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 走向整体的世界与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程标准 复习重点
1.通过了解新航路的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2.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早期殖民扩张的概况和影响。 3.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4.近代科学兴起的概况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一、全球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动因(必要性)
经济根源: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① 的发展。
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出现了“② ”,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精神动力: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狂热。
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地中海东部,对过往商船征收重税,商路不畅造成商业危机。
2.条件(可能性)
政治条件:③ 王室的积极支持。
技术条件:④ 技术进步很大,地理知识日益丰富。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表现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家 开辟的新航线
1487年 ⑤ 葡萄牙 抵达非洲东海岸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开辟了通往⑥ 的新航路
1519—1522年 ⑦ 船队 西班牙 完成了环球航行
1497年 卡伯特父子 英国 发现⑧
16世纪 卡蒂埃 法国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16世纪 巴伦支 荷兰 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
17世纪初 ⑨ 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时间 航海家 支持国家 开辟的新航线
俄罗斯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1578年 德雷克 英国 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1642—1643年 ⑩ 荷兰 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2.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迁移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 的迁移;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 ,美洲的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2)表现:大批欧洲人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 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2.动植物交流
(1)原因: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 。
(2)内容: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3.疾病传播
(1)原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 的传播。
(2)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 的原住民大量死亡。
(3)影响: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发展。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特点: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提升,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 、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表现
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大西洋贸易:欧洲与美洲的贸易和“ ”。
白银输入中国:
澳门中转 贸易 葡萄牙人通过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参与中日之间的 ,获取大量白银,其中的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
太平洋 贸易 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西班牙武装商船运载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白银运回 ,这些白银又大量流入中国
3.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三)早期殖民扩张
1.表现
(1)葡萄牙:16世纪,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 和商站。
(2)西班牙: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 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3)荷兰、英国和法国: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2.影响
(1)对非洲和美洲: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2)对亚洲:亚洲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3)对欧洲:引发 和价格革命。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 的发展。
(4)对人类社会: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的时代。
三、文艺复兴
1.背景
(1)经济根源: 的萌芽。
(2)文化基础: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深厚。
(3)阶级支持:新兴贵族、资产阶级的扶持。
(4)中坚力量: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2.核心:人文主义。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点
时间 代表人物 思想(艺术)特点
14世纪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文学三杰”)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15世纪 、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美术三杰”) 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15世纪 后期 莎士比亚 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4.实质:一场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上是创立符合新兴 需要的新文化。
5.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四、宗教改革
1.兴起
(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 》。
(2)主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独立的 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2.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近代科学的兴起
1.表现: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 ”,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 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2.意义: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六、启蒙运动
1.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开展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 运动。
2.核心:“ ”,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 各自主张 共同主张
伏尔泰 建立 人的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提出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权力制衡等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卢梭 、直接民主制
亚当·斯密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
康德 人应该 ,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4.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答案】①商品经济 ②寻金热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 ④造船和航海 ⑤迪亚士 ⑥美洲 ⑦麦哲伦 ⑧纽芬兰岛 ⑨哈得逊 ⑩塔斯曼 人口 殖民地 混合
大交流 疾病 免疫力 大西洋贸易 三角贸易 丝银贸易 马尼拉
殖民据点 菲律宾 商业革命 资本主义 大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达·芬奇 资产阶级 九十五条论纲 民族教会 日心说 万有引力 思想解放 理性 君主立宪制 主权在民 自由竞争 独立思考
1.【《中外历史纲要》(下)P34“史料阅读”变式】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朝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这些描绘( )。
A.催生了欧洲人的探险精神 B.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
C.促进了欧洲商品经济发展 D.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发财致富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朝一个藩王的宫殿”“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笔下的元朝非常繁荣,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发财致富,故D项正确。
2.【《中外历史纲要》(下)P37“学思之窗”变式】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据此可知( )。
A.经济利益推动新航路开辟 B.西班牙垄断了欧亚香料贸易
C.契约精神维护了统治秩序 D.西欧扩张旨在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时,王室已经与航海家们就航海事业带来的利润和收入进行了分配,经济利益的刺激,进一步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正确。
3.【《中外历史纲要》(下)P45“问题探究”变式】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表明( )。
A.人类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变革 B.早期殖民扩张具有双重影响
C.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产生前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这段话说明早期殖民扩张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即对外扩张具有双重影响,故B项正确。
知识拓展
1.早期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西、葡、荷、英、法等,其中大多数为封建国家。
2.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1.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
2.文艺复兴
1.高产作物的传入
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2.文艺复兴对宗教的态度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他们也是信仰宗教的,只是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
3.启蒙运动的高潮出现在法国的原因
启蒙运动的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资本主义更加发达的英国,其原因是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是法国社会矛盾特别尖锐的产物。
1.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随之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态,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新航路开辟是怎样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的
推动方式: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丰富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使得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2.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始终是以自己的国情或需要为出发点的,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取向。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褒贬不一,他们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其所需要的成分,并赋予它们革命的意义。
——摘编自陈超《对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兼论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褒贬不一,始终是以自己的国情或需要为出发点的。
依据上述材料,你如何理解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褒贬不一
理解:因为所处的历史时代和自身需要,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决于实用主义倾向,即中国传统文化能否成为他们反专制反神学斗争的锐利武器;启蒙思想家没有到过中国,他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大都来自传教士书中的记载,比较片面。
【主题探究·提升素养】
主题一 走向整体的世界
视角1 价格革命
材料 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商品价格的高低是由货币数量的多少决定的,对于西欧“价格革命”的动因,学界过去往往据此理论侧重于对欧洲的影响。但西欧“价格革命”的原因应当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中,①15、16世纪是西欧社会经济剧烈变动的时代,随着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产品价格多呈上升趋势。②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人为地扩大了国内货币储备,推动了物价的上涨。在法国,从1500年到1592年,粮食价格增长了十倍,③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气候不佳导致的粮食歉收有很大关系。欧洲各国在14、15世纪都经历了瘟疫与战争的劫难,人口或停滞或下降,④15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人口增长,在整个16世纪,人口自然增长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摘编自郭进萍《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的动因析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导致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的其他因素。
解读材料 材料介绍了西欧“价格革命”的社会经济动因
提取信息 ①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概括; ②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概括; ③从气候影响的角度概括; ④从人口增长的角度概括
迁移知识 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
其他因素:经济结构的变动(或自足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气候不佳导致粮食歉收;人口增长。
视角2 贸易格局的演变
材料 ①海路开通后,西方人在丝绸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②在旧有的丝路外,更新了若干新卖区。在亚洲方向,葡萄牙自1557年租借澳门后,便操纵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蚕丝贸易将近一个世纪;在美洲方向,西班牙殖民者扮演了重要角色。1565年,西班牙大帆船“圣·巴布洛号”从宿务驶往墨西哥,标志着历时 250 年之久的“大帆船贸易”启航。此洲际贸易是③以马尼拉为转运站,西连美洲,东接中国,并延伸至欧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国际商道。由于美洲和欧洲市场的需求,④中国丝品脱颖而出,与美洲白银一并成为转运货物的最大宗,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演出了一幕丝绸流向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货物对流的大剧,被学者称为“丝银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
解读材料 材料介绍了“丝银之路”的形成及概况
提取信息 ①从西方人在贸易中的地位概括; ②从路线和区域的角度概括; ③从贸易的范围以及个别城市的地位的角度概括; ④从中国地位的角度概括
迁移知识 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促进了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的逐渐形成
特点:西方主导;传承与更新并存;全球性(世界性)贸易;以澳门、马尼拉为枢纽;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
(1)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他们通过新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使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也急剧增加。
(3)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4)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主题二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视角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材料 15世纪以来,罗马教廷和意大利的一些大商人,都有对文化事业的爱好,他们乐于充当文化赞助人。艺术家把作品卖给赞助人,买家也会委托艺术家制作特定作品。有学者称其为“艺术赞助人制度”。《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富商的约稿所绘的,米开朗琪罗应教皇要求创作了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西斯廷圣母》则是拉斐尔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祭坛画。此后三个世纪,①欧洲画家们也多依宫廷贵族的委托进行创作。画家被委托人和贵族阶层供养,几乎等同于显贵家族的仆人。②这段时间盛行祭坛画、肖像画,而风景画普遍遭到鄙夷。
阅读材料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15世纪以来欧洲画坛“艺术赞助人制度”的影响。
解读材料 材料呈现了欧洲画坛“艺术赞助人制度”的概况
提取信息 ①从提供物质保障的角度进行概括; ②从影响不同种类绘画的角度概括
迁移知识 “艺术赞助人制度”是欧洲艺术界历史悠久的文化生态之一,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赞助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和创作自由,促进了他们的创作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其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
影响:“艺术赞助人制度”使艺术家的创作获得物质保障,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经济条件,促进了文艺的繁荣;但“艺术赞助人制度”也影响了创作自由,导致这段时期的作品大多为祭坛画、肖像画,宗教色彩浓厚,不利于绘画多元化的发展。
视角2 启蒙运动
材料 ①1751—1772年,由狄德罗主编,达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以下简称“法国《百科全书》”)陆续出版。法国《百科全书》包括17卷正文、11卷图表、71 818个条目、2885幅插图,②其中自然科学占比超过人文科学。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想参与该书的编纂,被狄德罗拒绝。③该书在出版过程中两次被政府查禁,又两次解禁。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④法国《百科全书》共出版了6个版本,印刷了大约2.4万套,在法国国内卖了11 507套,在欧洲其他国家卖了12 054套,美国的富兰克林、“宪法之父”麦迪逊等人都购买了此书。
——摘编自[法]伊莎贝尔·富热尔《解码世界文化》
结合材料,概括法国《百科全书》的特点。
解读材料 材料呈现了法国《百科全书》的编纂以及发行情况
提取信息 ①从编纂主体的角度概括; ②从内容侧重的角度概括; ③从出版遭遇的角度概括; ④从出版数量的角度概括
迁移知识 启蒙思想家倡导理性精神
特点:由民间编纂;编纂过程曲折;倡导理性精神;重视自然科学;传播效果明显。
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的内涵(历史解释)
阶段 人文主义内涵
形成 (文艺复兴) 批判神权统治,主张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肯定人的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发展 (宗教改革) 主张信仰得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成熟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