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同步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同步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13:3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选择题
1.十七世纪后期东印度公司将中国茶装在银盒中作为礼物献给凯瑟琳王后。十八世纪末戴维斯在《英国农工状况考察》中提到:“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他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饮料。”这反映了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海外贸易有了巨大发展
C.社会保障制度失效
D.接受了东方的生活方式
2.英法七年战争期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收买对方将领等手段击溃了受法国人支持的孟加拉王公,取得了普拉西战役胜利。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  )
A.具有商业与殖民双重性质
B.对印度实施了“分而治之”政策
C.使印度沦为英国半殖民地
D.促使英国成为东南亚地区霸主
3.殖民强盗科尔特斯宣称:“我来是凭刀剑和盾牌取黄金的,不是像农夫跟着犁跑的!”这表明西方殖民者意在(  )
A.开拓市场 B.侵占土地 C.掠夺财富 D.传播宗教
4.奴隶贩子们载着大量劣质商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海岸,这是奴隶贸易的“出程”。在非洲海岸用低劣的货物“交换”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叫“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这叫“归程”。该“贸易”(  )
A.促进了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B.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
C.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5.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6.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奴役和屠杀当地人民,造成当地人民的大量死亡。当地人民是指(  )
A.黑人奴隶 B.印第安人 C.流放人员 D.欧洲白人
7.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  )
A.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
B.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
C.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
D.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8.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这些华工(  )
A.对当地的开发做出重要贡献
B.推动了当地人口结构的改变
C.成为当地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D.为清政府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9.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贸易中心在(  )
15世纪末16世纪初威尼斯、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
时间 威尼斯 葡萄牙
1498﹣1501年 年均350万英镑 年均100万英镑
1502﹣1505年 年均22.4万英镑 年均230万英镑
A.大西洋沿岸 B.地中海沿岸
C.太平洋沿岸 D.印度洋沿岸
10.16世纪起,西欧各国出现了商品证券交易所和商业特许公司等组织,随之商业规模急剧扩大,世界市场迅速崛起。这些现象的出现(  )
A.促成西欧商业格局的改变
B.加快欧洲资本输出的步伐
C.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推动欧洲经济政策的转型
11.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伏击了葡萄牙船只,并将此船连同货物一起拍卖。葡萄牙将此事上诉欧洲海事法庭。格劳秀斯撰写了《论捕获法》为荷兰辩护,指出葡萄牙阻止正当的海上商业活动,进而损害了在东印度的各国商人利益。据此可知(  )
A.国际法维护了各国利益
B..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受到冲击
C..旧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
D..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焦点
12.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作用在于成为了方便西、葡两国作为重金属货币的传输漏斗﹣﹣为了国内的消费,用新大陆发现的重金属货币换取东方的奢侈品。据此可以推知,新航路开辟后(  )
A.西葡封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东方在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C.西葡未实现有效的资本积累
D.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出现
二、综合题
1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17、18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1811年英国总人口是1 197万,1931年是4 479万。据统计,从1815到1930年,有1 140多万人从英国移出。这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19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助仍在进行,但非官方机构表现得更为积极,包括各地工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等。工会资助的移民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英国移民的迁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镡娴娴《19世纪英国人口对
外迁移问题探析》
材料二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了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
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华人“下南洋”与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不同点。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选择题
1.十七世纪后期东印度公司将中国茶装在银盒中作为礼物献给凯瑟琳王后。十八世纪末戴维斯在《英国农工状况考察》中提到:“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他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饮料。”这反映了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海外贸易有了巨大发展
C.社会保障制度失效
D.接受了东方的生活方式
【答案】B
2.英法七年战争期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收买对方将领等手段击溃了受法国人支持的孟加拉王公,取得了普拉西战役胜利。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  )
A.具有商业与殖民双重性质
B.对印度实施了“分而治之”政策
C.使印度沦为英国半殖民地
D.促使英国成为东南亚地区霸主
【答案】A
3.殖民强盗科尔特斯宣称:“我来是凭刀剑和盾牌取黄金的,不是像农夫跟着犁跑的!”这表明西方殖民者意在(  )
A.开拓市场 B.侵占土地 C.掠夺财富 D.传播宗教
【答案】C
4.奴隶贩子们载着大量劣质商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海岸,这是奴隶贸易的“出程”。在非洲海岸用低劣的货物“交换”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叫“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这叫“归程”。该“贸易”(  )
A.促进了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B.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
C.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答案】C
5.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答案】D
6.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奴役和屠杀当地人民,造成当地人民的大量死亡。当地人民是指(  )
A.黑人奴隶 B.印第安人 C.流放人员 D.欧洲白人
【答案】B
7.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  )
A.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
B.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
C.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
D.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答案】B
8.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这些华工(  )
A.对当地的开发做出重要贡献
B.推动了当地人口结构的改变
C.成为当地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D.为清政府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答案】A
9.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贸易中心在(  )
15世纪末16世纪初威尼斯、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
时间 威尼斯 葡萄牙
1498﹣1501年 年均350万英镑 年均100万英镑
1502﹣1505年 年均22.4万英镑 年均230万英镑
A.大西洋沿岸 B.地中海沿岸
C.太平洋沿岸 D.印度洋沿岸
【答案】B
10.16世纪起,西欧各国出现了商品证券交易所和商业特许公司等组织,随之商业规模急剧扩大,世界市场迅速崛起。这些现象的出现(  )
A.促成西欧商业格局的改变
B.加快欧洲资本输出的步伐
C.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推动欧洲经济政策的转型
【答案】A
11.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伏击了葡萄牙船只,并将此船连同货物一起拍卖。葡萄牙将此事上诉欧洲海事法庭。格劳秀斯撰写了《论捕获法》为荷兰辩护,指出葡萄牙阻止正当的海上商业活动,进而损害了在东印度的各国商人利益。据此可知(  )
A.国际法维护了各国利益
B..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受到冲击
C..旧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
D..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焦点
【答案】C
12.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作用在于成为了方便西、葡两国作为重金属货币的传输漏斗﹣﹣为了国内的消费,用新大陆发现的重金属货币换取东方的奢侈品。据此可以推知,新航路开辟后(  )
A.西葡封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东方在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C.西葡未实现有效的资本积累
D.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出现
【答案】C
二、综合题
1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50、60年代英国移民数量是17、18世纪移民数量的总和。1811年英国总人口是1 197万,1931年是4 479万。据统计,从1815到1930年,有1 140多万人从英国移出。这些移民主要迁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其中大部分去了美国。19世纪上半叶殖民署为移民提供资金、信息,组织他们向外迁移。19世纪后半叶官方的资助仍在进行,但非官方机构表现得更为积极,包括各地工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等。工会资助的移民大部分去了美国,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英国移民的迁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民族构成,对这些地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镡娴娴《19世纪英国人口对
外迁移问题探析》
材料二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了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
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华人“下南洋”与19世纪英国人口外迁的不同点。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英国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官方移民政策的支持;迁入地工业化发展,需大量劳动力。
(2)不同点:中国人“下南洋”主要受殖民主义影响,英国人口外迁主要受工业革命影响;中国人“下南洋”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迁徙,英国人口外迁是资本主义工业国平向迁徙;中国人“下南洋”是以普通劳动力为主,英国人口外迁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人“下南洋”传播了中华文化,英国人口外迁促进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