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一课一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一课一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09:5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2.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3.有一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最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4.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5.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 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图)。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7.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8.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9.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0.如表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11.下列有关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评述,不准确的是(  )
A.维护或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是论战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B.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朝反动统治,是封建反动势力的代言人
C.通过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D.论战带来了积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1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事实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因此有人认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当今的美国历史课程标准却指出:“如果认为事件必然要这样发展,事情就该这么发生,那么,个人就会缺少自由意志和做出选择的能力。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历史本来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他们就会无意中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未来也是必然的或预先确定的,人类和个人行为毫无价值。再没有什么态度能比这个更能培养公民的冷漠感、玩世不恭和弃世的心态了。……我们必须一直努力用历史学家的语言:‘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显然,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
基于此,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多数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么,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吗?给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2.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B
3.有一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最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A
4.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5.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 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图)。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6.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B
7.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答案】A
8.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D
9.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答案】D
10.如表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答案】B
11.下列有关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评述,不准确的是(  )
A.维护或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是论战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B.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朝反动统治,是封建反动势力的代言人
C.通过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D.论战带来了积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答案】B
1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答案】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事实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因此有人认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当今的美国历史课程标准却指出:“如果认为事件必然要这样发展,事情就该这么发生,那么,个人就会缺少自由意志和做出选择的能力。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历史本来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他们就会无意中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未来也是必然的或预先确定的,人类和个人行为毫无价值。再没有什么态度能比这个更能培养公民的冷漠感、玩世不恭和弃世的心态了。……我们必须一直努力用历史学家的语言:‘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显然,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
基于此,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多数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么,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吗?给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答案】观点一:可以避免。临时政府暂不急于统一北方,待南方政权巩固后再一举推翻清政府;迅速组建并训练一支自己的革命军;加强对临时政府的政权建设,清除投机革命的旧官僚;加强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与教育;采取灵活实用的外交政策;迅速落实民生主义。
观点二:不可避免。资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军队;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中国封建势力强大;中国的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列强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民众的思想尚未启蒙;临时政府内部意见不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