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3-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28分)
1.(2024·长兴)观察下面的文字,再照着样子抄写下来,做到正确、美观。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答案】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不要把“跨越”的“跨”写成“垮”,不要把“美妙”的“妙”写成“秒”。
故答案为: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抄写,要认真观察,规范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2024·长兴)下面是小兴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制作的学习成果集。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相应的词语,并补充⑥、⑦两处填空。
◎卷首语 lǐng luè① 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沉醉其中;感悟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我们自豪不已……在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我们学会了tóng xīn xié lì② ,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责任与使命。
(一)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我们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jì mò③ 之感上床睡觉。——《童年的春节》(冰心) 年底这天,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大家是准备tōng xiāo④ _ 的,wéi kǒng ⑤ 错过分秒。——《过年》丰子恺
(二) 左耳旁“阝”是由“阜”字演变而来。“阜”字本义“没有石头的土山”,因此,左耳旁汉字多与山地、地形有关。 右耳旁“阝”是由“邑”字演变来的。“邑”字本义为“人们聚集的城池”,故右耳旁汉字多与城乡建设和行政区域有关。
(三) 五谷:稻、麦、黍、菽、稷 ⑥ :酸、甜、苦、辣、咸 五音:⑦ 、商、角、徵、羽
(2)能够替换(一)中加点词“余烬”的词语是( )
A.余晖 B.余光 C.灰烬 D.灰尘
(3)毕业典礼上,老师写下“陟彼高冈,心怀壮志”的祝语送给同学。根据成果集(二)( )
A.友好 B.攀登 C.脚踏实地 D.见微知著
(4)下面最适合作为小兴的成果集目录的一项是( )
A B C D
◎名家之作 ◎偏旁故事 ◎背诵积累 ◎传统节日 ◎汉字偏旁 ◎数字“五” ◎作家笔下的中国春节 ◎文字里的中国智慧 ◎数字里的中国文化 ◎多姿多彩的生活 ◎多么有趣的故事 ◎多么好玩的乐器
【答案】(1)领略;同心协力;寂寞;通宵;唯恐;五味;宫
(2)C
(3)B
(4)C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含义的理解;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1)考查了看拼音写汉字及传统文化。⑥五味:酸、甜、苦、辣、咸;⑦五音:宫、商、角、徵、羽。
(2)考查了近义词。余烬:燃烧后剩下的灰和没烧尽的东西,与“灰烬”近义。故选C。
(3)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陟彼高冈,心怀壮志”这是老师对同学们的祝福。结合(二)中“左耳旁汉字多与山地、地形有关”及“高冈”可知,我猜测“陟”的意思可能是攀登,这句话是老师祝福同学们勇攀高峰,志存高远。
(4)考查了对活动主题的辨析。通过阅读可知,这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成果集。(一)和传统节日春节有关,(二)与汉字偏旁部首中的含义有关,(三)与数字“五”的传统文化有关。故选C合适。
故答案为:(1)领略 同心协力 寂寞 通宵 唯恐 五味 宫;(2)C;(3)B;(4)C。
【点评】考查了看拼音写汉字、形声字、近义词、补充句子、实践作业。认真分析题目中的内容,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完成。
3.(2024·长兴)仔细阅读四位同学的发言稿,加点词语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小语:从一个个故事中,我看到作恶多端的坏人受到惩罚,真是死得其所。
B.小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邱少云在千钧一发之际,为了不暴露战友的位置,选择默默忍受极端的痛苦,直至壮烈牺牲。
C.小兴:咱们班的班长学习好,人品好,在班中德高望重,人人夸赞。
D.小图:六年的学习中,让我明白,不懂就应该向同学和老师不耻下问。
【答案】B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A.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不符合语境。
B.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极其危急。符合语境。
C.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又有很高的声望。不符合语境。
D.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4.(2024·长兴)小语打算选一幅书法作品,告诫自己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下列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指的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脚力好赖,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B.“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意思是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根据题干要求应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名言的意思,然后根据具体的要求来分析。
5.(2024·长兴)根据下面两位同学展示的读书笔记,我推测他们所读的书目是( )
小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是由美国小说家马克 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所处的时代是在南北战争之前。
A.《鲁滨逊漂流记》
B.《骑鹅旅行记》
C.《三毛流浪记》
D.《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E.《汤姆 索亚历险记》
【答案】E
【知识点】《汤姆·索亚历险记》
【解析】【分析】《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 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 索亚是个聪明又调皮的男孩,从小父母双亡。喜欢和两个好朋友一起玩,有次出门玩耍的时候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因为害怕凶手。所以汤姆和他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就逃到了一个荒岛上面。然后一起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偶然间和哈克找到了部分财宝,并且偷听到另一个藏宝藏的地方。他们决定去找第二个宝藏,在寻找的过程历经波折,饥饿、干渴、黑暗和恐惧,但是最终还是成功的找到了出口,并经过理智的分析,找到了第二个宝箱,成为了大富翁。从此以后,汤姆和哈克变成了小镇上的风云人物,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冒险英雄。结合题目中的情节图可知选E。
故答案为:E
【点评】考查了经典名著。完成此类题目不难,在认真阅读,了解读物内容的基础上即可解答。
6.(2024·长兴)结合语境,完成填空。
学完小古文《学弈》,我们明白了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你看,尽管操场上热闹非凡,但同学们丝毫不受干扰,一个个① 地看着书;你听,窗外蝉鸣声不绝于耳,但同学们依旧② 答着题。(横线上填写与加点词意思相同但表述不同的四字词)
当我们读到:“③ ,春风送暖入屠苏”知道了春节的习俗;当我们读到:“日暮汉宫传蜡烛,④ ”知道了寒食节民间⑤ 的习俗;当我们读到:“⑥ ,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答案】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爆竹声中一岁除;轻烟散入五侯家;禁烟火;遥知兄弟登高处
【知识点】词汇运用;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高度集中地做事。近义词有: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由下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可知上句是“爆竹声中一岁除”,由上句“日暮汉宫传蜡烛“可知下句是”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句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寒食节民间有禁烟火的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句意: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重阳节有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故答案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爆竹声中一岁除;轻烟散入五侯家;禁烟火;遥知兄弟登高处。
【点评】考查了四字词语及叠词、近义词、节日风俗、古诗文默写。对四字词语的考查,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词语含义,然后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然后作出正确的解答。
二、阅读理解(40分)
(2024·长兴)阅读。
____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暗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④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⑤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⑥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⑦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他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就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骂李老师的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⑧在表的嘀嗒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⑨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⑩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我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得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也会无声地提醒我。
(选自《冯骥才散文》,有改动)
7.选文围绕书桌写了好几件事。请根据选文内容,把情节图补充完整。
8.在上述情节中,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你认为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9.选文第①段从不同的角度写桌子“破旧”,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桌子虽破却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
B.童年一去不复返,就像破旧的桌子一样。
C.书桌的斑驳与陈旧,与后文“我”对书桌的不舍与珍惜作对比。
D.童年往事如同破旧的桌子是我不想回忆的过去。
10.选文第⑦﹣⑨自然段作者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选择最合适的一项( )
A.开心——伤心——生气——愤怒——解气
B.B.开心——伤心——生气——怨恨——轻松
C.窃喜——害怕——开心——愧疚——解气
D.窃喜——害怕——怨恨——愧疚——轻松
11.选文第⑥段和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矛盾么?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12.下面三位同学分别给选文取了题目,你最赞同谁的题目?为什么?
小文:读了选文,我想以《总有种实物可以承载记忆》为题。
小语:我觉得《书桌》这个题目就挺好。
小兴:我想取《秘密的保守者》这个题目。
13.下面是同学们读了选文,写下的感言。请结合选文,仿照句式写一写。
例:它是时光里的纪念品。过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藏在它身上。
它是
【答案】7.把“人”字误写成“入”字;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写上骂李老师的字;把字抹掉;在桌子上画画。
8.把“人”字误写成“入”字、晾干小泥球儿、在小木板上钉钉子、把字抹掉都是略写;写上骂李老师的字、在桌子上画画都是详写。这样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构严谨。
9.D
10.D
11.不矛盾。“为此,我为此,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由于桌子上记录了“我”童年的生活,童年的故事,所以“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这是写的骂李老师的几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是对李老师,也可能是对那个瘦弱的女同学有了愧疚的心情,桌上那几个字让“我”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12.“我”赞同小语,用“书桌”做题目,因为文章围绕“书桌”写了几件事,“书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13.岁月长河中的珍藏盒。封存着往昔岁月的斑斓记忆,既有欢笑与甜蜜的瞬间,也不乏泪水与挑战的篇章,每一份都镌刻在它不朽的纹理之中。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是语文常见的题目类型,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阅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完成此类题目不能光着眼于本语段,要结合所学课文的全文及所表达的主题完成。
7.考查了内容概括。①结合“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可概括为:把“人”字误写成“入”字;②结合“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可概括为:在小木板上钉钉子;③结合“于是,我就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骂李老师的几个字。”可概括为:写上骂李老师的字;④结合“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可概括为:把字抹掉;⑤结合“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得好。”可概括为:在桌子上画画。
故答案为:把“人”字误写成“入”字;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写上骂李老师的字;把字抹掉;在桌子上画画。
8.考查了文章结构及详略安排。把“人”字误写成“入”字、晾干小泥球儿、在小木板上钉钉子、把字抹掉都是略写;写上骂李老师的字、在桌子上画画都是详写。这样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构严谨。
故答案为:把“人”字误写成“入”字、晾干小泥球儿、在小木板上钉钉子、把字抹掉都是略写;写上骂李老师的字、在桌子上画画都是详写。这样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构严谨。
9.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暗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可知,桌子虽破却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童年一去不复返,就像破旧的桌子一样;书桌的斑驳与陈旧,与后文“我”对书桌的不舍与珍惜作对比。并没有说“童年往事如同破旧的桌子是我不想回忆的过去。”
故答案为:D
10.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他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就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骂李老师的几个字”“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可知,作者心情经历了窃喜——害怕——怨恨——愧疚——轻松的变化。
故答案为:D
11.考查了句子理解。“为此,我为此,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由于桌子上记录了“我”童年的生活,童年的故事,所以“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这是写的骂李老师的几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是对李老师,也可能是对那个瘦弱的女同学有了愧疚的心情,桌上那几个字让“我”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故是不矛盾的。
故答案为:不矛盾。“为此,我为此,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由于桌子上记录了“我”童年的生活,童年的故事,所以“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这是写的骂李老师的几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是对李老师,也可能是对那个瘦弱的女同学有了愧疚的心情,桌上那几个字让“我”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12.考查了给文章加标题。文章围绕“书桌”写了几件事,“书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所以“我”赞同小语,用“书桌”做题目即可。
故答案为:“我”赞同小语,用“书桌”做题目,因为文章围绕“书桌”写了几件事,“书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13.考查了句子仿写。结合“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及例句,即:它是岁月长河中的珍藏盒。封存着往昔岁月的斑斓记忆,既有欢笑与甜蜜的瞬间,也不乏泪水与挑战的篇章,每一份都镌刻在它不朽的纹理之中。
故答案为:岁月长河中的珍藏盒。封存着往昔岁月的斑斓记忆,既有欢笑与甜蜜的瞬间,也不乏泪水与挑战的篇章,每一份都镌刻在它不朽的纹理之中。
(2024·长兴)文言文阅读。
牛角挂书
(密①)以蒲鞯(jiān )②乘牛,挂《汉书》一帙(zhì )③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④适见于道,按辔(pèi )⑤蹑⑥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接纳。
【注释】①密:李密,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首领。②蒲鞯: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③一帙:一卷。帙,书套,此指书卷。④杨素:隋朝权臣,晋爵越国公。⑤按辔:扣紧马缰绳(使马缓行)。⑥蹑:轻步行走。
王冕窃学
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①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①陇:田埂。
14.联系上下文,写出带点字“识”的意思。
①密识素
②吾观密识度
15.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①联系上下文,我知道《王冕学画》中“窃入学堂”中的“窃”的意思是偷窃。
②文中“问所读”省略了人名,其实指的是(杨素)问(李密)所读。
③故事《牛角挂书》中提到三个人物,分别是李密、杨素、杨素的儿子杨玄感。
16.通过比较,我发现故事中的人物有许多的共同特点。请结合材料完成练习。
故事名称 人物 主要表现(摘录句子) 人物特点
《牛角挂书》 李密 ① ③
《王冕窃学》 王冕 ②
17.类似这样的读书故事,你还想到哪些?请写两个故事名称
【答案】14.认识;见识、知识
15.错误;正确;正确
16.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勤奋好学,有见识和气度
17.凿壁偷光、囊萤夜读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拓展延伸是指拓宽知识面,从知识的一点引导出其他的知识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密识素”:这句话的意思是李密认识杨素。“识”可以理解为“认识”。“吾观密识度”: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观察李密的见识和气度。“识”可以理解为“见识、知识”。
故答案为:认识;见识、知识;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有误,“窃入学堂”中的“窃”实际上是“偷偷地”的意思,而不是偷窃。②、③,正确。
故答案为: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对于李密,主要表现是“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表现出他的勤奋好学,有见识和气度。对于王冕,主要表现是“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表现出他的勤奋好学,克服困难。
故答案为: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勤奋好学,有见识和气度。
17.本题考查扩展延伸。《凿壁偷光》和《囊萤夜读》都是讲述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故答案为:凿壁偷光、囊萤夜读
(2024·长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稻子从种植到成熟,一般需90-125天。玉米从种植到收获,最快也要70天。小麦从收割到制成面粉需要繁杂的工序,如清除杂质、水分调节、胚乳分离磨粉、成品配制等。其中,仅磨粉过程通常都需要10道以上的工序。大豆常用来酿造酱油。一些酱油的酿造,要花6个月甚至更久……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是农民辛勤的劳作与付出的汗水。
【材料二】当前,“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的总量折合粮食约200亿千克,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近1亿人一年的口粮。2021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如下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材料三】下面是人民日报发出的一组主题海报。
18.结合材料,判断对错。
①读了材料一,小文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
②据“舌尖上的浪费”民意调查结果来看,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存在浪费的现象。年龄越小,浪费情况越严重。
③厉行节约的主要原因是要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19.仔细阅读图文,《人民日报》发起的一组海报,目的是 。
20.【材料二】不做“必剩客”、吃不了“兜着走”和【材料三】 、 两幅图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填序号)
21.爸爸每次请客吃饭,总喜欢点很多菜,造成不小的浪费。小语每次劝他,爸爸总会说,请人家吃饭,就应该大方,吃剩了又没关系,还可以打包呀!对此,小语很苦恼,请你结合材料,帮助小语劝劝爸爸。
【答案】18.正确;错误;正确
19.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理念
20.③;⑤
21.爸爸,我知道您请客吃饭是出于好心,想要招待好客人。但是,点太多菜造成浪费,其实并不符合我们的传统美德。材料一告诉我们,粮食的生产非常不容易,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劳动。而材料二显示,中国每年浪费的食物量惊人,这不仅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请客吃饭大方并不意味着浪费,适量点菜,既能表达您的热情,又能体现我们的节约意识。如果实在吃不完,虽然可以打包,但打包也只是一种补救措施,不如一开始就合理点餐。让我们一起践行“光盘行动”,做节约粮食的模范吧!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3、标题引导法。有时候,文中的题目就是文眼,透过题目,就能捕捉到很多信息。只要将题目拓展开来,让它变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了。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①材料一讲述了粮食生产的不易和农民的辛勤付出,这与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相符。题目描述正确,因为材料一的内容确实能让人联想到这首诗。
②材料并未提供关于不同年龄阶段浪费现象的具体数据或分析。题目描述错误,因为材料中没有提到年龄与浪费情况的关系。
③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强调了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这与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是一致的。题目描述正确,因为厉行节约的主要原因之一确实是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材料三的描述海报的主题是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结论:《人民日报》发起的海报目的是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理念。
故答案为: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理念
20.本题考查图表(漫画)分析。材料二强调减少食物浪费,提倡“光盘行动”;材料三与节约粮食有关。两者的意思一致,都是在倡导节约粮食、减少浪费。
故答案为:③⑤
21.本题考查劝告慰勉。需要结合材料中的节约粮食理念,针对爸爸的行为进行劝说。首先肯定爸爸的热情好客,然后结合材料说明浪费的危害和节约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合理的建议。示例回答:爸爸,我理解您希望招待好客人的心情,但点太多菜导致浪费,其实并不符合我们的传统美德。材料一告诉我们,粮食来之不易,每粒米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劳动。而材料二显示,中国每年浪费的食物量惊人,这不仅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虽然吃剩的可以打包,但这只是一种补救措施,最好的办法是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点菜,避免浪费。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到适量点餐,既表达了您的热情,又体现了我们的节约意识。
故答案为:爸爸,我知道您请客吃饭是出于好心,想要招待好客人。但是,点太多菜造成浪费,其实并不符合我们的传统美德。材料一告诉我们,粮食的生产非常不容易,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劳动。而材料二显示,中国每年浪费的食物量惊人,这不仅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请客吃饭大方并不意味着浪费,适量点菜,既能表达您的热情,又能体现我们的节约意识。如果实在吃不完,虽然可以打包,但打包也只是一种补救措施,不如一开始就合理点餐。让我们一起践行“光盘行动”,做节约粮食的模范吧!
三、习作表达(30分)
22.(2024·长兴)习作。六年的学习旅程即将结束。成长路上留下许多回忆……哪个词曾鼓励你拼搏?哪本书或哪个故事曾带给你力量?请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习作,题目自拟。
(1)请选择一个鼓励你成长的词,如“勇敢”“坚强”……,围绕这个词写一写真实的经历,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要求情感真实,可以自拟题目,不出现真实人名和校名。
(2)选择一本书或一个故事,写一封信,把它推荐给弟弟妹妹们,让彼此的成长更有收获!要求格式正确,不出现真实人名和校名。
【答案】(1)勇敢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敢”是我的年度关键词。
爬山踏青在春天。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那个周末……
那周末我去爬山。到了山脚,向上望,山坡上了一件云织成的衣服,那短短的栈道,却好似一条上天的路。远,又可望而不可及。
我沿着栈道,跨步前行,冲过树林,越过溪水,心里很是得意,以为鹿峰山不过如此,一座小丘。“前面有个栏杆,休息一下吧。”我自言自语道。我扶着栏杆,喘了几口气,又向下望了一眼,几乎垂直的岩壁,云雾穿行。“半山腰就这么高了,山顶又是何样?”我感叹道。
走着走着,就来到一个不平处,各异的山石,两条光滑的铁索,让我想起了飞夺泸定桥,也是靠铁索过的河。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拉了根绳系在铁索上,我很好奇,不知有何用。我攀着铁索向上走。
突然,我停了下来,我有点胆怯,向下看深不见底,摔了就惨了。我此刻又想起了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咬咬牙关,向上冲去。
到了山顶,我十分激动。两旁的树都好像都朝我扑过来,仿佛在向我敬礼。云儿仿佛成了一副给我的桂冠。
如果过铁索时我放弃了,还能看见山顶的风景吗?肯定不能。只有勇敢才能见到丰收成果,软弱是见不到最好的成果。
“勇敢”是我的年度关键词,它给了我启发,告诉我做事要勇敢,不能胆小。
(2)亲爱的弟弟妹妹们,
你们好!
今天我想向你们推荐一本我最近读过的好书——《小王子》。这本书由法国作家安托万 德 圣﹣埃克苏佩里所著,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作品。
《小王子》讲述了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他在自己的星球上生活,然后出发去探访其他星球。在他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包括贪婪的国王、自负的爱慕虚荣者、勤劳的酒鬼、忙碌的商人、执着的灯夫和地理学家。最后,他来到了地球,与一只狐狸成为了朋友,并学会了“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这个重要的人生道理。
这本书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还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它教会我们珍惜身边的人,理解爱的真正含义,以及用心去看世界。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代表了成人世界的一种典型特征,通过小王子的眼睛,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些特征,思考它们对我们的意义。
弟弟妹妹们,《小王子》是一本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的书籍。无论你们是小朋友,还是已经长大成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启示。希望你们能抽出时间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它会给你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愿你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智慧!
祝
学习进步!
你们的哥哥:xxx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书信写作
【解析】【分析】一、本题为话题作文,要求以“关键词”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六年的学习旅程即将结束。成长路上留下许多回忆……哪个词曾鼓励你拼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个鼓励你成长的词,如“勇敢”“坚强”……,围绕这个词写一写真实的经历,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无论选什么,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去写,注意选择的事例要典型,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二、本题为自命题的作文,要求选择一本书或一个故事,写一封信,把它推荐给弟弟妹妹们,让彼此的成长更有收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去写。注意内容写清楚,格式写正确。
【点评】一、这篇习作以“勇敢”为主题,通过叙述作者爬山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勇气的重要性。文章开头引用“狭路相逢勇者胜”,奠定了全文的主题基调。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爬山的过程,从山脚到山顶,从轻松自信到遇到挑战时的胆怯,再到最终克服恐惧,勇敢前行,情节紧凑,情感真实。特别是对攀爬铁索时的心理描写,细腻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斗争和最终的选择。结尾处的反思和总结,深化了主题,呼应了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整篇文章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是一篇成功的叙事性习作。
二、这篇习作是一封推荐书籍的信,作者选择了经典作品《小王子》推荐给弟弟妹妹们。信中简要介绍了书的情节和主题,强调了它对不同年龄段读者的普遍吸引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鼓励弟弟妹妹们阅读这本书,以便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思考。整封信格式正确,语言亲切,内容充实,达到了推荐书籍的目的。
1 / 1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3-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28分)
1.(2024·长兴)观察下面的文字,再照着样子抄写下来,做到正确、美观。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2.(2024·长兴)下面是小兴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制作的学习成果集。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相应的词语,并补充⑥、⑦两处填空。
◎卷首语 lǐng luè① 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沉醉其中;感悟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我们自豪不已……在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我们学会了tóng xīn xié lì② ,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责任与使命。
(一)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我们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jì mò③ 之感上床睡觉。——《童年的春节》(冰心) 年底这天,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大家是准备tōng xiāo④ _ 的,wéi kǒng ⑤ 错过分秒。——《过年》丰子恺
(二) 左耳旁“阝”是由“阜”字演变而来。“阜”字本义“没有石头的土山”,因此,左耳旁汉字多与山地、地形有关。 右耳旁“阝”是由“邑”字演变来的。“邑”字本义为“人们聚集的城池”,故右耳旁汉字多与城乡建设和行政区域有关。
(三) 五谷:稻、麦、黍、菽、稷 ⑥ :酸、甜、苦、辣、咸 五音:⑦ 、商、角、徵、羽
(2)能够替换(一)中加点词“余烬”的词语是( )
A.余晖 B.余光 C.灰烬 D.灰尘
(3)毕业典礼上,老师写下“陟彼高冈,心怀壮志”的祝语送给同学。根据成果集(二)( )
A.友好 B.攀登 C.脚踏实地 D.见微知著
(4)下面最适合作为小兴的成果集目录的一项是( )
A B C D
◎名家之作 ◎偏旁故事 ◎背诵积累 ◎传统节日 ◎汉字偏旁 ◎数字“五” ◎作家笔下的中国春节 ◎文字里的中国智慧 ◎数字里的中国文化 ◎多姿多彩的生活 ◎多么有趣的故事 ◎多么好玩的乐器
3.(2024·长兴)仔细阅读四位同学的发言稿,加点词语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小语:从一个个故事中,我看到作恶多端的坏人受到惩罚,真是死得其所。
B.小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邱少云在千钧一发之际,为了不暴露战友的位置,选择默默忍受极端的痛苦,直至壮烈牺牲。
C.小兴:咱们班的班长学习好,人品好,在班中德高望重,人人夸赞。
D.小图:六年的学习中,让我明白,不懂就应该向同学和老师不耻下问。
4.(2024·长兴)小语打算选一幅书法作品,告诫自己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下列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5.(2024·长兴)根据下面两位同学展示的读书笔记,我推测他们所读的书目是( )
小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是由美国小说家马克 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所处的时代是在南北战争之前。
A.《鲁滨逊漂流记》
B.《骑鹅旅行记》
C.《三毛流浪记》
D.《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E.《汤姆 索亚历险记》
6.(2024·长兴)结合语境,完成填空。
学完小古文《学弈》,我们明白了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你看,尽管操场上热闹非凡,但同学们丝毫不受干扰,一个个① 地看着书;你听,窗外蝉鸣声不绝于耳,但同学们依旧② 答着题。(横线上填写与加点词意思相同但表述不同的四字词)
当我们读到:“③ ,春风送暖入屠苏”知道了春节的习俗;当我们读到:“日暮汉宫传蜡烛,④ ”知道了寒食节民间⑤ 的习俗;当我们读到:“⑥ ,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阅读理解(40分)
(2024·长兴)阅读。
____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暗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④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⑤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⑥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为此,我为此,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⑦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他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就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骂李老师的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⑧在表的嘀嗒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⑨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⑩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我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得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也会无声地提醒我。
(选自《冯骥才散文》,有改动)
7.选文围绕书桌写了好几件事。请根据选文内容,把情节图补充完整。
8.在上述情节中,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你认为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9.选文第①段从不同的角度写桌子“破旧”,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桌子虽破却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
B.童年一去不复返,就像破旧的桌子一样。
C.书桌的斑驳与陈旧,与后文“我”对书桌的不舍与珍惜作对比。
D.童年往事如同破旧的桌子是我不想回忆的过去。
10.选文第⑦﹣⑨自然段作者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选择最合适的一项( )
A.开心——伤心——生气——愤怒——解气
B.B.开心——伤心——生气——怨恨——轻松
C.窃喜——害怕——开心——愧疚——解气
D.窃喜——害怕——怨恨——愧疚——轻松
11.选文第⑥段和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矛盾么?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12.下面三位同学分别给选文取了题目,你最赞同谁的题目?为什么?
小文:读了选文,我想以《总有种实物可以承载记忆》为题。
小语:我觉得《书桌》这个题目就挺好。
小兴:我想取《秘密的保守者》这个题目。
13.下面是同学们读了选文,写下的感言。请结合选文,仿照句式写一写。
例:它是时光里的纪念品。过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藏在它身上。
它是
(2024·长兴)文言文阅读。
牛角挂书
(密①)以蒲鞯(jiān )②乘牛,挂《汉书》一帙(zhì )③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④适见于道,按辔(pèi )⑤蹑⑥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接纳。
【注释】①密:李密,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首领。②蒲鞯: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③一帙:一卷。帙,书套,此指书卷。④杨素:隋朝权臣,晋爵越国公。⑤按辔:扣紧马缰绳(使马缓行)。⑥蹑:轻步行走。
王冕窃学
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①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①陇:田埂。
14.联系上下文,写出带点字“识”的意思。
①密识素
②吾观密识度
15.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①联系上下文,我知道《王冕学画》中“窃入学堂”中的“窃”的意思是偷窃。
②文中“问所读”省略了人名,其实指的是(杨素)问(李密)所读。
③故事《牛角挂书》中提到三个人物,分别是李密、杨素、杨素的儿子杨玄感。
16.通过比较,我发现故事中的人物有许多的共同特点。请结合材料完成练习。
故事名称 人物 主要表现(摘录句子) 人物特点
《牛角挂书》 李密 ① ③
《王冕窃学》 王冕 ②
17.类似这样的读书故事,你还想到哪些?请写两个故事名称
(2024·长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稻子从种植到成熟,一般需90-125天。玉米从种植到收获,最快也要70天。小麦从收割到制成面粉需要繁杂的工序,如清除杂质、水分调节、胚乳分离磨粉、成品配制等。其中,仅磨粉过程通常都需要10道以上的工序。大豆常用来酿造酱油。一些酱油的酿造,要花6个月甚至更久……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是农民辛勤的劳作与付出的汗水。
【材料二】当前,“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的总量折合粮食约200亿千克,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近1亿人一年的口粮。2021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如下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材料三】下面是人民日报发出的一组主题海报。
18.结合材料,判断对错。
①读了材料一,小文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
②据“舌尖上的浪费”民意调查结果来看,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存在浪费的现象。年龄越小,浪费情况越严重。
③厉行节约的主要原因是要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19.仔细阅读图文,《人民日报》发起的一组海报,目的是 。
20.【材料二】不做“必剩客”、吃不了“兜着走”和【材料三】 、 两幅图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填序号)
21.爸爸每次请客吃饭,总喜欢点很多菜,造成不小的浪费。小语每次劝他,爸爸总会说,请人家吃饭,就应该大方,吃剩了又没关系,还可以打包呀!对此,小语很苦恼,请你结合材料,帮助小语劝劝爸爸。
三、习作表达(30分)
22.(2024·长兴)习作。六年的学习旅程即将结束。成长路上留下许多回忆……哪个词曾鼓励你拼搏?哪本书或哪个故事曾带给你力量?请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习作,题目自拟。
(1)请选择一个鼓励你成长的词,如“勇敢”“坚强”……,围绕这个词写一写真实的经历,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要求情感真实,可以自拟题目,不出现真实人名和校名。
(2)选择一本书或一个故事,写一封信,把它推荐给弟弟妹妹们,让彼此的成长更有收获!要求格式正确,不出现真实人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不要把“跨越”的“跨”写成“垮”,不要把“美妙”的“妙”写成“秒”。
故答案为: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抄写,要认真观察,规范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答案】(1)领略;同心协力;寂寞;通宵;唯恐;五味;宫
(2)C
(3)B
(4)C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含义的理解;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1)考查了看拼音写汉字及传统文化。⑥五味:酸、甜、苦、辣、咸;⑦五音:宫、商、角、徵、羽。
(2)考查了近义词。余烬:燃烧后剩下的灰和没烧尽的东西,与“灰烬”近义。故选C。
(3)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陟彼高冈,心怀壮志”这是老师对同学们的祝福。结合(二)中“左耳旁汉字多与山地、地形有关”及“高冈”可知,我猜测“陟”的意思可能是攀登,这句话是老师祝福同学们勇攀高峰,志存高远。
(4)考查了对活动主题的辨析。通过阅读可知,这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成果集。(一)和传统节日春节有关,(二)与汉字偏旁部首中的含义有关,(三)与数字“五”的传统文化有关。故选C合适。
故答案为:(1)领略 同心协力 寂寞 通宵 唯恐 五味 宫;(2)C;(3)B;(4)C。
【点评】考查了看拼音写汉字、形声字、近义词、补充句子、实践作业。认真分析题目中的内容,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完成。
3.【答案】B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A.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不符合语境。
B.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极其危急。符合语境。
C.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又有很高的声望。不符合语境。
D.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4.【答案】C
【知识点】格言、名言
【解析】【分析】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指的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脚力好赖,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B.“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意思是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根据题干要求应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名言的意思,然后根据具体的要求来分析。
5.【答案】E
【知识点】《汤姆·索亚历险记》
【解析】【分析】《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 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 索亚是个聪明又调皮的男孩,从小父母双亡。喜欢和两个好朋友一起玩,有次出门玩耍的时候目睹了一起凶杀案,因为害怕凶手。所以汤姆和他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就逃到了一个荒岛上面。然后一起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偶然间和哈克找到了部分财宝,并且偷听到另一个藏宝藏的地方。他们决定去找第二个宝藏,在寻找的过程历经波折,饥饿、干渴、黑暗和恐惧,但是最终还是成功的找到了出口,并经过理智的分析,找到了第二个宝箱,成为了大富翁。从此以后,汤姆和哈克变成了小镇上的风云人物,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冒险英雄。结合题目中的情节图可知选E。
故答案为:E
【点评】考查了经典名著。完成此类题目不难,在认真阅读,了解读物内容的基础上即可解答。
6.【答案】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爆竹声中一岁除;轻烟散入五侯家;禁烟火;遥知兄弟登高处
【知识点】词汇运用;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高度集中地做事。近义词有: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由下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可知上句是“爆竹声中一岁除”,由上句“日暮汉宫传蜡烛“可知下句是”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句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寒食节民间有禁烟火的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句意: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重阳节有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故答案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爆竹声中一岁除;轻烟散入五侯家;禁烟火;遥知兄弟登高处。
【点评】考查了四字词语及叠词、近义词、节日风俗、古诗文默写。对四字词语的考查,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词语含义,然后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然后作出正确的解答。
【答案】7.把“人”字误写成“入”字;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写上骂李老师的字;把字抹掉;在桌子上画画。
8.把“人”字误写成“入”字、晾干小泥球儿、在小木板上钉钉子、把字抹掉都是略写;写上骂李老师的字、在桌子上画画都是详写。这样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构严谨。
9.D
10.D
11.不矛盾。“为此,我为此,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由于桌子上记录了“我”童年的生活,童年的故事,所以“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这是写的骂李老师的几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是对李老师,也可能是对那个瘦弱的女同学有了愧疚的心情,桌上那几个字让“我”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12.“我”赞同小语,用“书桌”做题目,因为文章围绕“书桌”写了几件事,“书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13.岁月长河中的珍藏盒。封存着往昔岁月的斑斓记忆,既有欢笑与甜蜜的瞬间,也不乏泪水与挑战的篇章,每一份都镌刻在它不朽的纹理之中。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是语文常见的题目类型,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阅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完成此类题目不能光着眼于本语段,要结合所学课文的全文及所表达的主题完成。
7.考查了内容概括。①结合“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可概括为:把“人”字误写成“入”字;②结合“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可概括为:在小木板上钉钉子;③结合“于是,我就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骂李老师的几个字。”可概括为:写上骂李老师的字;④结合“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可概括为:把字抹掉;⑤结合“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真该死,这破桌子!’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得好。”可概括为:在桌子上画画。
故答案为:把“人”字误写成“入”字;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写上骂李老师的字;把字抹掉;在桌子上画画。
8.考查了文章结构及详略安排。把“人”字误写成“入”字、晾干小泥球儿、在小木板上钉钉子、把字抹掉都是略写;写上骂李老师的字、在桌子上画画都是详写。这样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构严谨。
故答案为:把“人”字误写成“入”字、晾干小泥球儿、在小木板上钉钉子、把字抹掉都是略写;写上骂李老师的字、在桌子上画画都是详写。这样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构严谨。
9.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暗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可知,桌子虽破却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童年一去不复返,就像破旧的桌子一样;书桌的斑驳与陈旧,与后文“我”对书桌的不舍与珍惜作对比。并没有说“童年往事如同破旧的桌子是我不想回忆的过去。”
故答案为:D
10.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他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就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骂李老师的几个字”“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可知,作者心情经历了窃喜——害怕——怨恨——愧疚——轻松的变化。
故答案为:D
11.考查了句子理解。“为此,我为此,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由于桌子上记录了“我”童年的生活,童年的故事,所以“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这是写的骂李老师的几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是对李老师,也可能是对那个瘦弱的女同学有了愧疚的心情,桌上那几个字让“我”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故是不矛盾的。
故答案为:不矛盾。“为此,我为此,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由于桌子上记录了“我”童年的生活,童年的故事,所以“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这是写的骂李老师的几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是对李老师,也可能是对那个瘦弱的女同学有了愧疚的心情,桌上那几个字让“我”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12.考查了给文章加标题。文章围绕“书桌”写了几件事,“书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所以“我”赞同小语,用“书桌”做题目即可。
故答案为:“我”赞同小语,用“书桌”做题目,因为文章围绕“书桌”写了几件事,“书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13.考查了句子仿写。结合“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及例句,即:它是岁月长河中的珍藏盒。封存着往昔岁月的斑斓记忆,既有欢笑与甜蜜的瞬间,也不乏泪水与挑战的篇章,每一份都镌刻在它不朽的纹理之中。
故答案为:岁月长河中的珍藏盒。封存着往昔岁月的斑斓记忆,既有欢笑与甜蜜的瞬间,也不乏泪水与挑战的篇章,每一份都镌刻在它不朽的纹理之中。
【答案】14.认识;见识、知识
15.错误;正确;正确
16.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勤奋好学,有见识和气度
17.凿壁偷光、囊萤夜读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拓展延伸是指拓宽知识面,从知识的一点引导出其他的知识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密识素”:这句话的意思是李密认识杨素。“识”可以理解为“认识”。“吾观密识度”: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观察李密的见识和气度。“识”可以理解为“见识、知识”。
故答案为:认识;见识、知识;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有误,“窃入学堂”中的“窃”实际上是“偷偷地”的意思,而不是偷窃。②、③,正确。
故答案为: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对于李密,主要表现是“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表现出他的勤奋好学,有见识和气度。对于王冕,主要表现是“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表现出他的勤奋好学,克服困难。
故答案为: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勤奋好学,有见识和气度。
17.本题考查扩展延伸。《凿壁偷光》和《囊萤夜读》都是讲述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故答案为:凿壁偷光、囊萤夜读
【答案】18.正确;错误;正确
19.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理念
20.③;⑤
21.爸爸,我知道您请客吃饭是出于好心,想要招待好客人。但是,点太多菜造成浪费,其实并不符合我们的传统美德。材料一告诉我们,粮食的生产非常不容易,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劳动。而材料二显示,中国每年浪费的食物量惊人,这不仅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请客吃饭大方并不意味着浪费,适量点菜,既能表达您的热情,又能体现我们的节约意识。如果实在吃不完,虽然可以打包,但打包也只是一种补救措施,不如一开始就合理点餐。让我们一起践行“光盘行动”,做节约粮食的模范吧!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3、标题引导法。有时候,文中的题目就是文眼,透过题目,就能捕捉到很多信息。只要将题目拓展开来,让它变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了。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①材料一讲述了粮食生产的不易和农民的辛勤付出,这与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相符。题目描述正确,因为材料一的内容确实能让人联想到这首诗。
②材料并未提供关于不同年龄阶段浪费现象的具体数据或分析。题目描述错误,因为材料中没有提到年龄与浪费情况的关系。
③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强调了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这与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是一致的。题目描述正确,因为厉行节约的主要原因之一确实是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材料三的描述海报的主题是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结论:《人民日报》发起的海报目的是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理念。
故答案为: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理念
20.本题考查图表(漫画)分析。材料二强调减少食物浪费,提倡“光盘行动”;材料三与节约粮食有关。两者的意思一致,都是在倡导节约粮食、减少浪费。
故答案为:③⑤
21.本题考查劝告慰勉。需要结合材料中的节约粮食理念,针对爸爸的行为进行劝说。首先肯定爸爸的热情好客,然后结合材料说明浪费的危害和节约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合理的建议。示例回答:爸爸,我理解您希望招待好客人的心情,但点太多菜导致浪费,其实并不符合我们的传统美德。材料一告诉我们,粮食来之不易,每粒米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劳动。而材料二显示,中国每年浪费的食物量惊人,这不仅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虽然吃剩的可以打包,但这只是一种补救措施,最好的办法是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点菜,避免浪费。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到适量点餐,既表达了您的热情,又体现了我们的节约意识。
故答案为:爸爸,我知道您请客吃饭是出于好心,想要招待好客人。但是,点太多菜造成浪费,其实并不符合我们的传统美德。材料一告诉我们,粮食的生产非常不容易,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劳动。而材料二显示,中国每年浪费的食物量惊人,这不仅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请客吃饭大方并不意味着浪费,适量点菜,既能表达您的热情,又能体现我们的节约意识。如果实在吃不完,虽然可以打包,但打包也只是一种补救措施,不如一开始就合理点餐。让我们一起践行“光盘行动”,做节约粮食的模范吧!
22.【答案】(1)勇敢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敢”是我的年度关键词。
爬山踏青在春天。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那个周末……
那周末我去爬山。到了山脚,向上望,山坡上了一件云织成的衣服,那短短的栈道,却好似一条上天的路。远,又可望而不可及。
我沿着栈道,跨步前行,冲过树林,越过溪水,心里很是得意,以为鹿峰山不过如此,一座小丘。“前面有个栏杆,休息一下吧。”我自言自语道。我扶着栏杆,喘了几口气,又向下望了一眼,几乎垂直的岩壁,云雾穿行。“半山腰就这么高了,山顶又是何样?”我感叹道。
走着走着,就来到一个不平处,各异的山石,两条光滑的铁索,让我想起了飞夺泸定桥,也是靠铁索过的河。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拉了根绳系在铁索上,我很好奇,不知有何用。我攀着铁索向上走。
突然,我停了下来,我有点胆怯,向下看深不见底,摔了就惨了。我此刻又想起了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咬咬牙关,向上冲去。
到了山顶,我十分激动。两旁的树都好像都朝我扑过来,仿佛在向我敬礼。云儿仿佛成了一副给我的桂冠。
如果过铁索时我放弃了,还能看见山顶的风景吗?肯定不能。只有勇敢才能见到丰收成果,软弱是见不到最好的成果。
“勇敢”是我的年度关键词,它给了我启发,告诉我做事要勇敢,不能胆小。
(2)亲爱的弟弟妹妹们,
你们好!
今天我想向你们推荐一本我最近读过的好书——《小王子》。这本书由法国作家安托万 德 圣﹣埃克苏佩里所著,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作品。
《小王子》讲述了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他在自己的星球上生活,然后出发去探访其他星球。在他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包括贪婪的国王、自负的爱慕虚荣者、勤劳的酒鬼、忙碌的商人、执着的灯夫和地理学家。最后,他来到了地球,与一只狐狸成为了朋友,并学会了“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这个重要的人生道理。
这本书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还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它教会我们珍惜身边的人,理解爱的真正含义,以及用心去看世界。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代表了成人世界的一种典型特征,通过小王子的眼睛,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些特征,思考它们对我们的意义。
弟弟妹妹们,《小王子》是一本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的书籍。无论你们是小朋友,还是已经长大成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启示。希望你们能抽出时间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它会给你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愿你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智慧!
祝
学习进步!
你们的哥哥:xxx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书信写作
【解析】【分析】一、本题为话题作文,要求以“关键词”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六年的学习旅程即将结束。成长路上留下许多回忆……哪个词曾鼓励你拼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个鼓励你成长的词,如“勇敢”“坚强”……,围绕这个词写一写真实的经历,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无论选什么,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去写,注意选择的事例要典型,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二、本题为自命题的作文,要求选择一本书或一个故事,写一封信,把它推荐给弟弟妹妹们,让彼此的成长更有收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去写。注意内容写清楚,格式写正确。
【点评】一、这篇习作以“勇敢”为主题,通过叙述作者爬山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勇气的重要性。文章开头引用“狭路相逢勇者胜”,奠定了全文的主题基调。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爬山的过程,从山脚到山顶,从轻松自信到遇到挑战时的胆怯,再到最终克服恐惧,勇敢前行,情节紧凑,情感真实。特别是对攀爬铁索时的心理描写,细腻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斗争和最终的选择。结尾处的反思和总结,深化了主题,呼应了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整篇文章语言流畅,条理清晰,是一篇成功的叙事性习作。
二、这篇习作是一封推荐书籍的信,作者选择了经典作品《小王子》推荐给弟弟妹妹们。信中简要介绍了书的情节和主题,强调了它对不同年龄段读者的普遍吸引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鼓励弟弟妹妹们阅读这本书,以便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思考。整封信格式正确,语言亲切,内容充实,达到了推荐书籍的目的。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