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选择题
1.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2.如表是世界银行统计的1961﹣2011年世界GDP增长率和2011年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为准)对比表。据此可知,1960年代以来( )
地区 GDP增长率(%) 人均GDP(美元)
东亚 7.3 7294
拉丁美洲 3.8 11595
撒哈拉以南非洲 3.5 2233
经合组织(发达国家) 3.2 38944
A.东亚地区发展成就突出
B.拉丁美洲人口增速较慢
C.非洲独立后发展起点低
D.经合组织经济状况较差
3.在哥伦布发现“世界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乘飞机沿哥伦布的航线来到了印度,却发现“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平的”揭示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一个变化: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这一变化主要是指( )
A.世界的多极化 B.经济的区域化
C.经济的体系化 D.经济的全球化
4.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反全球化”运动愈演愈烈,“反全球化”运动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来自全球化的发源地欧美。“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在于全球化( )
A.导致了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B.造成了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C.加剧了世界利益分配失衡
D.使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
5.有学者指出,“冷战”结束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
A.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的共同利益增大
B.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C.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共同治理
D.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的政治冲突
6.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 鲁格曼断言:“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由此可见,他认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
A.并行不悖 B.矛盾对立 C.相互促进 D.目标趋同
7.有学者指出: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手段。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紊,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
C.技术因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原因喊
D.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
8.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是( )
①沿海地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②农民手工业者破产进入劳动力市场
③外国在中国开办企业的刺激
④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诱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1948﹣1994年,关贸总协定共进行了8轮谈判。前7轮谈判(1948~1979年)围绕关税减让进行。1986﹣1994年的第八轮谈判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内容涉及所有贸易,从牙刷到游艇,从银行到电信,从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疗,谈判议题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表明( )
A.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B.全球化对世界贸易体制影响日益深远
C.各个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D.国际经济秩序的民主化趋势显著加强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由自由贸易主义转向公平贸易主义,不再向发展中国家“无代价”地提供市场;而发展中国家也未能完全地开放市场。这些情况是( )
A.美苏两极格局竞争激烈的体现
B.世界经济民族化倾向的反映
C.国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结果
D.区域性经济集团发展的产物
11.国际关系专家谢里夫 加利指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并开始通过各种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全球化进程更公平、更包容。“中国是新的全球体系的推动者之一”。据此可知( )
A.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形态
B.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全球治理
C.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被取代
D.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1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失业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创造和提高就业成为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就业与宏观经济、就业与贸易、就业与包容性发展等成为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关注的议题。这是因为当今世界( )
A.经济全球化增强 B.出现多极化趋势
C.教育信息化加速 D.文化多样性加强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实施建立“德国人移民区”的殖民历史进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西方国家。
——摘编自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材料二 仅是1933年这场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7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8名即将要拿到诺贝尔奖的人,德国1933年以前的获奖者在世的只剩下7个人了,由于有以德国科学家为代表的这批欧洲新生科学家的加盟,美国远远地超过了德国,达到了25人,成为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这25人当中还不包括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也不包括那些当年随着父母来到美国,完成学业,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代流亡者。所以正是这些杰出人物的到来,才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最严谨的学风。今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已经超过了200人,显然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营造出的那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密切相关。当然,这些欧洲的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照样大放光彩。
——摘编自李工真著《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欧洲的知识难民为美国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选择题
1.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答案】D
2.如表是世界银行统计的1961﹣2011年世界GDP增长率和2011年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为准)对比表。据此可知,1960年代以来( )
地区 GDP增长率(%) 人均GDP(美元)
东亚 7.3 7294
拉丁美洲 3.8 11595
撒哈拉以南非洲 3.5 2233
经合组织(发达国家) 3.2 38944
A.东亚地区发展成就突出
B.拉丁美洲人口增速较慢
C.非洲独立后发展起点低
D.经合组织经济状况较差
【答案】A
3.在哥伦布发现“世界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乘飞机沿哥伦布的航线来到了印度,却发现“世界是平的”。“世界是平的”揭示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一个变化: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动力,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世界也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这一变化主要是指( )
A.世界的多极化 B.经济的区域化
C.经济的体系化 D.经济的全球化
【答案】D
4.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反全球化”运动愈演愈烈,“反全球化”运动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来自全球化的发源地欧美。“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在于全球化( )
A.导致了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B.造成了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C.加剧了世界利益分配失衡
D.使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
【答案】C
5.有学者指出,“冷战”结束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
A.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的共同利益增大
B.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C.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共同治理
D.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的政治冲突
【答案】A
6.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 鲁格曼断言:“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由此可见,他认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
A.并行不悖 B.矛盾对立 C.相互促进 D.目标趋同
【答案】B
7.有学者指出: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手段。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紊,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
C.技术因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原因喊
D.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
【答案】A
8.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是( )
①沿海地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②农民手工业者破产进入劳动力市场
③外国在中国开办企业的刺激
④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诱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9.1948﹣1994年,关贸总协定共进行了8轮谈判。前7轮谈判(1948~1979年)围绕关税减让进行。1986﹣1994年的第八轮谈判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内容涉及所有贸易,从牙刷到游艇,从银行到电信,从野生水稻基因到艾滋病治疗,谈判议题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表明( )
A.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B.全球化对世界贸易体制影响日益深远
C.各个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D.国际经济秩序的民主化趋势显著加强
【答案】B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由自由贸易主义转向公平贸易主义,不再向发展中国家“无代价”地提供市场;而发展中国家也未能完全地开放市场。这些情况是( )
A.美苏两极格局竞争激烈的体现
B.世界经济民族化倾向的反映
C.国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结果
D.区域性经济集团发展的产物
【答案】C
11.国际关系专家谢里夫 加利指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并开始通过各种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全球化进程更公平、更包容。“中国是新的全球体系的推动者之一”。据此可知( )
A.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形态
B.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全球治理
C.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被取代
D.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答案】A
1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失业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创造和提高就业成为各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就业与宏观经济、就业与贸易、就业与包容性发展等成为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关注的议题。这是因为当今世界( )
A.经济全球化增强 B.出现多极化趋势
C.教育信息化加速 D.文化多样性加强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实施建立“德国人移民区”的殖民历史进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西方国家。
——摘编自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材料二 仅是1933年这场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7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8名即将要拿到诺贝尔奖的人,德国1933年以前的获奖者在世的只剩下7个人了,由于有以德国科学家为代表的这批欧洲新生科学家的加盟,美国远远地超过了德国,达到了25人,成为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这25人当中还不包括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也不包括那些当年随着父母来到美国,完成学业,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代流亡者。所以正是这些杰出人物的到来,才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最严谨的学风。今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已经超过了200人,显然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营造出的那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密切相关。当然,这些欧洲的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照样大放光彩。
——摘编自李工真著《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欧洲的知识难民为美国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答案】(1)成因: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对外实施殖民的失败导致人口大量回流;大批苏联占领区(东德)居民逃往美、英占领区(西德)。
特点:农村地区比城市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渗透着深刻的冷战背景(西方国家积极接纳东德难民);得到美、加等国的支持(海外移民多)。
(2)贡献:使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蓄积了大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