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7-26 11:3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3,第24页练习五第1、2题。
【课标要求】
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能够运用分析、推理、符号运算等数学方法进行数学探究。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构建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将本单元两小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探究求每份是几或求某数里有几个几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等分和包含分之间的联系,学会正确地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分成三个层次,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正确分析除法应用题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两种平均分活动的内在联系。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建构起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形与除法的联系,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除法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有关等分和包含的问题,回顾两种平均分的情况。
(1)东东从超市买了15个七巧板,平均放到3个小包里,每个小包里放几个?
(2)15个七巧板,每个纸盒里放5只个,要用几个子?
师:想一想,这是已学过的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
生:这是平均分问题,用除法计算。
揭题:今天继续学均分有关内容,让我们来挑战一下吧!师板题。
【设计意图】复习创设真实的有关生活中等分和包含分的问题,让学生完成并回顾这两种平均分的活动。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为后面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做好认识上的准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3例3左题。
(1)阅读观察,理解题意。
师:请观察情景图和读题,说一说已知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学生1:已知:15个粽子,平均放到3个笼屉,
学生2:问题:每个笼屉放几个
(2)分析与解答。
①思考关于平均分问题的解决办法。
师:这种类型的平均分问题该怎么解决,请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师巡视,寻找合适的方法。
③交流解决方法。
学生1: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2:画一画;
学生3:分一分的方式得出结果。
师:现在请学生用自己画一画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④学生动手操作,再汇报。
师:哪个小组学生完成了,请打个手势。
生1:粽子和纸盒都不好画,其他同学怎么这么快画好了?
生2:我用长方形代替盒子,再用三角形表示粽子。
生3:我先画三个盒子,再用圆圈表示粽子,但我没画完。
生4:我画圆圈代替粽子,再画纸盒子。但我的画未完成。
生5:我画长方形表示纸盒,再在长方形里写数字3。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用画图的方式,再将所画的图加以对比,使问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明显,对条件与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直观感知数量关系。丰富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途径,并逐渐掌握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画示意图是最简便、最直观的表述方式。
⑤优化解决的方法,课件逐步呈现画示意图的过程。
结合线段图表述题意。
师:请大家观察图,说一说题意,并列式计算。
师:为什么用除法表示?要用哪句口诀来计算?
生:这是平均分的一种情况(等分)
用除法表示15÷3=(5)
想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设计意图】用简洁的语言,结合示意图和动作,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特别是要把分析数量关系和平均分结合在一起,解释为什么要选择除法。
(3)回顾与反思。
①解答正确吗?我们应该如何来验证呢
②引导学生再来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把问题当作已知条件想,有3个笼屉,每个笼屉放5个粽子,一共就是15个粽子。符合题目要求,我们的答案是完全正确的。
【设计意图】回顾与反思环节呈现了学生将结果作为条件回到原情境中,并用乘法进行检验,,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含义。
2.课件出示教科书P23例3右题。
(1)阅读与理解。
画出示意图,师一边讲述一边画,用示意图表示题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
(2)分析与解答。
师:请看图列式解答,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15÷5=3 15个小笼包,每5个装一笼屉,可以装几笼屉?用除法表示。
(3)回顾与反思。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用乘法检验除法。
生:我是把结果作为条件,把已知总数当作问题,用乘法进行检验,解答是对的。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表征、动作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的表征的转换,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建立了具体问题与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选择算法。
三、抽象归纳与总结,对比获得数量关系
(1)观察、对比两个问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2)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生1: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活动,都用除法表示;
都用到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结果。
生2:不同点:左题是求每份数是多少。右题是求均分的份数。
(3)引导学生总结发现
师: 回顾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只要是平均分的问题,都用除法来解决。
师:可以用式子把平均分的这两种情况表达出来呢?
师生归纳总结有关平均分问题的解答方法:
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平均分问题的两种情况对比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让学生意识到,虽然平均分的方式不相同,但只要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运算来解决,在对比中凸显除法意义的实质。
四、巩固提升,深入理解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4页练习五第1题。
(1)阅读与理解。
请认真观察图,说一说已知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2)分析与解答。再引导学生完整、简洁、有条理地表达。
生1:平均分中的包含分问题,数量关系式是:总数÷每份数=份数;
平均分中的等分问题,数量关系式是:总数÷份数=每份数
生2:都用除法计算。
2.独立完成教科书P24“练习五”第2题。
(1)画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式,再列式解答。
(3)引导学生完整表达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课外生活实践中,请同学们多留意,多观察、多思考身边的平均分问题,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除法的意义(也就是平均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会正确读、写除法算式和能熟练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本单元最后一节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平均分的经验,掌握了用除法去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掌握了求商的方法,为用除法解决问题提供认识上的准备。本节课将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将简单的实际问题与平均分相联系,在用除法解决等分问题和包含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抽象归纳与总结等方法,体会等分与包含分的内在关联,对平均分两个问题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思考"三个阶段,建构起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方法与过程。从仔细观察图和阅读,分析题意出发,提升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完整表达题目的已知信息和问题,目的是为了理解题目的意思,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答。着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整体理解。在理解题意时,引导学生画示意图,从文字到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图形比文字更直观。教学中通过分析、讨论和交流为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回顾反思,梳理建模。经历优化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很熟悉,感觉易于达成教学目标。可是当进一步理解、用语言表述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困惑不解,不知所措,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把零乱无章序的知识进行梳理和串联,当遇到新的实际问题时,可以想到各种各样的办法,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分一分的方式来获得结论,教师要及时评价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对比中寻找出最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动态逐步呈现画示意图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画示意图是一种辅助思维的方式,是在阅读理题意后得到的最直观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无时无刻不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同时,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解题方式上要多指导学生思考,注重对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二是对上课不太爱表现,发言少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好的板书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知识点及其内在的联系,使他们对全课的知识点一目了然。板书设计需要更清晰化、条理化。
解决问题
15÷3=5(只) 15÷5=3(个)
不同点:求每份数 求份数
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