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10:3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周部族灭商后,自称为夏,称同姓诸侯为“诸夏”,也称最早降服于周的尧舜禹以及殷商的异姓诸侯为“诸夏”或“东夏”。至春秋时期,又出现“华夏”名称;至战国时期,除蛮夷戎狄以外,都纳入了“华夏”范畴。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B.宗法观念促进民族交融
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2.据考古,在河南、辽宁、内蒙古、江浙、安徽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各种龙形象的文化遗存。闻一多认为,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形成的,龙图腾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图腾。龙的形象反映了(  )
A.华夏文明发展壮大的历程
B.同源共祖民族交融的趋势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中华远古文化的多姿多彩
3.4300多年前诞生于黄河中游的陶寺文化,其遗址出土的玉壁、玉辞,是长江下游渚文化的典型器类;圆点纹、涡纹彩陶可能源于大汶口一龙山文化系统:玉兽面、笄等,与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这印证了早期中华文明具有(  )
A.统一性 B.创新性 C.连续性 D.包容性
4.16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能够支持培根的证据是(  )
A.希腊化时代对欧亚交流的影响
B.城市兴起对西欧中世纪的瓦解
C.指南针对整体世界形成的作用
D.电的广泛运用引起的社会变革
5.明清之际,方以智认为,西学“贵在质测,征其确然耳”。清初戴震吸取了西学的逻辑方法撰写《孟子字义疏证》。戴震的学生焦循赞同利玛窦带来的地圆说,用西学的数学符号演绎自己的《易》研究。这反映出当时的西学东渐(  )
A.增强了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趋势
B.推动了明清进步思想的产生
C.注入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D.拓展了儒家学说的研究领域
6.如表为距今5000至4000年间华夏史前文化出现的几种不同模式。
种类 考古发现 特点特点 发展结果
红山文化古国 墓葬中占主流地位的是与宗教祭祀相关的玉器 特点特点以袖权为主的神权国家 自行萎缩或者被别的文化取代、融合或同化
以袖权为主的神权国家以神权为主的神权国家
良渚文化古国 墓葬中既有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的玉器,也有具有军权、王权象征的玉石器 神权、军权、王权相结合的以神权为主的神权国家 自行萎缩或者被别的文化取代、融合或同化
仰韶文化古国 墓葬未见与祭祀有关的遗迹,多为陶质器皿 军权、王权相结合的王权国家 承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主干
据表可知(  )
A.神权国家是早期文明的必然选择
B.华夏史前文化发展殊途同归
C.权力配置差异导致文明前途不同
D.北方地区成为华夏文明中心
7.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曾身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公元166年,罗马皇帝的使节在越南日南登陆后,前往洛阳进谒汉桓帝,中国与罗马两国“始乃一通焉”。材料显示汉朝与罗马交往的特点是(  )
①丝绸商贸往来兴盛
②实现官方交流
③促进东西方商贸往来和丝绸之路的兴盛
④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
8.“愁眉”一词本指我国古代女子化妆的方法。东汉时期的孙寿喜欢化啼妆、愁眉,这样就显得惹人怜爱,娇媚。佛教传入中国后,“苦”的思想得到传播,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作“落花同泪脸,初月似愁眉”。后人用佛教的“苦脸”代替“泪眼”,再与我国古代的“愁眉”直接结合,创造了“愁眉苦脸”这一成语。这反映出(  )
A.佛教造成了中华文化的断裂
B.中国传统语言文字遭到破坏
C.佛教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D.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9.袁行霈教授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处在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一旦遭到外族入侵或自然灾害,就难以恢复;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这一观点旨在(  )
A.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B.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C.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D.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本土性
10.明末士大夫在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时,往往从儒家典籍和文言笔法中汲取营养,以比附西学。如徐光启在《几何原本》序言中就用儒家的“修身之学”“格物之学”“象数之学”来阐释西学体系中的神学、哲学、工艺制造等学科。这有利于(  )
A.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B.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C.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D.儒学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11.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12.中华文明之起源,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也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这表明(  )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王朝国家形态成熟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周部族灭商后,自称为夏,称同姓诸侯为“诸夏”,也称最早降服于周的尧舜禹以及殷商的异姓诸侯为“诸夏”或“东夏”。至春秋时期,又出现“华夏”名称;至战国时期,除蛮夷戎狄以外,都纳入了“华夏”范畴。这可用于说明(  )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B.宗法观念促进民族交融
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答案】C
2.据考古,在河南、辽宁、内蒙古、江浙、安徽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各种龙形象的文化遗存。闻一多认为,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形成的,龙图腾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图腾。龙的形象反映了(  )
A.华夏文明发展壮大的历程
B.同源共祖民族交融的趋势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中华远古文化的多姿多彩
【答案】C
3.4300多年前诞生于黄河中游的陶寺文化,其遗址出土的玉壁、玉辞,是长江下游渚文化的典型器类;圆点纹、涡纹彩陶可能源于大汶口一龙山文化系统:玉兽面、笄等,与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这印证了早期中华文明具有(  )
A.统一性 B.创新性 C.连续性 D.包容性
【答案】D
4.16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能够支持培根的证据是(  )
A.希腊化时代对欧亚交流的影响
B.城市兴起对西欧中世纪的瓦解
C.指南针对整体世界形成的作用
D.电的广泛运用引起的社会变革
【答案】C
5.明清之际,方以智认为,西学“贵在质测,征其确然耳”。清初戴震吸取了西学的逻辑方法撰写《孟子字义疏证》。戴震的学生焦循赞同利玛窦带来的地圆说,用西学的数学符号演绎自己的《易》研究。这反映出当时的西学东渐(  )
A.增强了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趋势
B.推动了明清进步思想的产生
C.注入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D.拓展了儒家学说的研究领域
【答案】C
6.如表为距今5000至4000年间华夏史前文化出现的几种不同模式。
种类 考古发现 特点特点 发展结果
红山文化古国 墓葬中占主流地位的是与宗教祭祀相关的玉器 特点特点以袖权为主的神权国家 自行萎缩或者被别的文化取代、融合或同化
以袖权为主的神权国家以神权为主的神权国家
良渚文化古国 墓葬中既有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的玉器,也有具有军权、王权象征的玉石器 神权、军权、王权相结合的以神权为主的神权国家 自行萎缩或者被别的文化取代、融合或同化
仰韶文化古国 墓葬未见与祭祀有关的遗迹,多为陶质器皿 军权、王权相结合的王权国家 承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主干
据表可知(  )
A.神权国家是早期文明的必然选择
B.华夏史前文化发展殊途同归
C.权力配置差异导致文明前途不同
D.北方地区成为华夏文明中心
【答案】C
7.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曾身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公元166年,罗马皇帝的使节在越南日南登陆后,前往洛阳进谒汉桓帝,中国与罗马两国“始乃一通焉”。材料显示汉朝与罗马交往的特点是(  )
①丝绸商贸往来兴盛
②实现官方交流
③促进东西方商贸往来和丝绸之路的兴盛
④丰富民众的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C
8.“愁眉”一词本指我国古代女子化妆的方法。东汉时期的孙寿喜欢化啼妆、愁眉,这样就显得惹人怜爱,娇媚。佛教传入中国后,“苦”的思想得到传播,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作“落花同泪脸,初月似愁眉”。后人用佛教的“苦脸”代替“泪眼”,再与我国古代的“愁眉”直接结合,创造了“愁眉苦脸”这一成语。这反映出(  )
A.佛教造成了中华文化的断裂
B.中国传统语言文字遭到破坏
C.佛教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D.佛教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答案】D
9.袁行霈教授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处在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一旦遭到外族入侵或自然灾害,就难以恢复;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这一观点旨在(  )
A.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B.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C.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D.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本土性
【答案】B
10.明末士大夫在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时,往往从儒家典籍和文言笔法中汲取营养,以比附西学。如徐光启在《几何原本》序言中就用儒家的“修身之学”“格物之学”“象数之学”来阐释西学体系中的神学、哲学、工艺制造等学科。这有利于(  )
A.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B.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C.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D.儒学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答案】B
11.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答案】D
12.中华文明之起源,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也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这表明(  )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王朝国家形态成熟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答案:(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任三点)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任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