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VS
新课导入
从学前班算起到今天,同学们已经“做学问”十余载,但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应该如何处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呢?当你在学习中遇到疑惑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还是一味的用标准答案说服自己?究竟哪种选择才是治学的根本?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顾颉刚大师的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新课导入
怀疑与学问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出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事实的材料和理论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整体感知——议论文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程颐( ) 譬如( ) 颛顼( )
腐草为yíng( )大rú( ) 虚wàng( )
懒duò( ) shú师( ) 停zhì( )
yí
pì
惰
塾
儒
滞
妄
萤
zhuān xū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腐草为萤:
辨伪去妄:
流俗:
盲从:
墨守:
停滞:
尽信书不如无书:
意思是腐草能化作萤火虫。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目地附和随从。
战国墨子善于守城,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一、找出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是如何提出来的。
治学必须有
怀疑精神
引用古代名言,
开门见山的提出
既提出中心论点
又作为道理论据,有力证明了论点。
整体感知——中心论点
1.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并分析其作用及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分论点
证明
中心论点
整体感知——分论点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1.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4.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
道理论据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尽信书不如无书。”
深入探究——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一、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1.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 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
作用: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深入探究——论证
一、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2.第6段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一步步追问怀疑的例子。
作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也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深入探究——论证
二、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试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
2.“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深入探究——论证
三、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深入探究——论证
前两个句子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后两个句子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深入探究——论证
议论文的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揣摩下面两个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深入探究——分析语言特点
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地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四个“常常”,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深入探究——分析语言特点
对怀疑精神作者阐述得明确而透彻:
所谓疑就是决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
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1.本文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作者是如何阐述怀疑精神的?
深入探究——明确说理层次和段落关系
作者在进一步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时,又把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鞭辟入里,无懈可击。
2.结合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阐述“从怀疑到创新”这一治学过程的?
深入探究——明确说理层次和段落关系
1.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2.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深入探究——写作特色
从这则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
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了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就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深入探究——课堂练习
积累关于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②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③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④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拓展延伸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核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怀疑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板书设计