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考反复修辞专题复习 课件+导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中考反复修辞专题复习 课件+导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6 15:57: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反复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复习反复修辞。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1.参考书本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梳理下表。
册别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上 《纪念白求恩》
七下 《阿长与山海经》
《老王》
《驿路梨花》
八上 《背影》
《白杨礼赞》
八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九上 《我的叔叔于勒》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1.品味语句,体会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归纳要点:
2.《阿长与山海经》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就将一包书递给我,……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归纳要点:
3.《背影》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归纳要点:
4.《白杨礼赞》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结,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水年华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归纳要点:
5.《老王》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什么作用?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强笑说:“老五,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归纳要点:
6.《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此处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
“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归纳要点: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阅读《驿路梨花》,回答问题。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了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2.阅读《溜索》,回答问题。
①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③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文中三处用到“小过去”这个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阅读《溜索》,回答问题。
①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②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③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④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
文中多处写“牛们”在溜索时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那时我是弟弟》(2021年甘肃兰州中考题),揣摩语句,回答问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①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
②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
③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④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⑤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⑥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⑦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频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⑧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⑨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⑩《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有删改)
“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
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
2.阅读《来自南极的植物》(2021年厦门质检题),回答问题。
来自南极的植物
①小友唐师曾自南极归来。在北大为我举行九十岁华诞庆祝会的那一天,他来到了北大,身份是记者。全身披挂,什么照相机、录像机,这机,那机,我叫不出名堂来的一些机,看上去至少有几十斤重。他一见了我,在忙着拍摄之余,从裤兜里掏出来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什么东西,郑重地递了给我。信封上写着几行字:“祝季老寿比南山!南极长城站的植物,每一百年长一毫米,此植物已有六千岁。”
②这几行字真让我大吃一惊,手里的分量立刻重了起来。打开信封,里面装着一株长在仿佛是一块铁上面的“小草”。初看之下,觉得没有什么稀奇之处,这不就是一棵平常的“草”嘛,同我们这里遍地长满了的野草从外表上来看差别并不大。但是,当我擦了擦昏花的老眼再仔细看时,它却不像是一株野草,而像是一棵树,具体而微的树,有干有枝,枝子上长着一些黑色的圆果。我眼睛一花,原来以为是小草的东西,蓦地变成了参天大树,树上搭满鸟巢。树扎根的石块或铁块一下子变成了一座大山,巍峨雄奇。但是,当我用手一摸时,植物似乎又变成了矿物,是柔软的能屈能折的矿物。试想这一棵什么物从南极到中国,飞越千山万水,而一枝叶条也没有断,至今在我的手中也是一丝不断,这不是矿物又是什么呢?
③我面对这一棵什么物,脑海里疑团丛生。
④是草吗?不是。
⑤是树吗?也不是。
⑥是植物吗?不像。
⑦是矿物吗?也不像。
⑧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说不清楚。我只能认为它是从南极万古冰原中带来的一个奇迹。既然唐师曾称之为植物,我们就算它是植物吧。
⑨面对这一个从南极来的奇迹,我不禁浮想联翩。首先是它那六千年的寿命。在天文学上,在考古学上,六千是一个很小的数目,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但是,在人类有了文化以后的历史上,在国家出现的历史上,它却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中国满打满算也不过五千年的历史。连那一位玄之又玄的老祖宗黄帝,据一般词典的记载,也不过说他约生在公元前26世纪,距今还不满五千年。连世界上出现比较早的国家,比如埃及和印度,除了神话传说以外,也达不到六千年。我想,我们可以说,在这一株“植物”开始长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国家。说是“宇宙洪荒”,也许太过了一点儿,但是,人类的国家,同它比较起来,说是瞠乎后矣,大概是可以的。
⑩想到这一切,我面对这一株不起眼儿的“植物”,难道还能不惊诧得瞠目结舌吗?
再想到人类的寿龄和中国朝代的长短,更使我的心进一步震动不已。古人诗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过去,人们总是互相祝愿“长命百岁”。对人生来说,百岁是长极长极了的。然而南极这一株“植物”在一百年内只长了一毫米。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是周代,约有八百年之久。在这八百年中,人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动呀。春秋和战国都包括在这个期间。百家争鸣,何等热闹。云谲波诡,何等奇妙。然而,南极这一株“植物”却在万古冰原中,沉默着,忍耐着,只长了约八毫米。周代以后,秦始皇登场,修筑了令全世界惊奇的长城。接着登场的是赫赫有名的汉祖、唐宗等等一批人物,半生征战,铁马金戈,杀人盈野,血流成河。一直到了清代末叶,帝制取消,军阀混战,最终建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千多年的历史,千头万绪的史实,五彩缤纷,错综复杂,头绪无数,气象万千,现在大学里讲起中国通史,至少要讲上一学年,还只能讲一个轮廓。倘若细讲起来,还需要断代史,以及文学、哲学、经济、艺术、宗教、民族等等的历史。至于历史人物,则有的成龙,有的成蛇,有的流芳千古,有的遗臭万年,成了人们茶余酒后谈古论今的对象。在这两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岁月中,赤县神州的花花世界里演出了多少幕悲剧、喜剧、闹剧;然而,这一株南极的“植物”却沉默着、忍耐着只长了两厘米多一点儿。多么艰难的成长呀! (选自《一花一世界》,有删改)
文中为何不止一次提到这株“植物”一百年只长一毫米?
3.阅读李汉荣《_________的眼睛》(2021年江苏南通中考题),理解内涵,并写下体验。
_________的眼睛 李汉荣
①在农家小院的正中,在光线最集中的地方,我的母亲端坐着,为我们做鞋,做枕头,缝补衣裳,在书包上绣花。此时,阳光投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灌注进母亲手里那小小的针眼。每一个针脚里,每一个图案上,都注满村庄正午的温情和深蓝。
②看着沐浴在天光里的母亲,看着跟随母亲的目光穿梭在生活经纬里的小小针线,我终于明白:我们贴身的衣服里和书包上,织进去的不只是母亲细密的眼神,还有来自几光年之外上苍的眼神。
③母亲八十多岁的眼睛,还保持着少女的清澈和纯真。而世间不少的人,涉世稍深或略有阅历,目光就少了清纯,蒙上了或世故或势利或狡黠的尘灰。莫非母亲有什么特殊的“养眼”之法?我想了解其中的缘由。
④那年,我回老家养病。我每天都在故乡的原野上走来走去,在清晨,在黄昏,在百万千万颗露珠的照拂里,在百万千万片绿叶的叮咛里,我的心里,我的眼睛里,哪怕藏匿得很深很隐蔽的细小杂念和灰尘,都被一一洗净。我身体里的病,也渐渐离我远去。我身如菩捉树,心如明镜台,无尘无垢,无嗔无痴,甚至有一点吐气如兰的意思了,连梦都是清洁的。这让我体会到:一个人若保持身体的洁净、心灵的洁净,保持每一个意识和念想的仁慈与洁净,那么,他将会从生命里领受到怎样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诗意!
⑤我在故乡的怀里、在母亲身边养病。病大约不好意思待在我逐渐变得干净、健康的身体里,我的身体里没有了毒素,也没有了病魔赖以存活的养料。病知趣地走了,我养好了身体,也养好了心。那次乡村静养,等于让我对乡村母亲的心灵养成做了一次田野调查。
⑥那么,母亲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心,何以有那样洁净无尘的眼睛?我想,清晨或黄昏,原野上那无数颗透明的露珠,已经给出了一部分答案。我的母亲,一生善良、纯洁和真诚:她是用一生的田野劳作和行走,与无数颗露珠——与无数颗清澈的天地之眼,交换着心灵的语言,交换着眼神。就这样,上苍把最好的露珠,交给母亲保管,露珠一直滋养和化育着母亲的心,也明净了她的瞳仁。
⑦一个人若很少在露珠(包括具有露珠之透明品质的事物)面前停留,激赏、感动于那无邪的纯真,并反观、反省自己内心的不洁和阴影,同时让自已被尘世污染的身体和心灵,接受其消毒、清洗和映照,那么,他的内心和眼神,就少了某种天赐的清澈。一个人若很少将目光投向苍穹的星辰,却总是沉沦于欲望,锁定于功利,那么,他的心城必窄,眼神定然少了某种悠远和深沉。
⑧我的母亲,低头与露球交换眼神,抬头与星辰交换眼神,俯仰之间,她都在吐纳天地精神。她识字不多却有天趣,她阅历不多却胸襟宽阔,因为宽厚的原野和澄明的天穹,就是她的心灵老师。
⑨一个好朋友曾对我说:“你注意到了吗?你妈妈的眼睛特别清澈,八十多岁了,还像少女的眼睛那么纯洁和深情。”他的父母去世较早,于是把我的母亲当自己的母亲对待。我的母亲是在86岁那年去世的。好朋友写了一篇短文,痛惜一位慈祥的母亲走了,人间少了一双清澈的眼睛。
⑩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荡漾的是内心的光亮和情感的波澜,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折射。想念一双眼睛,其实是想念一种纯洁的感情,缅怀一种干净的人生。
(摘自2020年5月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露珠”这一意象在本文中反复出现,作者赋予它怎样的内涵?你曾被哪种具有露珠品质的事物感动过?请写下你的体验。(80 个字左右)
4.阅读谢志强《呼唤》(2021年浙江台州中考题),回答问题。
呼唤 谢志强
①绝望之中,我看见沙包背后走过来一个老汉。
②他说:跟我来。
③我说,我渴坏了。
④他取下腰间挂着的羊皮水袋。我接过来,咕嘟咕嘟喝开了,仿佛在茫茫大漠碰上我想象中的水井。他似乎知道我在这兜转迷了路。我抹抹嘴,真痛快。
⑤他说:跟我来。
⑥我的心又向往着寻找数日的珍宝了。我说,我还有件要紧的事情,办成了会追上来呢,你稍等。
⑦我顾不得老汉的存在,我又开始在这片古城堡的废墟里摸索。汗像小虫一样在我面颊、背脊蠕动,我却一门心思挥着坎土曼①东挖西刨。我的肚子咕噜响起来。我想起我已断水断粮整整两天了。
⑧他说:跟我来。
⑨我发现他离我十米远伫立着,这个老汉,看来也是探宝的角色,他好像是观望我,一旦有了成效再采取行动。
⑩我说:我饿得不行了。
他在褡裢里取出了个馕。我接过来,一阵狼吞虎咽。肚里又实在了。
他说:跟我来。
我想:这个狡猾的老汉,大概看出我已经找着了门道,想设法将我诱开。
我说:你先走,我找一样东西,我会跟上来呢。
我又忘了他的存在。不知挖了多久,反正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我手里的坎土曼突然触着了一个陶罐,我本能地警戒起来,四下里张望,没了老汉的影子。
这当儿,我又饥又渴。我绕了附近的几个沙包,寻找那个神秘的老汉,根本没有他的身影。我又恢复到了老汉出现前的心情,希望离开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我竟忽视了老汉的去向,他说跟我来。我怎么就没问他往哪里走呢?
我合掌罩在嘴上,毫无方向地喊:我——来——啦!
我多么期望那个老汉绕过沙包出现,说:跟我来。
可是,我的呼唤像一滴水消失在无垠的沙漠里了。四周,除了一个一个巨浪一般的沙包,没有丝毫回音。
我绝望了。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我懊悔地哭起来,自语:这下,我该怎么办?我不知往哪儿走了。
这是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做梦的地点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农场——那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这么多年了,我清晰地记得,仿佛那个梦真实地发生过。我常听见——世俗的喧嚣、繁忙的短暂的间隙里——那个老汉的招呼:跟我来。
我想: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我能听出。我知道,我已渐渐地跟上他走了。因为,我察觉我忙乎的事情差点失却了真实的自我。误入一种虚幻的迷途。倒是那个老汉的声音穿越时空越发真实了。
(选自谢志强小说集《桃花》)
[注释]①坎土曼: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一种铁制农具。
“他说:跟我来。”这句话在②⑤⑧ 段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中考复习专题--反复修辞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册别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上 《纪念白求恩》 品味语句,体会表达效果。(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七下 《阿长与山海经》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老王》 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什么作用?
《驿路梨花》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八上 《背影》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
《白杨礼赞》 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八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九上 《我的叔叔于勒》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一句中有三次同义反复,为什么?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①反复修辞在教材内出现较频繁,题目的设置较隐蔽,问法较含蓄。
②题干设置不直接体现“修辞”二字,但往往有“品味语句,表达效果”“N次出现,不同含义”等词提示。
③答题指向明确:体会表达效果、理解含义、与文章内容或结构的关系。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案例1.《纪念白求恩》
品味语句,体会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答案要点
运用反复的修辞,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要点:
理解词语,体会语言鲜明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案例2.《阿长与山海经》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就将一包书递给我,……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案要点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要点:理解指代对象,体会感彩。
案例3.《背影》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答案要点
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此处表达作者的自悔心理,而“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的自悔。
要点:阐发文意,迁移生活体验。
案例4.《白杨礼赞》
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参考答案
开头、中间、结尾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抒情线索,且与标题形成呼应。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直接入题;刻画白杨树不平凡的自身形貌渗透作者浓厚情感;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点明象征意义。
要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案例5:《老王》
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什么作用?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参考答案
作者虽然在“文革”中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要点:细节描写,体会深层用意。
案例5:《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总,使读者在阅读“所见”时也读到“见者”,体会作者身上的乐观与坚强,阅读感受也更真实、可信;从自然观的角度,侧面写出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从写作的角度,以身体状况构成文章的潜在线索。
要点:从作者、阅读者、环境等角度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归纳策略
1.品味字词,体会语言魅力 4.理清脉络,把握内容情感
2.理解指代对象,体会感彩 5.细节描写,体会深层用意
3.阐发文意,迁移生活体验 6.多维角度,分析把握文意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阅读《驿路梨花》,回答问题。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参考答案:
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同时引陆游的诗,增添文化的韵味。
2.《溜索》一文中三处用到“小过去”这个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多次传神刻画汉子们溜索时敏捷矫健、轻松自如的身姿,表现汉子们溜索技术的纯熟与配合的默契,赞美了马帮汉子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
3.《溜索》
文中多处写“牛们”在溜索时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牛们在溜索前惊恐、溜索时的惊恐失态、溜索后的恐惧,前后对比,侧面烘托怒江峡谷的险恶;以牛的惊恐万状反衬汉子们的沉着、果断、熟练,刻画汉子们溜索时敏捷矫健、轻松自如的身姿,赞美了马帮汉子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那时我是弟弟》(2021年甘肃兰州中考题)
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
“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间隔反复,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少年对《静静的顿河》充满了渴盼和好奇。
评分说明:答出要点即可。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2.阅读《来自南极的植物》(2021年厦门质检题)
文中为何不止一次提到这株“植物”一百年只长一毫米?
参考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文章不止一次提到这株“植物”一百年只长一毫米,在反复中强调(反复强调)了这株“植物”的与众不同,突显了这株南极“植物”生长的艰难与不易。
3.阅读李汉荣《_________的眼睛》(2021年江苏南通中考题)
“露珠”这一意象在本文中反复出现,作者赋予它怎样的内涵?你曾被哪种具有露珠品质的事物感动过?请写下你的体验。(80 个字左右)
参考答案:
“露珠”的内涵:清澈纯洁的象征;能够滋养明净心灵的精神。
体验:我的老师为学生的成长日夜操劳,无私奉献。他的心中只装着学生,却没有自己。这种精神像露珠一样纯洁无瑕, 深深感染了我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4.阅读谢志强《呼唤》,回答问题。(2021年浙江台州中考题)
“他说:跟我来。”这句话在②⑤⑧ 段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这句话在这些段落反复出现,强调了老汉一次次呼唤“我”,想要带“我”走出沙漠,而“我”沉迷于挖宝,无视他的呼唤,一再地错过机会,最终陷入困境。
五、归纳总结
首先,从间隔反复与连续反复来进行判断是否存在反复修辞;
其次,从文本的语境、段落位置,理清脉络,体会其含义、指代义、象征义;
最后,把握文章内容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反复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复习反复修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1.导入语
反复,是一种修辞!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见,通过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加强语势的同时,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理解并正确运用反复,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体会语言节奏感。
2.考点探源
(1)参考书本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梳理下表。
册别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上 《纪念白求恩》 品味语句,体会表达效果。(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七下 《阿长与山海经》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老王》 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什么作用?
《驿路梨花》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八上 《背影》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
《白杨礼赞》 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八下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九上 《我的叔叔于勒》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一句中有三次同义反复,为什么?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
①反复修辞在教材内出现较频繁,题目的设置较隐蔽,问法较含蓄。
②题干设置不直接体现“修辞”二字,但往往有“品味语句,表达效果”“N次出现,不同含义”等词提示。
③答题指向明确:体会表达效果、理解含义、与文章内容或结构的关系。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一)以文析法
案例1.《纪念白求恩》
品味语句,体会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归纳要点:理解词语,体会语言鲜明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案例2.《阿长与山海经》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参考答案: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归纳要点:理解指代对象,体会感彩。
案例3.《背影》
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
参考答案:
当年的“我”用理智的、理性的眼光看父亲“拿自己当小孩”的琐屑迂腐,觉得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行事所遵循的是情感的逻辑而非理性的逻辑。此处表达作者的自悔心理,而“过分”说明不是一般的自悔,是发自内心的强烈的自悔。
可从“理解他人的行事逻辑”来引导学生思考,不要简单地局限在“长辈其实很多时候是对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的范围内。
归纳要点:阐发文意,迁移生活体验。
案例4.《白杨礼赞》
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参考答案:
开头、中间、结尾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抒情线索,且与标题形成呼应。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直接入题;刻画白杨树不平凡的自身形貌渗透作者浓厚情感;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点明象征意义。
归纳要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案例5.《老王》
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作者虽然在“文革”中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归纳要点:细节描写,体会深层用意。
案例6.《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总,使读者在阅读“所见”时也读到“见者”,体会作者身上的乐观与坚强,阅读感受也更真实、可信;从自然观的角度,侧面写出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从写作的角度,以身体状况构成文章的潜在线索。
归纳要点:从作者、阅读者、环境等角度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二)归纳策略
1.品味字词,体会语言魅力。
2.理解指代对象,体会感彩。
3.阐发文意,迁移生活体验。
4.理清脉络,把握内容情感。
5.细节描写,体会深层用意。
6.多维角度,分析把握文意。
(三)答题模式:
模板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多次强调……内容,使人印象深刻,突出表现……的特点。
模板二:
第一处指……,表现……(或在文中的位置),抒发了……的情感(或与标题的关系作用);
第二处指……,表现……(或在文中的位置),抒发了……的情感(或与标题的关系作用);
第三处指……,表现……(或在文中的位置),抒发了……的情感(或与标题的关系作用)。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阅读《驿路梨花》,回答问题。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参考答案:
第一处指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第二处实写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营造了美的意境;第三处梨花,哈尼小姑娘的名字。把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关联;第四处虚实映衬,为全文营造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照应文题,也铺垫第二个误会,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第五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梨花融为一体,“处处开”展示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升华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同时引陆游的诗,增添文化的韵味。
2.阅读《溜索》,回答问题。
文中三处用到“小过去”这个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多次传神刻画汉子们溜索时敏捷矫健、轻松自如的身姿,表现汉子们溜索技术的纯熟与配合的默契,赞美了马帮汉子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
3.阅读《溜索》,回答问题。
文中多处写“牛们”在溜索时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牛们在溜索前惊恐、溜索时的惊恐失态、溜索后的恐惧,前后对比,侧面烘托怒江峡谷的险恶;以牛的惊恐万状反衬汉子们的沉着、果断、熟练,刻画汉子们溜索时敏捷矫健、轻松自如的身姿,赞美了马帮汉子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 阅读《那时我是弟弟》(2021年甘肃兰州中考题),揣摩语句,回答问题。
“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间隔反复,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少年对《静静的顿河》充满了渴盼和好奇。
2.阅读《来自南极的植物》(2021年厦门质检题),文中为何不止一次提到这株“植物”一百年只长一毫米?
参考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文章不止一次提到这株“植物”一百年只长一毫米,在反复中强调(反复强调)了这株“植物”的与众不同,突显了这株南极“植物”生长的艰难与不易。
3.阅读李汉荣《_________的眼睛》(2021年江苏南通中考题),理解“露珠”的内涵,并写下体验。
参考答案:
“露珠”的内涵:清澈纯洁的象征;能够滋养明净心灵的精神。体验:我的老师为学生的成长日夜操劳,无私奉献。他的心中只装着学生,却没有自己。这种精神像露珠一样纯洁无瑕, 深深感染了我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4.阅读谢志强《呼唤》(2021年浙江台州中考题),回答问题。
“他说:跟我来。”这句话在②⑤⑧ 段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这句话在这些段落反复出现,强调了老汉一次次呼唤“我”,想要带“我”走出沙漠,而“我”沉迷于挖宝,无视他的呼唤,一再地错过机会,最终陷入困境。
五、归纳总结
反复修辞的运用,首先从间隔反复与连续反复来进行判断是否存在反复修辞;其次,从文本的语境、段落位置,理清脉络,体会其含义、指代义、象征义;最后,把握文章内容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品味字词,体会语言魅力
理解指代对象,体会感彩
反复修辞 阐发文意,迁移生活体验
理清脉络,把握内容情感
细节描写,体会深层用意
多维角度,分析把握文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