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13:2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北宋时期,针对晚唐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一些士大夫提出“文以载道”。此后,宋代文章的议论成分增强,文章与政治教化的关系得到强化。这体现了当时(  )
A.儒学复兴的影响 B.社会矛盾的尖锐
C.崇文抑武的盛行 D.世俗文化的发展
2.清代四川酉阳冉氏土司编纂的《冉氏忠孝谱》在卷首“家规”中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友于兄弟、新睦宗族、和睦邻里、敦肃闺门、禁止争讼、勤习正业、定正名分、致谨坟墓、慎选婚姻、教约子弟、慎重继嗣”。这些规定反映了(  )
A.儒家学说的官方化 B.门阀士族的影响力
C.理学观念的世俗化 D.官学教育的广泛性
3.《孟子 万章》中载:“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而王阳明将“各适其性”与“随材成就”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据此可知,孟子与王阳明都(  )
A.关注人的个体差异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D.具有反君主专制倾向
4.有学者指出,促使唐初诗风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贞观君臣所提倡的典正富丽的雅音,而是他们所开创的功业本身让中下层文人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
B.朝廷政策推动诗歌繁荣
C.下层文人更有革新意识
D.家国意识影响文学创作
5.南宋学者陈亮认为,“夫盈宇宙者无非物”,“舍天地则无以为道”。他主张“霸并用,义利双行”,并痛斥那些“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侥不知痛痒也”。陈亮的这些观点(  )
A.继承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B.直指程朱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
C.呼应了“宇宙便是吾心”的理念
D.体现了广大士人阶层的义利观
6.明朝后期,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把《水浒传》放在与正统诗文相同的地位,肯定《水浒传》描写的人物是“忠义之士”,其事迹是“爱国爱君的忠义之举”。据此可知,其宗旨是(  )
A.倡导个性解放 B.推崇孔孟儒学
C.批判君主专制 D.赞扬忠义精神
7.朱熹提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克去“己私”即返复“天理”,“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据此可知,朱熹(  )
A.突破了传统儒学价值追求的桎梏
B.立足于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源
C.主张强化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D.认为“天理”与“人欲”相对立
8.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黄宗羲这一思想(  )
A.源于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C.受到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D.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9.如表为战国后期《吕氏春秋》的言论观点。由此可知,《吕氏春秋》(  )
篇章 观点
《有始览》 乱莫大于无天子
《孟秋纪》 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仲春纪》 兼容华夷,“殊俗异习皆服之”
A.主张和平解决诸侯国间纠纷
B.表达了创建大一统政权的呼声
C.强调尊重华夷间的文化差异
D.提出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诉求
10.陆九源认为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基于这种立场,陆九渊强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的这一理论(  )
A.认为教育要循序渐进
B.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C.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1.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
A.以德治民 B.尊崇儒术 C.天人感应 D.人性本善
1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上相同或相似的是(  )
①仁的学说②人性论③民本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北宋时期,针对晚唐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一些士大夫提出“文以载道”。此后,宋代文章的议论成分增强,文章与政治教化的关系得到强化。这体现了当时(  )
A.儒学复兴的影响 B.社会矛盾的尖锐
C.崇文抑武的盛行 D.世俗文化的发展
【答案】A
2.清代四川酉阳冉氏土司编纂的《冉氏忠孝谱》在卷首“家规”中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友于兄弟、新睦宗族、和睦邻里、敦肃闺门、禁止争讼、勤习正业、定正名分、致谨坟墓、慎选婚姻、教约子弟、慎重继嗣”。这些规定反映了(  )
A.儒家学说的官方化 B.门阀士族的影响力
C.理学观念的世俗化 D.官学教育的广泛性
【答案】C
3.《孟子 万章》中载:“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而王阳明将“各适其性”与“随材成就”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据此可知,孟子与王阳明都(  )
A.关注人的个体差异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D.具有反君主专制倾向
【答案】A
4.有学者指出,促使唐初诗风转变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贞观君臣所提倡的典正富丽的雅音,而是他们所开创的功业本身让中下层文人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
B.朝廷政策推动诗歌繁荣
C.下层文人更有革新意识
D.家国意识影响文学创作
【答案】D
5.南宋学者陈亮认为,“夫盈宇宙者无非物”,“舍天地则无以为道”。他主张“霸并用,义利双行”,并痛斥那些“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侥不知痛痒也”。陈亮的这些观点(  )
A.继承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B.直指程朱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
C.呼应了“宇宙便是吾心”的理念
D.体现了广大士人阶层的义利观
【答案】B
6.明朝后期,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把《水浒传》放在与正统诗文相同的地位,肯定《水浒传》描写的人物是“忠义之士”,其事迹是“爱国爱君的忠义之举”。据此可知,其宗旨是(  )
A.倡导个性解放 B.推崇孔孟儒学
C.批判君主专制 D.赞扬忠义精神
【答案】B
7.朱熹提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克去“己私”即返复“天理”,“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据此可知,朱熹(  )
A.突破了传统儒学价值追求的桎梏
B.立足于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源
C.主张强化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D.认为“天理”与“人欲”相对立
【答案】D
8.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黄宗羲这一思想(  )
A.源于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C.受到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D.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9.如表为战国后期《吕氏春秋》的言论观点。由此可知,《吕氏春秋》(  )
篇章 观点
《有始览》 乱莫大于无天子
《孟秋纪》 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仲春纪》 兼容华夷,“殊俗异习皆服之”
A.主张和平解决诸侯国间纠纷
B.表达了创建大一统政权的呼声
C.强调尊重华夷间的文化差异
D.提出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诉求
【答案】B
10.陆九源认为人的道德完善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人要在个体心灵中建立起道德的自觉性。基于这种立场,陆九渊强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的这一理论(  )
A.认为教育要循序渐进
B.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C.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11.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
A.以德治民 B.尊崇儒术 C.天人感应 D.人性本善
【答案】C
1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上相同或相似的是(  )
①仁的学说②人性论③民本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答案:(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内涵: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史实:①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②抗美援朝(答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或万隆会议等也可)。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