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10:0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然而很多民众却认为“什么婚姻法?还不是整贫雇农的离婚法!”“什么婚姻法?还不是整穷人法!”“今后的男子又要受压迫。婚姻法就是妇女法。”最终,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由此可知,该法律的制定表明(  )
A.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B.彻底废除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C.建国初新旧婚姻家庭观念的冲突
D.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2.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任职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他表示:“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他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实行了(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双百”方针
3.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912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  )
A.作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依据
B.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
C.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D.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据
4.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馄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5.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74.7%,1957年为62.3%.这说明该时期(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
D.我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6.《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两者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B.两者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C.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D.反映了新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7.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式上,刘少奇代表中共宣布:“中共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在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忠诚合作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多党联合执政体制的形成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
C.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8.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品的基本风格
B.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创作精神
C.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情
D.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9.下面是新中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员组成情况表,据表可知,在当时中国(  )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4人 21人 109人
民主人士数 2人 11人 49人(其中15人为正职)
A.民主党派在政府中占主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尝试着与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C.已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10.《共同纲领》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这一规定(  )
A.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
B.体现了维护国家独立统一的要求
C.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
D.表明新中国开展了全方位的外交
11.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12.“五二年里搞土改,斗争地主和老财,分房分地分粮食,穷苦百姓笑开怀。”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新中国成立初(  )
A.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B.土地改革保障了农民利益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以下内容节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0月1日1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指示,辽东、辽西省开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秋冬两季,辽东省5 903个村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村干部,讨论决定当地的重大事宜。
1953年2月,金县一区八里村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金县友谊果树集体农庄”,由55户组成。
3月11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钢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19日,周恩来总理到鞍钢视察了8号高炉。
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这些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9.35亿元。
1956年1月,辽宁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同时,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全省原有10 928个行政村,改划为2 520个乡。
1956年2月底,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 910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包括小商贩)有60%左右实行公私合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然而很多民众却认为“什么婚姻法?还不是整贫雇农的离婚法!”“什么婚姻法?还不是整穷人法!”“今后的男子又要受压迫。婚姻法就是妇女法。”最终,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由此可知,该法律的制定表明(  )
A.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B.彻底废除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C.建国初新旧婚姻家庭观念的冲突
D.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答案】D
2.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任职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他表示:“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他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实行了(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双百”方针
【答案】A
3.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912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  )
A.作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依据
B.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
C.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D.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据
【答案】C
4.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馄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答案】D
5.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74.7%,1957年为62.3%.这说明该时期(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
D.我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6.《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两者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B.两者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C.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D.反映了新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答案】D
7.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式上,刘少奇代表中共宣布:“中共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在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忠诚合作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多党联合执政体制的形成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
C.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答案】C
8.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品的基本风格
B.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创作精神
C.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情
D.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答案】C
9.下面是新中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员组成情况表,据表可知,在当时中国(  )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4人 21人 109人
民主人士数 2人 11人 49人(其中15人为正职)
A.民主党派在政府中占主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尝试着与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C.已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答案】D
10.《共同纲领》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这一规定(  )
A.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
B.体现了维护国家独立统一的要求
C.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
D.表明新中国开展了全方位的外交
【答案】B
11.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D
12.“五二年里搞土改,斗争地主和老财,分房分地分粮食,穷苦百姓笑开怀。”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新中国成立初(  )
A.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B.土地改革保障了农民利益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D.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以下内容节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0月1日1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指示,辽东、辽西省开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秋冬两季,辽东省5 903个村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村干部,讨论决定当地的重大事宜。
1953年2月,金县一区八里村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金县友谊果树集体农庄”,由55户组成。
3月11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钢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19日,周恩来总理到鞍钢视察了8号高炉。
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这些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9.35亿元。
1956年1月,辽宁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同时,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全省原有10 928个行政村,改划为2 520个乡。
1956年2月底,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 910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包括小商贩)有60%左右实行公私合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从材料类型看:地方志属于一手史料,对研究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有参考价值。
从材料内容看:(1)新中国成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可以用来说明农村基层行政建制变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2)金县第一个集体农庄;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全省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或生产关系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一五”计划(或工业化建设)。(3)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可以用来说明中苏关系友好(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及落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