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 传承与保护 讲义(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文化的 传承与保护 讲义(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14:4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 官学 发展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汉朝的太学和西晋的国子监
私学 发展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唐朝以后,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出现书院,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影响 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西方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欧美大学教育的发展:法国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②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③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新中国 成立后 国家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广大工农开门;提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十年探 索时期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化大 革命”后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印刷书的诞生
(1)诞生的条件: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发展历程: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3)影响: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图书馆的成长
(1)西方
①古代:古文明遗址图书馆(亚述巴尼拔王建立);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兴起。
②近代:19世纪下半叶,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出现。
(2)中国
①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阁”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发展,明清两代突出。
②近代: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③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3)作用: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西方
①古代:“亚历山大博物馆”。
②近代: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建成。
(2)中国
①晚清;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在考古类博物馆;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②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③新中国:中国国家博物馆,各地建有综合性博物馆。
(3)作用: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古代文物收藏: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
(2)近现代立法保护
①世界各国的立法保护: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②我国文物的立法保护:《保存古物推广办法》《古物保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世界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
①制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②内容: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③意义: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它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④完善: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2)中国与文化遗产保护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2011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3.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文化遗产: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文化遗产: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3)中国文化遗产: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被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知识拓展】
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
历史 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这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
世界 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学术 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典题例证】
1.(2022·北京高考)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解析:C 据材料“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及图可知,编刻者画像印在版画上,上下左三处配以刻书堂名、书名以及本书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很好的图书形象广告,塑造了品牌,即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选C项;唐代就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排除A项;材料是明代刻本书籍的封面,与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无关,排除B项;“摆脱”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2022·北京高考)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解析:A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废除了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加强了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的思想教育,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即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3.(2021·福建高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类国、私立中小学和大学,转为公办学校,统一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试制度。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在全国的普及
B.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C.回应教育现代化的诉求
D.巩固近代教育发展的成果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要求,党和政府有步骤地对旧有教育文化事业进行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使教育事业从过去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转向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二是使教育事业从过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转向为恢复和发展国家的生产事业服务。这使学校教育制度与思想文化建设适应新旧社会的转换,有利于推进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4.(2021·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
试答 (1)背景:新航路开辟,美洲物品的传入;文艺复兴的出现;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2)作用: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
5.
材料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书籍的收藏与保护,文渊阁就是乾隆帝谕旨督造的收藏《四库全书》以备御览的皇家藏书楼。而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则始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它是以议会法案为支撑,以地方税收为支持,以曼彻斯特公民投票为前提,并得到企业家捐赠的、服务于公众的免费图书馆。
探究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提示:论题:文渊阁藏书楼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折射了不同的社会理念。
阐述:文渊阁藏书楼建筑风格典雅肃穆,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以水喻文”命名,体现了文化传承意识。对传统文献典籍进行大规模地整理编纂、收藏保护,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藏书楼位于“禁御重地”体现出皇权对文化的垄断。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恢宏大气,是维多利亚时代欧式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工业文明时代社会阶层变动、公众民主法治意识提高、知识文化普及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民主、公民权利和社会平等等现代人文意识成熟的结果,体现出民主化理念。文渊阁藏书楼与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都是不同时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传承者,折射了不同的社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