A.杨善洲 B.黄大年 C.孟泰 D.华罗庚
2.从1980年起,我国逐步在国企中开展利改税的试点工作。到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有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其中,企业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取得了初步成功。这( )
A.表明企业获得了独立经营权
B.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支持
C.表明所有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D.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3.如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机械类型 世界 亚洲 中国
拖拉机 19.1 13.9 5.4
收割机 3.1 3.8 0.9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4.如图是上世纪80年代某次会议的决定,该决定( )
A.使中国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B.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D.明确提出加快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5.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以下会议按召开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③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④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6.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法制建设成就有( )
A.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B.颁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这主要是为了( )
A.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B.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错误
C.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
D.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8.1981年,湖北沙市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沙市由此对全市企业进行改革,先后涌现了一批著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例如,生产“活力28”洗衣粉的沙市日化,成为第一个将广告牌竖在香港的内地日化企业。这表明( )
A.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B.内地与香港实现经济互动
C.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9.1983年发表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里的“新发展”指( )
A.人民公社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农业生产互助组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1981年6月,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其中第四条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在农业上要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管理水平的实际出发,建立中国独具一格的农村合作经济体制”。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农民生活水平已有了显著改善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全国推广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因地制宜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11.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设立该特区的政策依据是( )
A.三大改造 B.计划经济 C.对外开放 D.国企改革
12.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桥隧工程(如图所示),于2009年动工建设,2018年10月正式通车。这说明( )
A.港澳与内地开始实现交通互联
B.“一国两制”有利于国家发展
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国际共识
D.“两岸三地”实现了充分交流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社会形态转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三是社会结构转型,包括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均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编自孙凤《7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四个向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转型”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一、选择题
1.“改革先锋”,是我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授予的荣誉称号,旨在通过选树褒扬改革先锋模范人物,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下列人物中曾获得此项殊荣的是( )
A.杨善洲 B.黄大年 C.孟泰 D.华罗庚
【答案】A
2.从1980年起,我国逐步在国企中开展利改税的试点工作。到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有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其中,企业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取得了初步成功。这( )
A.表明企业获得了独立经营权
B.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支持
C.表明所有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D.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答案】D
3.如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机械类型 世界 亚洲 中国
拖拉机 19.1 13.9 5.4
收割机 3.1 3.8 0.9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答案】B
4.如图是上世纪80年代某次会议的决定,该决定( )
A.使中国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B.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D.明确提出加快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答案】A
5.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以下会议按召开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③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④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答案】C
6.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法制建设成就有( )
A.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B.颁布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答案】D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这主要是为了( )
A.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B.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错误
C.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
D.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答案】D
8.1981年,湖北沙市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沙市由此对全市企业进行改革,先后涌现了一批著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例如,生产“活力28”洗衣粉的沙市日化,成为第一个将广告牌竖在香港的内地日化企业。这表明( )
A.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B.内地与香港实现经济互动
C.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答案】D
9.1983年发表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里的“新发展”指( )
A.人民公社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农业生产互助组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10.1981年6月,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其中第四条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在农业上要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管理水平的实际出发,建立中国独具一格的农村合作经济体制”。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农民生活水平已有了显著改善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全国推广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因地制宜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答案】C
11.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设立该特区的政策依据是( )
A.三大改造 B.计划经济 C.对外开放 D.国企改革
【答案】C
12.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桥隧工程(如图所示),于2009年动工建设,2018年10月正式通车。这说明( )
A.港澳与内地开始实现交通互联
B.“一国两制”有利于国家发展
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国际共识
D.“两岸三地”实现了充分交流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社会形态转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三是社会结构转型,包括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均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编自孙凤《7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四个向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转型”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整个中国社会都处于变革之中。
论述: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渐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现代化的社会结构逐渐建立起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的逐渐普及,使社会流动性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使贫富差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家庭结构、分工和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这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社会转型,这些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 挑战。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