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目标驱动型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目标驱动型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6 13:3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鲁迅先生写过很多的文章,他的小说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他的散文与他一起在失落中“朝花夕拾”,静静的回忆过往。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先生的文学世界里,感受他文字的力量,看先生如何将手中的笔,变成有力反击敌人的枪。
新课导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彩浓的语言特点
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本文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一、驳论文的定义
驳论点法 驳论据法 驳论证法
方法
先破后立
边破边立
先立后破
方式
二、驳论的方法和方式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三、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证明自己
观点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搽( ) 诓骗( ) 慨叹( )  
虚妄( )  脊梁( ) 停滞( )
miǎo茫( ) cuī残( ) tǎng若( )
wū miè( ) 前pū后继( ) 不gōng自破( )
kǎi
wàng


zhì

诬蔑
chá
kuāng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玄虚:
搽:
诓骗:
渺茫:
怀古伤今:
舍身求法:
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用粉末、油类等涂(在脸上或手上)。
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本文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现实。
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敌论
论点
驳敌论
论证
证明自己
观点
1-2段
3-8段
9段
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阅读全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整体感知
2.找出作者认为对方观点错误的原因。
过去:信“地”
信“物”
信“国联”
但从未相信过自己
现在:热衷于求神拜佛
他信力
自欺力
摆敌论点&论据
整体感知
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的是“自欺力”
论点 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他们是
中国脊梁
整体感知
1.分析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并说明理由。
①“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
②“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
③“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不能。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来的?
“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3.“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4.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背景: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的言论后,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请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以及背景,分析一下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深入探究——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深入探究——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举一个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深入探究——论据补充
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
深入探究——课堂练习
本文义正言辞地批判了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的亡国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走狗文人污蔑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
课堂小结
何谓“中国自信”?
从时间维度来说,中国自信包括对历史中国、现实中国和未来中国的自信,当然侧重于当下和未来;
从空间维度来说,中国是21世纪最伟大的实践样本,我们有理由自信;
从主旨维度来说,对引领中国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制度模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的前进方向和未来目标有自信。(摘自《光明日报》)
课堂小结——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提出对方的
论据和论点
论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论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