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抓住文中关键句,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抓住文中关键句,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齐读:20.《青山不老》。
这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指读,齐读,原文是:青山不老,绿水常存。他日事成,必当后报。
这是它的意思,指读: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久长。
2.明确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这样的课文,我们要关注学习导语(出示略读导语)。在预习的时候你关注了吗,请你说说学习导语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生:三个问题:1、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2、再想想课文为什
么……
3、单元导语页上,还有提示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阅读策略,你找到了吗?
生: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运用这样的方法,一起走进文本。
二、默读课文,感知老人创造的奇迹
学习任务一: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文中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划出关键句。
交流:
(1)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第4小节: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指名朗读,理解词语:防风林带 林网(出示图片,直观感受)
师:防风林带和林网这两个词,我们大多数同学第一次见,你们预习的时候有没有了解一下?指名交流。
生:防风林带是在干旱多风的地区,为了降低风速、阻挡风沙而种植的防护林。
林网指纵横交错,像网一样的林带。
师:看,哪个是防风林带?哪个是林网?对吗?
这一条条由树木形成的绿丝带就是防风林带,许多条防风林带纵横交织在一起就是林网。
(3)带着理解,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边读边想,你从哪些字词读到了奇迹?引读:“十五年啊,……”(重读十五年啊)
(4)你从哪些字词读到了奇迹?(指名交流,重点关注句子中的数字。)
生1:十五年啊,时间之久
师:你关注到了这个数字,十五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由此可见工程浩大。
师:继续交流
生2: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
师:你从这两个数字感受到了规模之大。
生3:三千七百亩 面积大
师:同学们,你们大胆想一想三千七百亩有多大吗?
引读:它相当于80多个薛小,相当于350多个标准的国际足球场,相当于30000多个教室,可以种1000000多棵树,约有2470000平方米。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些数字,感受这了不起的奇迹!引读:十五年啊……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一个个数字感受到了老人创造出的奇迹,这奇迹带来了哪些变化?
(5)“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同意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小节,配乐齐读。
读到这,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1:绿意盎然 师:是的,环境很优美
生2:绿树成荫 师:是的,树木枝叶茂密
生2:生机勃勃 师:是的,充满了生机
师:在后文中有一个词很好的概括了这一场景,你能快速把它找出来吗?
生3:绿风荡漾(出示) 师:是啊,满眼的绿,连风都是绿的。
师:看,微风吹过,小院多美啊!配乐读:“窗外是……”
(6)师:还带来了什么变化?第5小节:“杨树、柳树……”
此时,你仿佛又看见了怎样的画面?也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1:如臂如股 股?像手臂像大腿那样粗壮 是因为这些树不仅长得好,而且生长的时间也很久。
生2:劲挺 坚韧挺拔
生3:顽强勇敢(数不胜数、漫山遍野 看,这漫山遍野的树,每一棵都如臂如股,苍翠劲挺。)
引读:看,这漫山遍野都是树,引读:有杨树、柳树……。看不见……,
山洪涌下的泥……,树……。这山……,依着一层层的树……。
师:透过语言文字我们读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
引读:十五年来,老人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引读:“十五年啊……”
让我们走进他的小院,引读:“窗外……”
让我们再走进山沟,引读:“杨树、柳树……”
小结:这就是老人十五年来创造的奇迹。
过渡: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这样的奇迹的?
三、走进文本,感受老人植树护林的艰辛
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2、3小节,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这样的奇迹的?在文中做好圈划批注。
分享与交流:
1、读懂“大环境”,了解晋西北环境之恶劣
(1)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这样的奇迹的?你关注了哪些条件?
生:关注了这里的大环境,感受到了大环境的险恶。
师:抓关键词具体说说。
出示第2节第2句: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虑的地方……
生1:肆虐:西伯利亚大风放肆侵扰或残害。
师:西伯利亚大风到底有多大呢?(课前你查找了资料,赞赏你预习得很充分。)
生2:当地县志记载: 出示风大作时(断句),指名读。这是一句文言文,你的停顿读得不够准确,再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请你继续交流(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说出句意。)
生:风大的时候,能使顶风向前的牛马倒行,甚至把牛马吹到天上二三丈。
师:大致意思说出来了,有些词翻译的不够准确。
(1)逆吹?迎面吹来 也就是说牛马是怎么行走的?(顶风而行)
不仅如此,还能把它们举到高二三丈的地方坠下来。
(2)二三丈有多高?大约两三层楼房那么高,这是多么可怕的风啊!
师:所以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俗语,引读:“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
师:还从哪里看出环境险恶?
生: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盘踞:非法占据
师:这是它的本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不急,我们先来看一段资料。
师:这是科学家在研究晋西北环境时得出的数据,出示资料:
资料补充:晋西北地区十年九旱。晋西北霜冻9、10月份便到来,要到第二年4、5月份才结束,也就是说晋西北地区一年中霜冻时间约有6—8个月。
师:结合文章内容和资料,你知道盘踞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气候长期占领着晋西北。
师:看来你是真的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读懂了这些词语,我们就读懂了这里的大环境。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引读“这是中国的晋西北……”
师引读:但“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出示:(生齐读)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你还关注了什么条件?抓住关键词句,哪里感动了你?
生:关注了这里的小环境。
2、读懂“小环境”,体会老人坚守的孤独。
(1)生1:“一排三间房,就剩老者一人。” 孤身一人
师:一排三间房只剩一人,确实孤独。还从哪里感受到他的孤独?
生2:“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亲人伙伴相继离世,孤独。
师:是的,除了孤独还有寂寞。
师:从这些标红的字,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孤独、寂寞。除此之外,还感受到什么?
生3:“他已经八十一岁了,……” 高龄,年事已高(别忘了,他可是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啊!)
生4:“老人每天……”简单,简朴,单调,艰辛
师:引读:今天早上他抓把,那明天呢?指名 后天呢?指名
是的,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十五年,他从六十五岁一直干到八十一岁,并且这样的生活还在继续。
小结:老人年事已高,生活却是如此的孤独、寂寞与单调、艰辛。
所以,引读: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从城里回来,……
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走吗?去3、4、5小节中,抓关键词句找找理由。
(2)情景对话
师:一排三间房,老者孑然一身,你知道老人为什么不走?
生:留下来种树
师引读:是的,他不走,因为他有这样的信念。
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是如此的单调,你知道老人为什么不走?
生:留下来维护这些树,完成遗愿。
师引读:是的,他不走,因为他还有梦想。梦想是什么?
师:亲友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孤孤单单一个人。夜深人静的时候,连陪他说话的人都没有;陷入困境的时候,连支撑他的人都没有,你知道老人为什么还不走?
生:守住这绿树,守住这片土。
师引读:是的,他不走,因为他有这样的决心。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就是老人的回答,你们读懂了老人的内心,理解了老人
的选择,男生读:“他觉得种树……”,
还知道了老人的宏伟设想,女生读:“去年冬天,……”
更知道了他毕生的追求,引读:“他说:”
(标红种树,栽树,绿树)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他所种的树之中了。
师:15年的心血与汗水,15年的艰辛与坚守,这个奇迹是多么来之不易呀!(才有了这样的改变)
(再出示:(生齐读)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四、认识老人,感颂“青山不老”的精神
1. 文章的作者是梁衡,他曾是位记者。这是一篇人物采访记,所谓采访,是要
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你能从文中找到作者的感受吗?用浪线画出来。
2. 生:“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是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刚才我们动情地读着、说着,那你知道这里面的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师:另一种东西?(标红)
生1:老人用自己生命来绿化了这座青山,难怪作者说,引读:“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2:精神 请你读出他的坚持,生读:“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3:树 守护青山,守护土
师:未来他将会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更多的奇迹,引读:“作为一位山野老农……”
3. 课文最后写道:“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而课文又以“青山不老”为题。
学习任务三:联系文章内容想一想,说一说文章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生1:只要坚持植树造林,这青山就会一直流传下来,青山常在,青山常绿。
生2:老人默默奉献的精神。这种的精神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师:其实在中国像晋西北这样的地方很多,像老人这样投身于绿化环境的人也很多。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看视频)
师:读了这文章,看了这视频,哪些场景触动了你?
生1:了不起,仅凭自己的力量做出了如此大的改变。
师: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精神和信念。
生2:他们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那你准备怎样做?
生2:我也要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告诉别人这些事,让他们植树造林,那你呢?)
师:看来他们的精神和行动已经感染了你。(学了这篇文章,看了这段视频,你是否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你会怎么做?)
师:在你的宣传下,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你的行列中来。
师: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这样的改变。我想到视频最后出现的这句话,引读:“一把锹抵御飞沙走石,一双手筑起万亩绿荫。”
师:有这样的人们在坚守,有这样的你们在传承,此刻我想说的是,青山不老,精神不老。
课后我们再去读一个种树英雄的故事:
《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乔建平》。还可以写一份调查报告(以下材料二选一)
材料一: 1978年11月25日,我国启动了世界最大的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生态林工程。40多年以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材料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6年,习近平主席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
板书:
青山不老
精神不老
奇迹 条件
15年 大环境 险恶
8条沟 小环境 孤独
7条防风林带 艰辛
3700亩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