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文化渲染明目标
1.播放视频,师讲述“2008年8月8日晚8时,一曲悠扬而空明的古琴声缓缓响起,随后,一幅千里江山图缓缓展开。北京奥运会借由古琴曲《高山流水》水墨画……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符号,向世界展示一个别样的中国。
2.那《高山流水》的古琴声,跨越几千年,又向今天的你我诉说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有关的课文.这篇课文位于语文书的第七单元,书本101页.
4.师导语: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这导语告诉了我们什么?猜猜本单元的课文和什么有关
5.读读这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是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目标,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艺术的魅力。
二、析题读文,结合注释知大意
1.出示课题《伯牙鼓琴》,这篇文章的文体是?(文言文)顾名思义,是用文言写的文章,与现代文有所区别。
2.伯牙鼓琴,题目怎么读好,鼓字重读,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3.这篇课文讲了一件谁和谁之间的事情?除了人物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物是?(琴)板书。
4.伯牙是谁?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是著名的琴师,被人尊称为“琴仙”。子期又是谁?子期,他只是一个山中的樵夫。他们之间发生什么事情?把他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咬文嚼字,品读悟读赏“知音”
1.同学们概括得真好,大家预习很认真,很充分。指名问学生,课文读了几遍?预习时碰到了什么困难吗 你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的困难预测:
少选之间的少字读音不好判断?如何解决?
乎字的文中的意思,该怎么读?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字该怎么读?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两个为字该怎么读?
善哉乎是什么意思?
……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节奏,停顿,语音语调)
3.到底伯牙鼓琴的技艺如何呢?请孩子们画出文中直接描写伯牙鼓琴的句子,然后读一读、品一品,借助语言文字去体会艺术之美。
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又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琴声呢? (高大巍峨的山,顶天立地)
5.那伯牙的琴声还会是怎么样的呢?“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句子,你又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听到怎样的琴音呢? (浩浩荡荡的流水,奔流不息)
是啊,伯牙的琴技是如此的高超,所以我们能够通过这样的文字想象到如此的画面,文字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就让我们带着同学们刚刚说的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
6.“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两句话放到一起,你有何发现 (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节奏感强)感受文言文之美。
7.伯牙的琴声中有怎么样的山 伯牙的琴声中有怎么样的水 子期从伯牙的琴音中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他能听懂琴音,能知道琴音表达的意境。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8.子期听懂的仅仅是琴音吗?子期他还听懂了什么?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当中,因为,秘密都藏在文中,找找看。读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你有何发现
9.志字出现了两次,这个“志”字,古时候写作这个样子,上为止,下为心,《说文解字》中说,“志者,意也”,也就是一个人的志趣,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意。心之所向,乃志向也.伯牙鼓琴时,琴音中蕴含的是什么?而?原来,是志向啊,那伯牙的志向在哪里呢?他究竟在琴声中蕴含着怎样的志向?
10. 让我们一起走进伯牙。相传,伯牙为了学习古琴,独自来到东海蓬莱岛上,每天,面对苍茫的大海,聆听澎湃的涛声。他,远望高山峻岭,近听虫鸣深涧。这些景象让他突然顿悟,于是,他觉得自己的志趣像这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之间,自己的情操像这滚滚的大海一样流淌于宇宙之中。他把自己所有的感悟凝结成一首曲子,这就是流传千古的《高山流水》。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伯牙的琴声中究竟蕴涵着什么?(顶天立地,奔流不息,浩然正气)
11.山水千秋存,知音一见知.正是在这样的琴音中,有着他们对自然、对生命共同的热爱.有着对人生一样的思考。这就是共鸣共情,知音知志.板书:知志
四、延伸拓展,高山流水念知音
1.故事的结局让人感到意外。读一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什么叫破琴绝弦 “破琴绝铉,终身不复鼓琴”对于身为琴仙的伯牙来说,这等同于什么?
2.是啊,故事的结局令人意外,子期死了,瑶琴破了, 琴弦断了,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了。但是,更让人意外的是,当后世的人们知道了这一传奇之后,人们不忍心让这一对知音就这样消亡,于是,人们用另一种艺术形式让知音复活了。
瞧,当孟浩然隐居在山野中,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地说?当诗仙太白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颠簸,在心中低吟浅唱?当王安石在经历了变法的种种阻碍,找不到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的时候,他在心中大声地呼告?。
还有,你们看陶渊明、王冕,明时的朱妙端、清时的余鸿、直到近代的秋瑾……一部中华的文化史,也是文人们用自己的心去呼唤知音,源源流淌……
高山永存,流水长流,“高山流水”“知音”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对于留存在自己心中孤寂时最温暖的慰藉。而这一切都来自一个古老的传奇----伯牙鼓琴。
五、作业布置:
1.背诵《伯牙鼓琴》。
2.摘抄“知音”的成语、名言、诗句。
3.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用现代汉语写写这个故事。
六、板书:
高山流水 遇
伯牙鼓琴 知音(知志) 子期
破琴绝弦 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