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以小见大表现手法导学案
福建省安溪县慈山学校 刘燕真
学习目标:复习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作用。
回顾教材,寻找源点。
(1)回归教材,参考书本内容以及课后“思考探究”梳理下表。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上 《散步》
七下 《老王》
七下 《紫藤萝瀑布》
八上 《背影》
八下 《灯笼》
九上 《我的叔叔于勒》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你有什么发现: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案例1.《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⑦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读全文,文章在选材上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结论:
案例2.《我的叔叔于勒》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勒阿弗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
文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又是如何表现的?
结论:
案例3.《紫藤萝瀑布》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文中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结论: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阅读材料与《灯笼》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材料二: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是会很快的。”
课文第11段: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课文第12段: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文中主要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小狗包弟》,回答问题。
小狗包弟 巴金
①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②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③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④我的爱人萧珊1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⑤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我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⑥“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⑦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2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⑧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3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⑨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⑩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4、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5,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巴金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表示对包弟的一种歉意吗?意义何在?
2.阅读《那一排钻天杨》,回答问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①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
②母亲那--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③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④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
⑤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
⑦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⑧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
⑨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⑩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
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上的嫩芽禁不住春风的呼唤探出了小脑袋,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包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
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文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阅读《一只拒绝飞翔的鸟》,回答问题。
①非常抱歉,我不打算告诉你这只鸟的长相。而且,我答应过那个男孩,我将对他的姓名和身份守口如瓶。
②这样很好。我的叙述变得异常简单了。请先跟我回到1943年,地点在罗马南部一个叫安齐奥的小镇,在那里,我看见一只鸟,双翼紧闭,行走在林荫小道上。
③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我也觉得,尤其是看到那只鸟儿行走到一个男孩身旁,而那个男孩背过身去时,我越发觉得自己活在一篇童话里。可惜,事实恰好相反。
④为什么?我也想知道,所以,我询问男孩,这么可爱的鸟儿,为什么不喜欢呢?然后,男孩告诉我,这是一只拒绝飞翔的鸟儿。
⑤我检查过,这只鸟儿没有任何疾病,而且,从它矫健的双翼可以看出,它曾翱翔于地中海的蔚蓝天空,那是一片多么自由的天空,可它,这只鸟儿竟然没有丝毫怀念。
⑥从男孩的口中得知,他曾经不断把鸟儿抛向天空,但它宁愿摔死也不愿意张开双翅,好几次把腿摔骨折。这只倔犟的鸟儿就是不愿意屈服,它似乎已经认定,这辈子要跟着男孩,哪儿也不想去。
⑦这是极不寻常的现象,作为一名记者,我隐约觉得背后有可挖掘的素材。所以,得到男孩的同意,我把鸟儿放在手心,跑到一片空旷的山地,奋力一抛,鸟儿直冲向天,但它果然没有张开翅膀,而是在一声闷叫中摔落在我脚下,惨不忍睹。
⑧为了查清楚这只鸟为什么不愿意飞,我花了500里拉让男孩去寻找同样的鸟,我想,通过对比或许能发现答案。但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有相同的鸟儿,男孩甚至告诉我,连任何一种鸟儿都没找到,这个小镇简直就是鸟儿的绝地。
⑨关于这只拒绝飞翔的鸟儿,它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鸟儿呢?直到一个月后,看着在地上悠闲散步的鸟儿,我忽然想起男孩曾经说过,它本来是要送给妹妹的,或许他妹妹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于是我便问,你妹妹呢?
⑩她死了。
几个月前,报纸上的确登过,那个凌晨,英第八集团军从西西里渡过狭窄的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登陆,向意南部快速挺进,和德军4个精装师狭路相逢。
男孩的妹妹便是被一块弹片带走的。我觉得不应该提及男孩的伤心事,便说了声抱歉,不再言语。但关于那只拒绝飞翔的鸟儿,却再也找不到任何其他有用的信息。
直到1944年,德军在意大利全面败退,盟军进入意大利北部的时候,我刚好经过曼图亚,在那片刚刚结束的战场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尸体被分成两座小山,一座是阵亡的士兵,而另一座则是无辜的小鸟儿。
那是一个硝烟纷飞的年代,鸟儿无论飞到哪里,都有可能被弹片击落,我终于明白,跟随男孩的那只鸟儿为什么不愿意飞翔,它并不是不热爱自由,而是因为自由必须以死亡做代价。
所以,在后来的某一天,我给男孩寄了一封信,告诉他,拒绝飞翔的鸟儿并不赢弱,相反,它很坚强,我们应该向这只鸟儿学习。可惜,我并不知晓男孩有没有收到,毕竟,硝烟并未完全消散。
文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又是如何表现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中考复习专题--以小见大表现手法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上 《散步》 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七下 《老王》 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七下 《紫藤萝瀑布》 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八上 《背影》 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八下 《灯笼》 阅读提示:“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九上 《我的叔叔于勒》 预习:“阅读课文,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文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又是如何表现的?
以小见大是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
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题干往往有“深层意蕴”“理解”“社会问题”重要意义”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要求:以小见大的要求:结合原文,联系社会背景。找出“小”(题材小、故事小、小细节、人物小、平凡的事物),分析“大”(反映社会、感悟人生、揭示真情)。
我的发现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案例1.《散步》 以生活“小事件”见大主题
文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生活中的一家人去散步这件小事,反映了尊老爱幼的主题。文章透过平凡的事物写出了生活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要点:
①材料上: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都是小的选取对象。
②从平凡中体现出不平凡,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案例2.《我的叔叔于勒》
以“普通小人物”见大主题
文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又是如何表现的?
参考答案
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批判了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作者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揭露了父亲对于勒的遭遇表现出极度的恐慌和害怕,既害怕于勒回来拖累家人,也有希望破灭后的极度恐慌,形象地展现了父亲漠视亲情、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
要点:
写法上: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产生丰富的联想。
案例3.《紫藤萝瀑布》 以“自然小景观”见大主题
文中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作者抓住身边的花草树木进行描绘,寄托情思,阐发哲理,以小见大,立意深远。作者对生命的认识超越了个人情感的纠葛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给人以美的享受、理的启迪。
要点
表达效果上: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
归纳总结
1.主题鲜明集中。
2.事件平凡,人物亲切,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感化读者的作用(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
3.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感情细腻,有血有肉,有精气神;
4.便于提炼主题,体现作者情感。
答题策略
1.首先理解“以小见大”。
2.结合原文,找出“小”(题材小、故事小、小细节、人物小、平凡的事物),分析“大”(反映社会、感悟人生、揭示真情)
3.答题模式:文章以……见……,突出了文章主旨:……。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阅读《灯笼》片段,结合补充材料,回答问题。
文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文章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小狗包弟》,回答问题。
巴金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表示对包弟的一种歉意吗?意义何在?
参考答案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①以一条小狗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现实,对反常、荒诞岁月进行揭露、抨击,也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
②写一条小狗的遭遇,衬托出当时社会上充满了冷酷、凄凉、无情的人性。
③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评分说明:答出要点即可。
2.阅读《那一排钻天杨》,回答问题。
文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
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②小冯的经历代表着千万中国人的经历,陶然亭一带的变化是中国巨变的缩影。
3.阅读《一只拒绝飞的鸟》,回答问题。
文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又是如何表现的?
参考答案
本文通过写鸟拒绝飞翔,反映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灾难和严重的心理创伤。文章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直拒绝飞翔的鸟见证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出战争的残酷。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五、归纳总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复习专题--以小见大表现手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复习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1.导入语
“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分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在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这就是以小见大。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中考复习专题--以小见大,感受文学的魅力。
2.考点探源
(1)回归教材,参考书本内容以及课后“思考探究”梳理下表。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上 《散步》 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七下 《老王》 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七下 《紫藤萝瀑布》 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八上 《背影》 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八下 《灯笼》 阅读提示:“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九上 《我的叔叔于勒》 预习:“阅读课文,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文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又是如何表现的?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
①以小见大是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
②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题干往往有“深层意蕴”“理解”“社会问题”“重要意义”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③以小见大的要求:结合原文,联系社会背景。找出“小”(题材小、故事小、小细节、人物小、平凡的事物),分析“大”(反映社会、感悟人生、揭示真情)。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那么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梳理情节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归教材,从课文中寻找解题的奥秘吧!
(一)以文析法
案例1.《散步》 以生活“小事件”见大主题
通读全文,文章在选材上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要点:
《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生活中的一家人去散步这件小事,反映了尊老爱幼的主题。文章透过平凡的事物写出了生活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归纳要点:
材料上: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都是小的选取对象。从平凡中体现出不平凡,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案例2.《我的叔叔于勒》 以“普通小人物”见大主题
向船长确认过卖牡蛎的水手就是于勒以后,父亲的反应:
①听了船长的话,我父亲变得面无血色了,哑着嗓子……②说完,父亲就踉跄地走开了③父亲摊开身子坐在一条长凳上,张着他的嘴说……④我的父亲好像受到很大的刺激一样,低声自语地说:“哦,要大祸临头了!”
文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又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要点:
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批判了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作者从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揭露了父亲对于勒的遭遇表现出极度的恐慌和害怕,既害怕于勒回来拖累家人,也有希望破灭后的极度恐慌,形象地展现了父亲漠视亲情、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
归纳要点:
写法上: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产生丰富的联想。
案例3.《紫藤萝瀑布》 以“自然小景观”见大主题
文中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要点:
作者抓住身边的花草树木进行描绘,寄托情思,阐发哲理,以小见大,立意深远。作者对生命的认识超越了个人情感的纠葛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给人以美的享受、理的启迪。
归纳要点:
表达效果上: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
(二)归纳总结
1.主题鲜明集中。
2.事件平凡,人物亲切,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感化读者的作用(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
3.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感情细腻,有血有肉,有精气神;
4.便于提炼主题,体现作者情感。
(三)答题策略
1.首先理解“以小见大”。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2.结合原文,找出“小”(题材小、故事小、小细节、人物小、平凡的事物),分析“大”(反映社会、感悟人生、揭示真情)
3.答题模式:文章以……见……,突出了文章主旨:……。
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阅读补充材料与八下课文《灯笼》片段,回答问题:文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材料二: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是会很快的。”
课文第11段: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课文第12段: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参考答案:文章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 阅读《小狗包弟》,回答问题。
巴金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表示对包弟的一种歉意吗?意义何在?
参考答案: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①以一条小狗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现实,对反常、荒诞岁月进行揭露、抨击,也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
②写一条小狗的遭遇,衬托出当时社会上充满了冷酷、凄凉、无情的人性。
③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2.阅读《那一排钻天杨》,回答问题。
文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②小冯的经历代表着千万中国人的经历,陶然亭一带的变化是中国巨变的缩影。
3.阅读《一只拒绝飞翔的鸟》,回答问题。
文中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又是如何表现的?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写鸟拒绝飞翔,反映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灾难和严重的心理创伤。文章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直拒绝飞翔的鸟见证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出战争的残酷。
五、归纳总结
六、板书设计
以生活“小事件”见大主题
以小见大表现手法 以“普通小人物”见大主题
以“自然小景观”见大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