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同步侧(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同步侧(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14: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选择题
1.12世纪,西欧教堂建筑风格由罗马式发展至哥特式。哥特式大教堂的部分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出现了有关历史、地理、生产劳动等方面的题材,如英国的韦尔斯大教堂的束柱柱头的雕刻,其中一个柱头表现一位鞋匠,另一个柱头则是一个水果商贩。这反映出当时(  )
A.艺术的神学化特征 B.社会转型的成功
C.城市的复兴与发展 D.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近年来,考古团队在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中先后发现了45件人类头骨化石,并通过厚达10余米的遗址地层推断该遗址是以泉水为中心,以各种湿地堆积物为背景的人类狩猎、肢解动物、加工兽皮、石器、骨器的工作营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该遗址(  )
A.是仰韶文化的早期代表
B.可研究定居生活起源
C.出现了灌溉农业的雏形
D.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
3.甘肃庆阳南佐遗址是目前考古所见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最大的都邑性遗址。有学者认为,遗址内择中而居、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布局等,体现出了以王权为核心的社会状态。据此可知,该遗址(  )
A.是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存
B.体现礼乐制度的广泛影响
C.具备早期国家的一些形态
D.可以佐证商朝的内外服制
4.如图为《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一书中良渚古城考古平面示意图,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
A.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村落景象
B.表明早期中国已具备较完善的国家形态
C.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可以佐证新石器晚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5.玉璋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今陕西、山东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玉礼器。如图为二里头文化前后东亚地区玉璋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华南和中原地区(  )
A.生产力发展水平接近 B.形成相同的文化认同
C.已存在经济文化联系 D.确立了政治隶属关系
6.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年姜寨遗址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夫妻合葬墓,每个人都单独地按辈分高低、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去世的先后顺序埋葬。这反映出(  )
A.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状况
B.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当时氏族聚落的社会风貌
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
7.考古发现,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中的鬻、盃与爵都是以大汶口一山东龙山文化的弩为原型创造出来的,玉璋等礼器也源自山东龙山文化。这些二里头文化的陶岙、爵等礼器,后来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皆有发现,玉璋也见于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这可说明(  )
A.南北经济存在差异
B.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
8.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项目研究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下列遗址不属于“加速阶段”的是(  )
A.姜寨聚落遗址 B.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C.良渚遗址 D.陶寺遗址
9.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聚落距今8000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最大房址占据聚落中心。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村落距今7000年左右,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东、南、西、西北、北五个房屋组,每组代表一个亲属组织。两者布局的不同反映了(  )
A.自然环境造成定居方式的差异
B.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分化
D.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
10.图1、2为陕西姜察聚落遗址与河南阎村原始遗址出土的陶罐及陶盖示意图,对比可以印证(  )
A.制陶技艺起源于北方
B.远古时代手工业技术发达
C.中国已进入文明社会
D.早期区域文明间存在交流
11.古代雅典的城市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雅典城市设计(  )
A.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
B.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与雅典人的行为观念形成互动
D.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12.下列建筑文化遗产,轴线分明,拱券艺术突出,寺庙文化特点明显的是(  )
A.颐和园 B.雅典卫城
C.布达拉宫 D.故宫太和殿
二、综合题
13.(2023·天津滨海新区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
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
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五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
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和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2)结合所学内容,各举出世界和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3个,并任意选择一个,说明其能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选择题
1.12世纪,西欧教堂建筑风格由罗马式发展至哥特式。哥特式大教堂的部分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出现了有关历史、地理、生产劳动等方面的题材,如英国的韦尔斯大教堂的束柱柱头的雕刻,其中一个柱头表现一位鞋匠,另一个柱头则是一个水果商贩。这反映出当时(  )
A.艺术的神学化特征 B.社会转型的成功
C.城市的复兴与发展 D.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2.近年来,考古团队在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中先后发现了45件人类头骨化石,并通过厚达10余米的遗址地层推断该遗址是以泉水为中心,以各种湿地堆积物为背景的人类狩猎、肢解动物、加工兽皮、石器、骨器的工作营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该遗址(  )
A.是仰韶文化的早期代表
B.可研究定居生活起源
C.出现了灌溉农业的雏形
D.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
【答案】B
3.甘肃庆阳南佐遗址是目前考古所见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最大的都邑性遗址。有学者认为,遗址内择中而居、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布局等,体现出了以王权为核心的社会状态。据此可知,该遗址(  )
A.是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存
B.体现礼乐制度的广泛影响
C.具备早期国家的一些形态
D.可以佐证商朝的内外服制
【答案】C
4.如图为《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一书中良渚古城考古平面示意图,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
A.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村落景象
B.表明早期中国已具备较完善的国家形态
C.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可以佐证新石器晚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答案】D
5.玉璋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今陕西、山东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玉礼器。如图为二里头文化前后东亚地区玉璋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华南和中原地区(  )
A.生产力发展水平接近 B.形成相同的文化认同
C.已存在经济文化联系 D.确立了政治隶属关系
【答案】C
6.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年姜寨遗址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夫妻合葬墓,每个人都单独地按辈分高低、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去世的先后顺序埋葬。这反映出(  )
A.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状况
B.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当时氏族聚落的社会风貌
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
【答案】C
7.考古发现,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中的鬻、盃与爵都是以大汶口一山东龙山文化的弩为原型创造出来的,玉璋等礼器也源自山东龙山文化。这些二里头文化的陶岙、爵等礼器,后来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皆有发现,玉璋也见于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这可说明(  )
A.南北经济存在差异
B.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
【答案】B
8.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项目研究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下列遗址不属于“加速阶段”的是(  )
A.姜寨聚落遗址 B.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C.良渚遗址 D.陶寺遗址
【答案】A
9.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聚落距今8000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最大房址占据聚落中心。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村落距今7000年左右,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东、南、西、西北、北五个房屋组,每组代表一个亲属组织。两者布局的不同反映了(  )
A.自然环境造成定居方式的差异
B.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分化
D.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
【答案】B
10.图1、2为陕西姜察聚落遗址与河南阎村原始遗址出土的陶罐及陶盖示意图,对比可以印证(  )
A.制陶技艺起源于北方
B.远古时代手工业技术发达
C.中国已进入文明社会
D.早期区域文明间存在交流
【答案】D
11.古代雅典的城市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雅典城市设计(  )
A.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
B.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与雅典人的行为观念形成互动
D.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答案】C
12.下列建筑文化遗产,轴线分明,拱券艺术突出,寺庙文化特点明显的是(  )
A.颐和园 B.雅典卫城
C.布达拉宫 D.故宫太和殿
【答案】A
二、综合题
13.(2023·天津滨海新区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
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
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五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
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和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2)结合所学内容,各举出世界和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3个,并任意选择一个,说明其能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案:(1)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参与主体多元化;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新闻媒体积极参与。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文化遗产:世界:埃及金字塔、宙斯神像、巴比伦空中花园。
中国:长城、故宫、莫高窟。
理由: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现存已编号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